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早期的农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早期的农业

(一)早期的农业

四川农业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四五千年就有了相当规模的蚕桑生产,古称“蚕丛之国”。后又称“蜀国”,据《说文》解释,“蜀”是蚕的象形。春秋战国时代,蜀地以织造精巧的“帛”而闻名,远销秦国和北方其他诸侯各国。秦统一中国后,以成都为中心设置蜀郡,当时蜀郡即以盛产织工精细、色彩绚丽的美锦而驰名天下,被誉为“蜀锦”。由于蚕桑生产和织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改善了人民生活。据《蜀典》描写当时“蚕市”的情形是:“民习俗重蚕事,每岁二月望日,相聚鬻蚕器于市,因作乐纵欢,泊暮而散”。其盛况可见一斑。同时,粮食生产也早在进行。成都平原在战国时期的稻谷生产已有较高水平。据《华阳国志》记述,公元前308年秦惠王伐楚,“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船舩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而下,取楚商于之地”。足见当时四川积粮甚丰,兵源充足,支持了这场战争取得胜利。从秦孝文王开始,李冰大兴水利,修筑都江堰,广开稻田,于是蜀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由此得名。此外,茶叶也是四川开发很早的生产,《蜀典》说:“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则是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
西汉至两晋南北朝时代。汉代开导湔江,进一步扩大了都江堰的灌溉面积,并开山坡为梯田,普遍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三国时,诸葛亮又对都江堰大加整治,还专门设官管理。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四川农业的发展。这期间,成都平原已成为全国的重要水稻产区,蜀锦、蜀布遐迩闻名,蜀茶和蜀酒产销兴旺。渔业生产亦由捕捞转向养殖,据《魏武四时食制》记载:“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说明东汉末年四川郫县等地已有稻田养鱼。当时中原多战乱和灾荒,四川相对比较有 一个好的生产环境,财富殷实,因此军需和赈灾的粮食供应多有赖于四川。据《华阳国志》称:“汉高祖伐楚,萧何发蜀米万舩而给助军粮”;又据《食货志》载:“汉武帝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天子怜之……下巴蜀粟以赈焉”。这颇能说明那时的四川已有了雄厚的农业基础。
唐宋时代。李唐王朝的280多年,四川农业继续得到发展。晚唐经过一段动乱,十国时期在四川先后建立了前蜀和后蜀政权。为了休养生息,增强国力,两蜀统治者甚为重视农业,均下过《劝农诏》。前蜀主王建的《劝农诏》谓:“今国家渐宁,民用休息,其郡守县令,务在惠绥,无侵无扰,使吾赤子,乐于南亩”。到后蜀主孟昶掌权时,蜀境大治,据《蜀梼杌》的叙述:“是时蜀中久安,赋役俱省,斗米三钱。城中之人,子弟不识稻麦之苗,以笋芋俱生于林木之上,盖未尝出至郊外也。村落闾巷之间,絃管歌声,合筵社会,昼夜相接。府库之积,无一丝一粒入于中原,所以货币充实,城上尽种芙蓉,九月间盛开,望之皆如锦绣。昶谓左右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赵宋时期,又对都江堰加以整修,并大力发展龙骨车提水、小型灌溉工程,建立了岁修制度;水稻、小麦、麻类普遍种植,其精耕细作程度与两湖齐名;茶叶生产不断扩大,出现了经营雇工百人的茶园,“蒙顶茶”被列为贡品;蚕桑事业进一步发展,丝织品种类繁多,仅蜀锦一项的花色品种即达30多个,质量与苏杭匹敌。但到南宋时,随着政治经济中心向东南转移,蜀锦的宫庭用量大为减少,开始衰落。
元明清时代。元初的20多年间,政局稳定,四川出现过“家给人足,民庶晏然,年谷丰衍”的局面,但整个元代农业无大发展。明代中叶至嘉庆前的300多年,四川农业又有较大进步,超过了前代。这期间,对都江堰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创立了“用水之田,计亩出夫”的更为合理的岁修制度,灌溉工具也普遍改人力提水为畜力、水力提水;实行奖励农商的政策,鼓励移民。清乾隆年间,罗江知县沈潜首倡蓄冬水,解决了历来丘陵地区缺水栽秧的问题,因此,水稻、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从美洲引进红苕、玉米推广到丘陵和山地。有10多个州县大量种植棉花,甘蔗在沱江、涪江流域迅速发展,形成了内江、资中一带的蔗糖生产中心,还从吕宋引进烟草,什邡、新都、郫县成为全国的烟叶名产区之一;经济林特生产日益兴起,“墙下桑树,宅内养蚕,习以为常”。蚕丝畅销东南沿海并经泉州转口销往海外,茶叶种植遍及川西、川东、川南,桐油远销国外,酒类中的五粮液和泸州老窖自明末即已出名。这期间,乾隆时什邡人张宗法撰写了一部综合性农书《三农纪》,包括天时、地理、灾害、作物栽培、畜牧兽医、产品加工、农村习俗杂事等内容,共24卷,33万余言,是传统农业的很有价值的经验总结。由于四川农业得到较大发展,民丰物阜,市井繁华。清嘉庆人张澍描写当时成都的习俗说:“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真是盛极一时。但在清代中叶以后,朝政日趋腐败,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伴随着军舰、商船侵入四川,重庆和万县被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四川沦为外国资本倾销洋货和掠夺原料的市场,农业生产逐渐衰退。光绪年间,受“洋务运动”的影响,成渝等地办起来的缫丝、纺织、制革、造纸、火柴等农产品加工工业,也大多在洋货竞争下纷纷倒闭。据史料记载,光绪33年至宣统元年的3年中,四川输出省外和国外的农产品总值只有500多万两白银,大宗的是蚕丝、药材;次为蔗糖、牛羊皮、烟叶、茶叶、白蜡、棉布、夏布、纸张;粮食外销量微乎其微,稻米输出总值仅3万两。其中销往国外的蚕茧、生丝价值151万两,占这项总输出额的82.3%;销往国外的牛羊皮价值35万两,占这项总输出额的62.5%。可见,四川农业作为外国资本的廉价原料市场,大受盘剥和打击。

☚ 一、农业发展梗概   (二)民国时期的农业 ☛
000044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