释义 |
新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以微观市场上价格变动机制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z, Joseph Eugene, 1942— )、曼昆(Mankiw, N.Gregory, 1958— )、布兰查德(Blanchard, Olivier Jean, 1948— )、费希尔(Fischer, Stanley, 1943— )、罗默(Romer, David)、萨默斯(Summers, Lawrence H.,1954— )、阿克洛夫(Akerlof, George Arthur, 1940— )、耶伦(Yellen, Janet L.,1946— )、泰勒(Taylor, John B., 1946— )、伯南克(Bernanke, Ben, 1953— )等。新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凯恩斯周期理论的基本观点,坚持认为市场本身具有缺陷,坚持市场非结清假设,主张政府干预,向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市场连续结清假设和反对政府过度干预提出了反挑战;另一方面,针对传统凯恩斯理论缺乏微观经济理论基础的弱点,加以弥补,寻找市场缺陷的微观机制。他们分别考察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贷市场。其主要内容是: 1. 关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黏性与产量、就业的波动。他们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制定和调整是由企业进行的。而企业调整价格,特别是向下调整价格,要受到种种制约。一要受到风险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制约。企业调价需要付出风险成本和实际成本。调价的风险成本是指一个企业的调价行为会有风险。调价后社会的反应(包括其竞争对手的反应、顾客的反应、生产要素供给者的反应等)难以预料。调价的实际成本是指一个企业要调价,需要付出调查研究、协商谈判、重新印制价目单、重新做广告等费用与时间方面的成本。企业的行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调价的风险成本和实际成本过大,超过了调价的预期利润,企业是不会调价的。二要受到买卖双方价格合同的制约。三要受到劳动成本,即工资黏性的制约。四要受到垄断的制约。总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下,商品的价格具有黏性,特别是价格下降时具有黏性。这样,当需求不足时,企业不愿意或不能轻易降价,而只能降低产量和减少就业,从而引起产量和就业的波动。这就为凯恩斯(Keynes, John Maynard, 1883—1946)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失业的观点提供了对商品市场的微观分析。 2. 关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黏性与就业的波动。他们认为,工资的调整,特别是工资的下降具有黏性。一是工资的调整要受到劳动合同的固定性的制约。二是企业用低工资去雇用新工人而解雇旧工人,需要付出解雇成本,这包括训练、谈判、诉讼、解雇等费用。三是企业实行高工资的“效率工资”,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高工资可以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减少工人的消极怠工,提高工人的失业成本,提高工人另寻职业的成本,可以吸引优秀的熟练工人,防止工人的联合等。所以,企业宁愿用高工资雇用现有工人,而不愿用低工资去雇用低效率、非熟练的失业者。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在企业和劳动者追求其收益最大化的条件下,工资具有黏性,特别是下降的黏性。这样,当商品需求不足和劳动供给过剩时,企业不能用降低工资来增加就业,从而导致失业的增加和波动。这就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失业的观点提供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微观分析。 3. 关于信贷市场上的利率黏性与经济波动。他们认为,利率的调整,特别是利率的上升具有黏性。这是因为高利率将会刺激企业去进行高利润的风险投资,而使大批企业退出借款队伍。这样,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会低于使信贷市场结清的均衡利率水平,从而使信贷资金求大于供。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只有采取信贷配给的方法来调节资金需求,而不愿轻易去抬高利率。信贷配给使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企业资金不足,影响到投资不足,这是导致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这就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失业和私人投资的不稳定性的观点提供了对信贷市场的微观分析。 4. 政策主张。新凯恩斯主义从以上理论出发,主张政府干预。该学派的政策主张与传统凯恩斯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 传统凯恩斯主义假定供给不变,着重从需求方面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成因和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新凯恩斯主义则注重从供给方面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成因和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该学派的政策主张与理性预期学派的不同之处在于: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理性预期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无效的;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即使在理性预期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是有效的,而且效果还会加强。如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的支出,通过乘数效应,就会增加社会需求。在理性预期下,人们会预期政府的扩张性政策将增加劳动需求、增加就业。于是,工人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从而提高政府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1993年,美国克林顿(Clinton, William J., 1946— )总统上台后强调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所采取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凯恩斯主义的主张。克林顿的政策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复苏为目的实行短期财政刺激政策,包括扩大公共投资、为小企业更新设备提供投资税减免等;另一方面,以促进长期投资、提高供给能力、增强经济实力为目的,实行削减财政赤字的政策和长期投资政策,包括对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增税,削减国防、医疗、行政等方面的预算支出,加强对民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