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种植业技术研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种植业技术研究

(一)种植业技术研究

河南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开展应用研究,优先抓好粮、棉、油增产的育种研究,注重提高农产品品质,扩大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振兴河南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农作物。
(1) 粮、棉、油作物种质资源研究。1953—1957年,根据国家农业部的统一部署,由河南省农业厅组织领导,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作物品种资源的征集,共征得小麦、玉米、红薯、谷子、高粱、棉花、花生、大豆、芝麻、烟草等各种农作物品种资源13 111份。以后又进行多次补充征集和引进,到1995年,全省共征集农作物地方品种资源14 100多份,野生种质513份,引进国外种质资源2 800多份,经过河南省农科院专业研究所的整理鉴定,这些资源分别保存在国家种质资源库和省农科院种质资源库,并编印出版了多种农作物地方品种资源目录和品种志。在搜集的品种资源中,有些在丰产性、品质、抗逆性、遗传配合力等方面,是我国种质资源中极为少见的,它们是育种的基础。如在小麦种质资源中筛选出抗赤霉病和条锈病免疫和近免疫的材料,创造出抗条锈和白粉病的郑资8 748,以及蛋白质含量高达18%的材料。在芝麻种质资源中,鉴定出尉氏柳条青等19个高度耐渍的材料。在高粱种质资源中,筛选出蛋白质含量高达16.58%,赖氨酸含量高达2.66%(占蛋白质),单宁含量仅0.04%的种质。大豆种质类型多种多样,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7%。这些种质资源,有些可直接用于生产,如小麦平原50、玉米伊川白马牙、谷子铁头碰、高粱青壳黄罗伞等,在50年代作为解放后第一次农作物品种更新的主力,在生产上起过显著增产作用。有些利用其优异性状作亲本进行杂交组配,创新利用,培育出一大批新品种。如利用小麦矮秆丰产种质6 609作亲本,选育出豫麦10号、豫麦21号等10个小麦新品种,利用引进的芝麻雄性不育材料选育出芝麻杂交种豫芝9号等。
(2) 遗传育种研究。遗传育种基础研究。在作物杂交育种、数量遗传、生物统计分析应用的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在玉米杂交育种中,用自交系作测验种,测验配合力的研究,为“测用结合”育种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自交系高配高产和单交种高产的研究,证明了自交系可以高产、单交种的杂种优势最强及其高产的结论,高产自交系的选育对推动玉米单交种的普及应用和产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姊妹交自交系提高单交种制种产量的研究,使单交种产量高产稳产,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水稻、小麦、芝麻、油菜等杂种优势利用理论和方法研究也有进展,已培育出一些新杂交种,例如,根据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和芝麻花器特征,研制出芝麻两系制种法,并配制成豫芝9号杂交种。育种工作中,对主要农作物产量、抗病性、品质性状等进行的遗传力、遗传相关、选择效应、基因效应、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研究,对育种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可减少育种的盲目性。在利用外源基因导入创造新品种,细胞遗传学和雄性不育细胞学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以苏云金芽孢杆菌δ-内毒素基因和豇豆蛋白酶抑制基因为基础,开展烟草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和抗虫品种的选育,已培育出转基因高抗虫烤烟品系抗虫931。利用生物统计学对作物性状间,性状与产量、品质、抗性、熟性间的相关分析研究,对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物育种。50年代初期,洛阳农业试验站利用从广西引进的杂交玉米种进行混播,经过选育培育,选育出“混选1号”优良玉米新品种,比当地一般品种增产30%~80%。以调查、收集、筛选和繁育推广农家优良品种为基础,结合优良品种的引进、鉴定,开展系统育种、杂交育种,选育出一批农作物优良品种,使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实现了一次更新换代。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在引进农作物良种的同时,进行单株选种和杂交育种。新乡地区农科所培育的优良玉米双交种新双1号,省内普及后推广到全国,成为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玉米双交种。河南省农科院选育的小麦品种郑州24丰产耐旱,比碧玛1号增产10%以上,曾在豫西和陕西旱塬大面积推广;郑州385棉花良种,长势旺,结铃性强,比岱字棉15号增产10%~15%;紫花叶二三芝麻,具有穗稠、粒多、籽大及耐涝抗病的特点,比一般品种增产20%以上。农民育种家龚文生探索出人工授粉、定向培育、多父本杂交和筛选变异植株等育种方法,配之以棵选、穗选、粒选,选育出多个综合性状优异的小麦品种。其中内乡5号,比当地品种增产20%~25%,推广应用到全国24个省市、36个麦区。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新乡地区农科所选育出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该品种是我国在生产上大面积直接利用的第一个玉米单交种,在同时期世界上也具领先地位,带动了全国由使用双交种到利用单交种,在学术和生产上均有重大意义。河南农学院吴绍骙教授,用二南24作母本,525作父本,杂交育成豫农704玉米良种,一般亩产450公斤,较新单1号增产30%。河南省农科院选育的郑单2号,推广到全国17个省(市),种植面积最大年份达133.33多万公顷。杂交育成的郑州683小麦,较阿夫增产10%左右,河南推广面积达33.33多万公顷。开封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开农8号花生新品种,公顷产达3 000~4 500公斤。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科技人员选育出一大批优良品种。小麦品种百农3 217,以其高产、稳产、早熟、适应性广泛等特点,成为河南历史上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品种。小麦品种豫麦13,不仅抗逆力强、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较好地解决了目前推广品种存在的高产与稳产、抗寒与早熟、矮秆与早衰的三大矛盾,推广面积大的年份达106.6万公顷,成为河南省小麦第六次更新换代的首席品种。小麦优良品种豫麦21成为农业部门收购品种。豫玉1号玉米品种是河南省玉米育种历经10多年“爬坡”育成的第一个竖叶型杂交种,截止1990年,在河南省累计推广50.32万公顷。选育出的豫玉2号、3号、4号、5号和6号品种,最高公顷产超过11 250公斤。玉米雄性不育遗传和利用研究,育成国内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C胞质杂交种C704;以姐妹交改良单交种替代生产上普遍采用单交种的种子生产技术改进法,扭转了长期存在的玉米制种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对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河南79棉花新品种是河南省通过杂交选育的第一个棉花新品种,为我国杂交棉选育开创了先河。豫谷1号谷子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旱耐瘠、增产幅度大等特性。该品种推广后,使夏谷区产量由公顷产2 250公斤稳步提高到公顷产3 750公斤,出现大面积公顷产5 250~6 000公斤的高产水平,在全国20多个省区得到推广。选育的豫豆2号大豆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等优良特性,除在本省大面积种植外,推广到全国7个省市,成为河南省的当家品种和全国夏大豆三大品种之一。豫花1号花生新品种是国内推广面积较大的花生品种之一。豫油1号双低油菜是我国第一个育成的低芥酸、低硫苷优质品种,填补了我国油菜品质上的空白。在油菜杂交育种方面,“八五”期间又利用先进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技术,培育出高产双低油菜杂交种豫油4号。豫棉2号无毒棉在全国属于首创。在芝麻杂交育种方面,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芝麻杂交种豫芝9号。芝麻雄性不育系和杂交种生产技术的研究成功,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芝麻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信阳地区农科所新杂交稻制种的成功,被国家科委领导誉为“大别山北麓绿色革命的新突破”。根据吴绍骙教授开创的“异地育种”理论及实践,使我国农业生产良种化进程提前了几年至十几年,这种高产新品种异地繁育技术成果被称为“绿色旋风”而席卷全国。
(3) 耕作栽培技术研究。
农作物栽培基础研究。河南省农科院及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单位,先后对主要农作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品种生态型、生态环境因子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如小麦根系发育规律,小麦穗分化规律,分蘖成穗规律,小麦幼穗发育与外部形态相关性研究,小花分化动态及提高结实率的研究,高产小麦灌浆和干物质积累规律的研究,小麦品质生态与区域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等,充实了小麦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提高河南省小麦产量作出了贡献。棉花蕾铃脱落,棉铃发育及成铃规律,棉花长相与看苗管理等研究,以及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时空分布规律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建立了棉花生育进程模式和管理模型。对大豆落花落荚,花芽分化和开花规律进行的研究,品种生态类型的研究,明确了大豆引种和品种推广的适宜纬度和范围。对其他作物如谷子、花生、芝麻、绿肥等开花习性、幼穗(花芽)分化等也都进行了研究。主要农作物不同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水规律、耗水量的研究,为合理灌溉提供了依据。在农作物生理生化方面,主要进行了小麦、棉花、红薯等抗盐碱、耐干旱性研究,提出了耐碱、抗旱的生理指标。芝麻的耐涝与基因型及根系活力的研究,为芝麻育种和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烟叶烘烤中多酚氧化活性变化规律研究,烟叶成熟过程中生理变化及烘烤中香气物质成分变化的研究等,对提高烟叶烘烤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利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对一些作物品种的酶活性及酯酶同工酶进行过测定和研究。
耕作制度改革。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农作物品种改良,在人增地减的压力下,河南省不断进行耕作制度改革研究。推广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是河南省粮食作物的基本熟制之一。80年代,针对玉米生产中的“晚、单、薄、灾”的问题,改小麦、玉米连茬复种为间作套种和玉米育苗移栽。提早播种,争取农时,增产效果显著。改棉花单作为麦棉套种及复种。60年代,开始进行麦棉套种、复种的试验。70年代以后,棉花育苗移栽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有育成矮杆、晚播、早熟、高产的小麦品种进行配套,使麦棉套种逐步得到推广。自“中棉10号”品种育成后,麦收后复种棉花很快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改一年两熟为一年多熟。80年代,扶沟县大李庄乡把麦棉套种改为小麦、玉米、过冬蔬菜、西瓜、芹菜(或菜椒、蕃茄)、晚豆角6种作物间作套种,实现六种六收,粮食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沿黄稻改。由涝洼盐碱荒地变为种植一季春稻,进一步改为稻麦两熟制。
栽培技术。50年代初期,在农作物丰产栽培技术方面,开展了不同作物播种量、播种期、密植技术研究,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小麦播种期间的干旱灾害问题,开展了晚播条件下小麦生育性状变化等实验研究,提出了加大播种量、增施肥料和进行春化处理等措施,对提高小麦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开展了以合理密植为中心的栽培制度、耕作保墒、播种方法、播种期等科学实验,肯定了小麦、红薯、花生、芝麻、大豆等作物的密植效果和密植指标,确定了各种作物不同地区的适宜播期,以及有关作物间、混作的方法和增产效果,研究总结出不同类型区小麦、棉花等作物增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在防止小麦倒伏方面,研究总结出加深耕作层、施足底肥、合理密植、早浇返青水和晚浇拔节水等技术措施。在防止棉花蕾铃脱落方面,总结出了合理密植、肥料配合、加强幼苗管理、促使早发育、争取早座伏前桃和伏桃、减少生理脱落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在水稻栽培研究方面,60年代在引黄稻区进行了春播早播早栽、麦茬稻迟播迟栽和水(旱)直播等项试验,对以后推广稻麦两熟及水稻旱种起了重要作用。70年代,信阳地区农科所试验、推广水稻硬底育秧法,克服水育秧的缺点,可以早播,不烂秧,栽后发根早,返青快,成穗多,产量高。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行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的协作攻关,开展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低耗技术开发研究,研究出综合配套技术和适用先进技术600多项。开展的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区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化系列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管理程序,基本摸清了河南小麦生长发育的分蘖成穗、幼穗分化、籽粒形成与灌浆三大规律,制订了合理群体动态结构、合理施肥、合理浇水、看苗管理和生产成本构成五项技术经济指标,划分了10个生态类型区,筛选各类型区的适宜品种,研究出10套技术规程。在此基础上,又研究总结出小麦千斤高产、应变栽培、优质栽培、以小麦为主多熟栽培和大面积高产开发的5大系列技术。河南省玉米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研究与推广协作组,先后完成了实现夏玉米增产的途径、河南省玉米不同生态类型区划分及其栽培技术规范化研究等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开展的河南省棉花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将全省划分为5个棉花生态区、11个生态类型区,制定出各生态区及生态类型区棉花栽培技术规范,研究出棉花丰产的关键栽培技术,如盐碱地植棉技术、麦棉间套技术、夏棉早熟丰产技术、棉花地膜覆盖技术等均有新的突破。水稻旱种技术是水稻生产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具有省工、省时、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解决了北方农区的种稻问题。
(4) 农业病虫害防治研究。
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研究。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粮食学院等单位,在全省范围内多次进行了农业昆虫、林业昆虫、天敌昆虫和仓库害虫调查,基本明确了河南省昆虫的种类、寄主关系及其分布。发现了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双翅目、毛翅目等目内的许多新种和新记录种。整理出版了《河南昆虫名录》、《河南森林昆虫志》、《河南蝶类志》、《河南省农业昆虫区划》及一些图谱等,为防治害虫和利用益虫奠定了基础。对主要农林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揭示了天敌的自然抑制作用,研究了主要害虫个体发育、种群和群落结构,为从生态系统出发,对害虫进行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飞蝗和小麦吸浆虫发生危害规律的研究和防治,使这类害虫得到长期控制。麦田昆虫群落、多病虫复合危害及综合防治的研究,棉铃虫、棉蚜等棉花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危害、防治指标和抗性的研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飞扩散规律及计算机预报模型的研究,烟青虫等烟草昆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农作物地下害虫及主要林果害虫防治应用基础研究,全国仓库害虫区系的调查研究等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在以天敌利用为主的生物防治研究方面,如苏云金杆菌毒力研究,七星瓢虫和赤眼峰生物学特性研究等也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对小麦锈病、白粉病、玉米叶斑病、水稻纹枯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花生叶斑病、大豆线虫病、芝麻茎点枯病、烟草病害等均进行了一些应用基础性研究。主要方面是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的遗传研究,明确了一大批小麦品种抗锈病的表征及其所含抗性基因情况,小麦品种抗白粉病的单显性遗传因子、单隐性遗传因子。对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澄清了对当时小麦品种致病的生理小种。小麦品种与小麦白粉菌的相互作用研究,主要是小麦白粉菌的毒力频率和毒性基因、小麦品种的限定性基因型分析、小麦白粉菌的联合致病性分析、抗小麦白粉病近等基因系在河南的抗性表现等。这些研究为小麦抗病育种、品种抗性鉴定以及综合防治等提供了科学依据。80年代初,应用计算机技术,对玉米小斑病的产量损失、预测预报进行的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为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并对制订农作物病虫防治指标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50年代,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方面,探索总结了病虫害的分类、分布区系、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发生发展规律。在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上,研究出了一系列防治方法,如拉网法捕杀成虫,选用抗虫品种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等,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为国内应用综合防治取得成效的先例。60—70年代,进行了农业措施、化学、生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的研究。在防治小麦秆黑粉病、红薯黑斑病、烟草黑胫病以及小麦吸浆虫、稻螟、玉米螟、棉铃虫和地下害虫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大降低了生产损失。开展的地下害虫调查和华北蝼蛄生活史研究,应用50%的1605农药拌种防治华北蝼蛄、蛴螬和金针虫取得明显效果,在全省推广。通过对玉米小斑病的研究,摸清了该病的流行规律,制定了麦垄套种等防病措施。开封地区农技站等单位,通过研究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规律,找到利用粉锈宁及糠醛渣缓释农药处理种子的有效防治药剂,使化学防治效果由30%提高到57%~91%。80年代以来,进行了小麦病虫害、棉花病虫害等作物的综合防治研究。棉花红蜘蛛系列研究及河南省棉铃虫综合治理示范研究,对本省棉区连年暴发成灾的棉花红蜘蛛进行种类鉴定,通过对其发生规律、不同寄生植物、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田间不同肥水管理水平对种群增殖影响的研究,建立种群动态预报和为害损失模型,并对滞育机制、棉花品种抗螨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控制棉铃虫关键技术研究及河南综防技术示范,成效显著,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危害。该项研究技术在全省棉区推广,在90%以上的棉田控制了危害。在防治棉花铃病方面,通过对烂铃分为浸染性和非浸染性铃病进行研究,首次提出生理铃病的概念,并认定传染性铃病中铃疫菌是优势菌源。芝麻病害综合防治,研究出以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保证的芝麻综合防治策略,在国内首次发现了芝麻花叶病毒是马铃薯Y群的一个新成员。
2.果树、园艺。
(1)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研究。1982—1985年,由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组织,对全省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进行了品种资源调查。查出全省蔬菜品种资源有12类、58种、1 303个品种,截止1992年底,已入国家种质资源库保存的有39种1 188个品种。在入库的辣(甜)椒资源中,新郑线椒的VC含量每百克高达328.44毫克,是全国已入库编目的1 061个辣(甜)椒品种中含量最高的。全省果树有15个科、29个属、143个种和变种,其中栽培果树有11个科、21个属、26个种、1 500余个品种;野生果树有15个科、29个属、123个种和变种;名、特、珍、稀果树资源30余种。
(2) 果树技术研究。苹果生产技术研究方面总结推广了快速“三当”(当年播种砧木、当年嫁接、当年成苗)育苗技术。通过引进国外矮化砧木材料与国内矮化砧木的选育相结合,进行了矮化砧木繁殖技术、地区适应性、栽培技术、国内矮砧资源调查及选育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试验,研究出综合压条繁殖技术,可提高出苗率,特别是前期出苗率。苹果低产园改造方面,提出了以保叶为中心的病虫防治,改良土壤,深翻施肥,利用修剪调节生长与结果等技术,使果树产量显著提高,并在全省推广,使2.1万公顷低产果园通过推广综合丰产技术得到全面改造,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果品的质量显著改善。开展的短枝型苹果特性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在国内首次将苹果按生长势分为极矮化、矮化、半矮化等5级,选育出8个短枝型单系;通过研究,证明了矮化机理;在国内最先发现鉴定了短枝富士。通过有性杂交,发现了实生苗多子叶的特殊遗传现象,创造了绿枝嫁接快速育苗技术。
葡萄生产技术研究方面,50年代初,在黄河故道豫东沙区发展葡萄万亩。80年代以后,在育苗技术上采取火炕催根,萘乙酸、吲哚乙酸等生长激素处理以及清水浸泡促根等方法,提高了繁殖系数、每亩出苗量和苗木质量;在建园方式上,应用推广了直插建园密植丰产技术;在架式树形上,采用篱架多主蔓扇形整枝,形成快发枝多、早丰产,而且好管理。对枝条直立性强的品种,试验成功了无架栽培。进行的沙区葡萄优质丰产技术研究,取得了明显效果,有些单项研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形成了完整技术体系和系列化生产模式。河南省民权葡萄酒厂、郑州果树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的优良酿酒葡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出适合豫东故道沙区栽培和酿造红、白葡萄酒的多个优良品种。研究成功地膜覆盖直插建园,实现当年结果、第二年丰产。
中华猕猴桃品种选育方面,选育出优良品种华光2号和79-5-1。华光2号猕猴桃是国内首次选育的优良栽培品种。
3.蔬菜、瓜类。
蔬菜研究方面,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培育成全国第一个世界上萝卜雄性不育系48A及相应保持系48B;选育的郑薯4号,一般亩产1 500~2 000公斤,有的高达3 500公斤,适于春秋两季栽培,抗退化性好;选育的郑番1号、2号番茄,适宜春播,抗逆性强,结果集中,前期产量高,已被省内外广泛引种。平顶山市科委组织进行的马铃薯组织培养及平川区留种制度的研究,改变了马铃薯组织培养基的成分,由国内外常规的两步成苗改为一步成苗,缩短了培养时间,为防止平川区马铃薯退化,实现就地留种高产稳产找到了新途径。中牟农业学校(现为河南省农校)育成牟农1号甜椒,一般亩产3 000~4 000公斤,除西藏外全国其它省、市均有引种。平顶山市农科所培育的韭菜新品种791,是国内第一个人工培育的韭菜新品种,推广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河南省农科院选育出抗病强、丰产稳产、品质好、适应性强的早熟粉果番茄杂交种。
西瓜研究方面,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1964年在国内首次培育成功无籽西瓜,很快在全国推广种植;选育的优质、丰产、抗逆性强、优良性状稳定的郑州3号西瓜,因品质好,被推广到19个省、市、自治区。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培育出豫西瓜2号,是我国首次将早熟、优质、高产、耐贮运四者结合于一体的西瓜新品种,199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命名,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审定的早熟西瓜品种,在国家、省、部级优质西瓜评比中多次获得大奖。

☚ 二、科研成果与水平   (二)林业技术研究 ☛
000036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