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鼻溢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鼻溢液

鼻溢液

鼻溢液是指鼻腔内分泌物增多,可表现为鼻分泌物异常增多存积于鼻腔内,或自前鼻孔流出,或经后鼻孔流入咽部。
在正常情况下,鼻腔对吸入的空气有湿润、温暖和洁净的功能。调节吸入空气湿度的功能主要通过植物神经系统(颈交感神经节和蝶腭神经节)调节局部血循环,使鼻腔呼吸道粘膜的粘液腺、浆液腺和杯状细胞等不断分泌出大量水分(每24小时最多可接近1,000ml),使吸入空气接近肺泡所要求的湿度。经泪道进入鼻腔的泪液亦起一部分作用。粘液腺分泌的粘液在鼻粘膜形成一层菲薄的“粘液毡”,它可将空气中的尘埃、细菌等粘住;通过呼吸区粘膜表面的纤毛运动,将“粘液毡”不断地从鼻腔前部推向后部,最后进入咽部而被吞咽入胃,从而对空气起净滤作用。当经鼻腔吸入刺激性气体时,通过神经反射的调节,鼻粘膜可在短时内分泌大量水分将其稀释,从而起保护作用。
病因 主要由鼻腔或鼻窦疾患引起。鼻粘膜炎症,或血管舒缩神经障碍,可致鼻分泌物增多;化脓性细菌感染或其他病因引起的组织损害,可产生脓性、血性或其他特殊表现的分泌物。鼻出血亦属鼻溢液的一种特殊形式(参见“鼻衄”条)。鼻溢液也可由邻近器官的病变引起。如筛板损害,脑脊液可经鼻腔溢出(脑脊液鼻漏)。有些眼部疾病可引起泪液分泌异常增多,如泪道通畅,可不断流入鼻腔而增加鼻液量。
诊断步骤 着重问诊、鼻腔局部和实验室检查。了解鼻溢液发生的时间、表现形式、溢液性质与量的不同,并作详细的局部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多可作出明确的诊断。但应注意,不同疾病可以有同样表现的鼻溢液,而同一疾病由于病理变化过程不同,鼻溢液的表现亦有变化。
鼻溢液发生时间的长短可作为分辨病因的参考。短期性鼻溢液可由于鼻粘膜受一时的刺激或鼻腔、鼻窦急性炎症所致。引起短期性鼻溢液的最常见疾病为急性鼻炎,鼻分泌物初为水样,以后变为粘液脓性,恢复期逐渐减少乃至完全消失。流行性感冒与急性传染病前驱期常有短期性鼻溢液,鼻分泌物为粘液性。若有继发感染或合并上颌窦炎、筛窦炎等,则分泌物可变成脓性。长期性鼻溢液多见于鼻或鼻窦慢性疾患。长期大量粘液脓性鼻溢液最可能为慢性鼻窦炎,如有血染性鼻溢液应与鼻部恶性肿瘤鉴别。新生儿患“急性鼻炎”久而不愈,分泌物干结成痂、带血性者,应考虑先天性梅毒的可能,患婴的四肢、肛门等处见到梅毒性皮疹及父母的梅毒血清反应有助于诊断。
鼻溢液可表现为发作性,常见的典型疾病为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每于清晨喷嚏频发,大量水样鼻溢液流涟不止,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伴有鼻痒、眼痒、流泪等症状。此外,有些患者主诉为“经常伤风”,这类患者可能为真正的屡发急性鼻炎,或为慢性鼻窦炎的反复急性发作。前者一般具有类似急性鼻炎症状的发展过程;后者多为平时鼻窦炎症状不显著的患者,急性发作时脓性鼻溢液大量增加,头痛等症状加重,局部检查可见中鼻甲水肿、肥大等病变,鼻道可见分泌物引流,鼻窦X线摄片检查可以确诊。若儿童主诉“经常伤风”,应注意腺样体增殖,患者可能经常经口呼吸,伴有重听,或具典型的腺样体面容如鼻梁高、超咬、上腭穹窿高拱等征象。
鼻溢液在各种鼻炎中多为双侧性,伴有鼻塞等症状。鼻窦炎则视病变为一侧抑或双侧性而定。鼻腔异物、肿瘤等多为单侧性鼻溢液。
一侧(或双侧)鼻腔后部阻塞,常致分泌物不能向后流入鼻咽或不能擤出而在鼻内大量停留,历时长久可并发感染而变为脓性。先天性后鼻孔闭锁多见者为单侧性,因如为双侧性,常使患婴由于缺氧和吮乳困难而致夭死。可用有色药液如龙胆紫液等滴入鼻腔,或以导管探测鼻腔,视能否通入咽部而确定有无后鼻孔闭锁。鼻腔X线碘油造影检查亦有助于诊断。在幼儿中,引起单侧鼻塞而伴有大量脓涕者常为鼻腔异物所致,分泌物带臭味或有血染,用探针作局部探触常可发现异物。成人因鼻腔后部阻塞而引起单侧鼻腔存积大量分泌物的常见原因为鼻腔及后筛区肿物。恶性肿瘤常可引起骨质破坏,X线鼻窦摄片检查可助诊断。鼻息肉亦为引起鼻腔阻塞的常见原因。后鼻孔息肉可于后鼻镜检查时发现从后鼻孔伸向鼻咽部的灰白色半透明水肿性肿物而明确诊断,肿物若呈红色,应与血管鉴别,后者多有反复鼻衄史。此外,鼻咽狼疮、麻风、梅毒、鼻硬结病等均可引起鼻咽畸形而致后鼻孔闭锁,出现鼻内大量分泌物存积,局部活体组织检查可助鉴别诊断。鼻咽部巨大肿物如鼻咽血管纤维瘤、鼻咽癌等亦可引起一侧或双侧后鼻孔阻塞而致鼻内分泌物停留,通过鼻咽镜检查可发现肿物。
鼻溢液可分别为水样、粘液性、粘液脓性、脓性,或血染性等,可因病变或病程的不同而改变。鼻溢液的性质常可提示病变的特性而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水样鼻溢液的最常见原因为变态反应性鼻炎,多在天气变化时发作,为双侧性,每伴喷嚏频繁、眼痒等症状,发作过后症状迅即全部消失,局部检查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液涂片发现众多的嗜酸粒细胞可作为诊断依据。水样鼻溢液也可见于脑脊液鼻漏,病因主要为头部外伤或鼻部手术,亦可由于脑下垂体窝、鼻腔、鼻窦、鼻咽部肿瘤,或因脑脊液循环阻塞而引起脑脊液压增高(如脑积水)等病变所致。鼻溢液发生在头部低垂时,呈现为均匀滴出,可以反复发生。溢出液的实验室检查,可鉴定其化学成分而确定诊断。鼻窦囊肿穿破可骤然有单侧水样溢液流出,溢出液带粘性,呈浅黄色,偶可再发,X线鼻窦摄片及造影检查可助诊断。吸入刺激性气体,如硝酸雾、氨、氯、碘、溴、砷等,刺激鼻粘膜均可引起水样鼻溢液,根据病史多可明确诊断。若受长期刺激引起鼻粘膜糜烂或加杂感染,鼻分泌物可变成脓性或有血染,则应与特源性感染(如梅毒、结核)及恶性肿瘤等鉴别。
鼻溢液呈粘液性、粘液脓性或脓性,主要为鼻腔或鼻窦炎症所致。粘液性分泌物主要见于慢性单纯性鼻炎。粘液脓性或脓性鼻溢液除见于急性鼻炎化脓期外,大多数病例为鼻窦炎所致。具有大量鼻溢液的鼻窦炎病例,在局部检查时可发现鼻道有分泌物流出,中鼻道引流可能为上颌窦、额窦或前组筛窦的急、慢性炎症,上鼻道引流则来自后组筛窦或蝶窦,可助鉴别。疑有鼻窦炎的病例可行X线摄片检查以确定诊断。上颌窦炎可作诊断性穿刺或X线造影检查,以便与上颌窦囊肿等鉴别。
血染性鼻分泌物常表示鼻腔、鼻窦或鼻咽有粘膜糜烂或组织坏死等病变。在鼻腔或鼻窦的急性炎症过程中因粘膜充血而受到损伤,可偶见粘液脓性分泌物中有血染。鼻分泌物持续带血性常见于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早期恶性肿瘤的鼻分泌物血染多为少量陈血,晚期则可有大量腐臭溢液或鼻出血,X线摄片检查可能呈现骨质破坏。鼻后咯出的分泌物带血性是鼻咽癌早期症状之一,对可疑病例应检查鼻咽部。鼻部粘膜病变 (组织浸润、坏死等)显著的特源性感染如结核、梅毒、麻风等常有局部粘膜损害、鼻中隔穿孔等病变而出现带血性鼻溢液,局部活检、细菌学和血清反应等检查可确定诊断。某些职业,如电镀业工人,鼻粘膜长期受铬酸刺激可致鼻中隔粘膜糜烂,甚而穿孔,可引起长期血染性鼻溢液。慢性鼻白喉、鼻腔异物、鼻石等亦为鼻分泌物经常带血的原因。鼻腔异物与鼻石可于鼻腔检查时发现而易于诊断。鼻部手术后有填塞物停留,每致术后长期有大量脓性血涕,手术史可提供诊断线索。
鼻溢液可表现为特殊的性状。伪膜性鼻分泌物主要见于鼻白喉,擤出物呈灰白色片状,结构韧实,局部检查可见鼻粘膜上有同样的伪膜,伪膜不易从粘膜上拭下,取出时局部粘膜有出血点,鼻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发现白喉杆菌可确立诊断。对于可疑病例,细菌学检查一次结果阴性不要轻率排除白喉的可能性,应作多次检查,以免漏诊。鼻粘膜损伤后,创面有纤维素渗出形成伪膜,起保护作用,例如鼻内手术或冷冻治疗后局部形成的伪膜,从病史可以查明。
鼻分泌物形成痂块,最常见为萎缩性鼻炎所致,检查可见鼻粘膜呈现广泛萎缩、干燥,鼻腔加宽,分泌物呈黄绿色而有奇臭。局限性组织坏死,大量分泌物干燥后亦可形成痂块,如鼻梅毒、结核等。恶性中线性肉芽肿是一种始发于鼻部面部中线器官的进行性肉芽增殖溃疡性病变,发病初期可于鼻中隔或上腭粘膜出现溃疡,有黄色水样分泌物流出,臭味特殊,间带血性,溃疡发展可侵及骨质,以至出现鼻中隔或上腭穿孔。本病在病理学、细菌学等检查上无特异性,在排除恶性肿瘤、鼻硬结病、血管瘤以及特源性感染后应考虑恶性中线性肉芽肿的诊断。
此外,鼻擤出物可能为坏死的组织块,例如局限性感染所致坏死组织脱落或手术残留的坏死性鼻息肉,可借病理学检查与恶性肿瘤腐脱等相鉴别。

☚ 夜盲   鼻出血 ☛
鼻溢液

鼻溢液rhinorrhea

鼻腔内分泌物从鼻前孔流出,或流入鼻咽部后吐出或咽下,是由于神经反射作用或受炎症、物理化学刺激,使鼻腔内分泌物增多所致。见于变态反应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鼻腔黏膜急性炎症(流感、麻疹、猩红热等)、三叉神经痛发作、慢性鼻炎、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理化因素刺激、鼻窦囊肿自行胀破、感情变化、急性鼻炎、鼻窦炎、萎缩性鼻炎、鼻腔异物、鼻部恶性肿瘤、外伤、脑脊液鼻漏等。

☚ 黎氏区   脑脊液鼻漏 ☛
0000719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