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种植方式的改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种植方式的改革

(一)种植方式的改革

1. 改挣稿为翻耕(间作改连作)。50年代初,全省有挣稿约26.6万公顷,其中珠江三角洲沙田约20万公顷。由于沙田区人少田多,水利失修,一般只种挣稿,既不施肥,也不中耕,每公顷年产量不过2 500—3 000公斤。1950年冬,省农业厅专家工作组在番禺、中山、东莞搞挣稿改翻耕试点,取得了点的经验。1953年土改结束,沙田区农民大力兴修水利,联围筑闸,建立排灌站,为挣稿改翻耕创造了条件。1954年沙田区大力推广技术改革,并购回耕牛4 100多头,新造和装修大小泥船1.5万多只,推广五一步犁3 000部,供应修理水渠用的松板约4万块,促进了挣稿改翻耕的进程。从1953年到1956年,全省改翻耕16万公顷。据调查,挣稿改翻耕,每公顷增产稻谷1 500—3 000公斤。
2.改单造为双造。50年代初,全省有单造田约55万公顷,大部分一年只插一次中稻,少部分早造休闲,晚造水稻。主要是水利问题,有的是山高水冷日照不足或劳动力缺乏。这些单造田每公顷产量只有1 500公斤左右。1953年到1956年各地通过改善水利条件和相应的技术措施,把单造田改为双造田34.1万公顷。
3.推广各种轮作制。
稻肥轮作制 广东有的地区有冬季种植油菜、豌豆、蚕豆的习惯,但面积不大,产量不高。从50年代开始,先后引进和发掘紫云英、苕子、黄花苜蓿、萝卜青、田菁、太阳麻、猪屎豆、山毛豆等绿肥进行试验示范。1963年以后,全面推广冬种绿肥,形成“稻稻肥”耕作制。60年代中到70年代初,在中南部地区推广利用早、晚稻茬口种田菁,或育苗在早稻后期套种,或育苗在夏收后移植,因而“稻稻肥”耕作制发展成“两禾两肥制”。后来田菁被红萍所代替。实行稻稻肥、两禾两肥制曾取得改土增肥增产的效果,但随着农业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两种耕作制也逐渐消失,逐步为稻稻薯、稻稻菜所代替。
稻稻薯、花稻薯轮作制 50年代总结推广潮汕地区种植稻底薯,即在晚稻收割前20—30天在晚稻行间套种番薯,可增产番薯半倍至一倍产量。随后推广冬薯与马铃薯间套种,一季可收两次作物。70年代中后期,先后总结推广琼山县和高州县改早稻—晚稻—冬薯制为早稻—中稻—晚秋薯的经验,在水稻保产的基础上,提早冬薯植期,使番薯产量获得大幅度增产。与此同时,还推广电白县改春花生—晚稻—冬薯制为春花生—中稻—晚秋薯的经验,使花生、稻谷不减,番薯得到大增产。80年代后期,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推广稻稻菜轮作制,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地力。
水稻花生轮作制 广东推广花生与水稻轮作制,初时是从改造低产田出发的。1964年省农业厅在博罗石坝搞样板,并在湛江、汕头、肇庆、广州设试验点,效果显著。1965—1966年水稻花生轮作面积达11万公顷。后来受“以粮唯一”的影响,推广受到限制。1978年后,各地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水稻花生水旱轮作在全省大面积推广。1980年到1992年,水稻花生轮作面积每年达18万公顷,占花生总播种面积的45%—50%,其中潮汕平原则占70%以上。这种水旱轮作制,对促进花生、水稻增产增收和改良土壤起到良好的作用,一直延用至现在。
水稻甘蔗轮作制 70年代中期以后,广东推广稻稻秋植蔗和稻花(花生)秋植蔗水旱轮作制。70年代后期,在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中,各地利用低产稻田,实行稻蔗轮作。1978年至1980年,佛山市大沙田地区有3.4万公顷边远、低洼的低产稻田,改双季稻为稻蔗轮作,提高了地力,减少了病虫害,实现了粮糖双丰收,并改善了沙田区农田生态平衡。1985年全省推广稻蔗轮作面积达到14. 7万公顷,占当年糖蔗总面积一半。此后这种轮作方式在水田蔗区普遍被采用。
旱坡地轮作制 旱坡地有二年轮作制和三四年轮作制。二年轮作制:春花生—黄豆(秋薯)—冬种作物,第二年大豆(玉米、芝麻、黄烟、红麻)—秋薯—冬种或休闲。三四年轮作制形式甚多,主要有:春花生—秋薯—冬种,第二年旱粮(豆类、黄类)—秋薯—冬种,第三年木薯(一年生)或旱粮(豆类、芝麻)—秋薯—冬种,第四年春花生—秋薯。第二年红麻(旱粮)—秋薯(大豆),第三年甘蔗,第四年春花生—秋薯。第二年芝麻(豆类、旱粮)—秋薯—冬种,第三年红麻—秋薯。
4. 间套种制度。水田方面有夏秋薯间种黄豆,冬薯间种小麦、蚕豆、黄豆、萝卜等;秋花生或夏黄豆套种秋薯,夏薯套种秋、冬植蔗;花生行间间种玉米、木薯、粟等,花生五针结荚期再间种秋薯。在旱地方面,玉米(高粱、粟)番薯间种;花生、木薯、甘蔗间、套种番薯;甘蔗、木薯、果树行间套种花生等。
广东在改革耕作制度的四十多年中,也碰到不少问题。如1972年提出“努力逐步做到一年三熟”以后,稻稻麦三熟制面积逐步扩大,1973年到1978年平均每年种植小麦38. 6万公顷,占全省稻田面积的24%左右。由于稻稻麦三熟制有比较严格的地区性,而且三造禾本科作物使地力消耗大,与双季稻相比年增产不多,经济效益不高,小麦面积逐年减少。70年代中期,广东还推广三季稻连作,1976年全省推广三季稻连作5. 5万公顷。由于种植三季稻的生产条件跟不上,且虫害多,产量不高,投资大,效益低,结果三季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以至消失。

☚ 三、种植业制度改革   (二)改良与更新农作物品种 ☛
000120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