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殿中侍御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殿中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官名。三国曹魏时以御史二人居殿中,纠弹非法,称殿中侍御史。魏晋南北朝多沿置,隋开皇初改称殿内侍御史,唐以后复旧名。主掌纠弹百僚殿庭失仪,以及巡察京城等事。 ☚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 殿中侍御史官名。魏晋始置,掌纠举殿廷内官员违法之事。唐代为中央御史台殿院官员。置六人(或九人)。从七品下。职掌整肃朝仪,检察仪仗,分班巡察京城内左右街,并协助侍御史推问刑狱以及监督国库出纳等。殿中侍御史也为清要之官,品秩不高而威权甚重,开元以后常用为使职及内外官的兼衔,其名遂滥。 副端 ☚ 端公 副端 ☛ 殿中侍御史【同义】总目录 殿中侍御史副端 殿中侍御史官名。据《魏书·官氏志》记载,此魏以二御史居殿中,纠察百官上朝时礼仪有失之处,后来的殿中侍御史即由此而来。殿中侍御史为监察官,居侍御史之次。唐时殿中侍御史属殿院,官阶为从七品,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监察御史,掌殿廷仪卫及京城的纠察,知左右巡,号两巡使。为御史中最繁忙的职务。宋代沿置,掌纠弹百官朝会时失仪者,并与侍御史、监察御史通称为侍御。元代以后不置。 殿中侍御史官名。御史类。秦代以御史监察诸郡,遂有弹劾、纠察之权。曹魏之时,于殿中设侍御史2人,察举非法,故得名殿中侍御史。此后,晋置4人(后省2人),北齐置12人,隋开皇初置12人,炀帝三年(公元607年)省。唐代御史台下设三院,殿院为殿中侍御史官署。 殿中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官名。南北朝的北魏国有殿中御史。唐御史台置殿中待御史,此后历代沿置,至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后废。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及百官朝会失礼仪者。《旧唐书·职官志》: “御史台……殿中侍御史6人,从七品下; 令史8人,书令史18人。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凡冬至元正大朝会则具服升殿,若郊祀巡幸则卤簿中纠察非违具服,从于旌门视文物有所亏阙则纠之,凡两京城内分知左右巡,各察其所巡之内有不法之事。”《明史·职官志》: “初吴元年 (公元1363年),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正五品; 察院监察御史……洪武九年 (公元1376年),汰侍御史及治书、殿中侍御史。” ☚ 殿前司统领 殿中里行使 ☛ 殿中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官名。三国魏御史中以2人在殿中,察举违法之事,称殿中侍御史。西晋置4人,东晋6人,梁又置4人,皆掌监察殿内供奉及朝会礼仪。魏、晋、宋七品,梁流外七班。北魏初从五品中,太和(477—499) 末从八品上。北齐置12人,正八品下。隋改为殿内侍御史,置12人,炀帝大业三年 (607) 省。唐初置4人,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648) 加置2人,睿宗文明元年 (684) 又置殿中侍御史里行。又有内供奉等。初正八品上,武则天垂拱 (685—688) 时升为从七品上。掌殿廷供奉仪式及百官上殿序列班次; 于京城内分知左右巡,察其所巡内不法之事; 与知东、西推侍御史共掌推鞠之事; 监督仓库出纳。北宋初为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正官名。掌谏诤言事,弹奏百官失仪者。正七品。金置2人,正七品。元世祖至元五年 (1268) 始置为殿中司属官,2人,正七品,后升为正四品。明初置御史台。殿中侍御史正五品,后罢。 ☚ 治书侍御史 监察侍御史 ☛ 殿中侍御史diàn zhōng shì yù shǐ官名。魏以二御史居殿中,纠察非法,此即殿中侍御史之始。自魏至宋元皆置此官,掌管纠察不法。唐朝殿中侍御史属殿院,掌管殿廷仪卫和京城的纠察。宋朝沿置,掌管纠弹百官朝会时失仪者。元朝沿袭宋制,职责相同。明清废。参看《隋书·百官中·御史台》、《新唐书·百官三·殿中侍御史》、《宋史·职官四·殿中侍御史》、《元史·百官二·殿中司》。 殿中侍御史官名。魏置。隶兰台,设员二人,察非法。西晋置四人,东晋多为二人,南朝梁为四人,掌殿内禁卫之事。北魏、北齐亦置,魏、晋、宋为七品,梁置为流外七班,北魏从八品上,北齐为八品。隋避文帝父杨忠之讳,改名为殿内侍御史。唐复旧名,隶御史台之殿院,官从七品下。掌宫门、库藏及纠察殿庭供奉朝会仪式,又以二人分掌左、右巡,负责京师治安、京畿军兵。初为二员,后增至六员,还有内供奉、里行等添差。中唐以后,又作为外官之宪衔。 殿中侍御史官名。曹魏时始置,时以御史二人居殿中,察非法,故名之。其后历朝沿置。至隋改称殿内侍御史,大业年间曾废省。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复置之,官阶为从七品,隶御史台殿院。其职务为纠察朝廷集会和皇帝出巡时之仪礼,有不肃者则纠罚之,并分察京城内之左右巡,察其不法之事。宋时掌百官朝会失仪者。明、清不置。 殿中侍御史官名。三国魏由御史台择定御史二人,常居殿中举察不法,自此始有殿中侍御史的专名。晋初增至四人,东晋时裁去二人。南朝宋齐无殿中侍御史之名。梁置殿中侍御史四人,掌殿中禁卫以内。陈制同梁。北魏置殿中侍御史,员额不详,其品秩太和时列为从五品中阶,世祖《职令》列为八品上阶。北齐置殿中侍御史十二人。隋改称殿内御史,员额与北齐同,秩正八品;炀帝时省。唐代殿中侍御史员额八人,属殿院,掌纠察殿廷各种仪节并分知京城内外的左右巡。宋制同唐。金设殿中侍御史二人,掌理纠察朝仪和百官的请假事项。皇帝上朝时分立于龙墀以维持秩序。元于殿中司置殿中侍御史二人,掌纠察朝仪,百官到任、假告,大臣入内奏事时有不可与闻者则纠避之。明代废。 殿中侍御史职事官名。隶御史台殿院。 职源与沿革三国魏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是殿中侍御史一官之始(《晋书 ·职官志》)。宋沿置。 职掌❶宋前期或差遣外任及在京兼领它局,大中祥符五年,定制有专职,在本台掌弹纠公事,并参与推勘台狱;祭祀、朝会,兼左、右巡使,分纠不合礼仪的文武官员(《宋会要·职官》17之5、8)。 品位宋初依唐制,从七品下。元丰改制后,正七品。位次侍御史、班于监察御史之上(《宋会要·职官》17之3)。 编制元丰新制二人(《宋史·职官志》4《殿中侍御史》)。 简称与别名❶殿中侍御。《东轩笔录》卷15:“殿中侍御萧定基发解为举人,作《河满子》以嘲。……殿院一声《河满子》。”《宋史·职官志》4《御史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 殿中侍御史文阶名。北宋前期京朝官本官阶。转侍御史。元丰三年九月新订《元丰寄禄格》,以阶易官,为朝奉郎(资料出处同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