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管畸形
房室管畸形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也称心内膜垫缺损,胚胎期病理是心内膜垫发育障碍,引起房室孔分隔不完全。主要病变包括:
❶左右房室孔相通,四个心腔互相交通。
❷原发孔房间隔缺损。
❸隔瓣下室间隔缺损。
❹传导束移位。
根据病变严重程度分两型:
❶部分性房室管畸形: 病变特征为原发孔房间隔缺损,缺损面积大,甚至大似单心房样,二尖瓣前瓣和三尖瓣隔瓣伴有不同程度的裂缺,并直接附属于室间隔上,瓣下无室间隔缺损。
❷完全性房室管畸形: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与部分性房室通道相同,但其瓣裂严重,二尖瓣前瓣和三尖瓣隔瓣直裂至下缘,左右分裂之房室瓣形成前后共瓣,瓣叶仅通过腱索与室间隔相连,而瓣基底部不附于室间隔上,故造成漂浮瓣叶,瓣下并有室间隔缺损。
部分型房室管畸形: 二尖瓣与三尖瓣病变不十分严重者,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相似,故临床表现、体征均相差不多,故有将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也归属于房室管畸形类论述。但完全型房室通道,因缺损位于心房心室交界处,缺损面积较大,心房及心室水平有较大的左向右分流和房室间返流等血流紊乱,多伴有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阻力增高。临床表现有紫绀,发育迟缓、易患呼吸道感染及心力衰竭,心尖区可闻及全收缩期粗糙吹风样、返流性杂音,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以左心室为主,有肺动脉高压者右心室有增大。心电图示电轴左偏及左心室肥大波型,可伴有右束枝传导阻滞,有肺动脉高压者可出现右心室肥大波型。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室间隔活动方向反常,二次瓣前移,其前瓣叶在收缩期中接近三尖瓣前瓣叶,而舒张期则接近心室间隔,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等。右心导管检查: 以心导管极易从右心房直接进入左心室为特征。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可见造影剂经房室共同通道流入右心室或右心房,经房室瓣返流入左、右心房以及显示房室瓣畸形可助确诊。
不论部分型或完全型房室管畸形,其房间隔缺损巨大,均需用补片缝补。仔细解剖裂缺的瓣叶,并做精细缝合,力争恢复其生理功能。完全型房室通道尚需在修补房间隔缺损的同时,重建缺损的室间隔,并将房室环提高到正常的水平。在重建室间隔缺损缝合补片与室间隔缺损边缘时,注意勿损伤后下缘的传导束。前上方为主动脉瓣亦应避免损伤,少数病例的冠状静脉窦可开口于左心房,修补时不可忽略。
手术应在中度低温(25℃)体外循环下进行,如有条件深低温(20℃)暂停循环下进行,则更为有利。部分型房室管畸形手术时,二尖瓣前瓣裂缝合可用间断缝合法,缝针应缝于瓣裂缘较厚的组织上。瓣的游离缘可无腱索,此为典型瓣裂,裂口自此开始,可作为识别标志,近瓣根一针的瓣裂缝合线不必剪断,可缝于心房补片的中央作为固定补片用,补片下缘应缝于距离瓣环根部1mm处,以避开传导束。部分型房室管畸形的手术主要问题在于二尖瓣畸形的程度,术后常于二尖瓣前瓣前部或后部有不同程度的反流。一般不考虑作瓣膜替换,除非瓣叶缺如或大瓣也有畸形,始考虑同时作瓣膜替换。
二尖瓣反流病例,术后多数可获长期生存,仅4%病例因存在进行性二尖瓣反流,需再次手术。部分型房室管畸形手术后15年以上远期随访结果,有效存活率可达90%以上。
完全性房室管畸形的手术基本方法与部分型相同。切开心脏后,仔细辨认前,后共瓣,在明确解剖关系后,间断缝合二尖瓣裂缺,重新组成二尖瓣叶。如前共瓣与室间隔有腱索相连,又不能完全分开或不能分开时,于沿瓣环处切开二尖瓣与三尖瓣交连处,后共瓣也同样处理,以暴露瓣叶下心室间隔的交通口,并取一补片剪成面积与室间隔和房间隔缺损相加的大小,开始缝补缺损,下缘用间断或褥式缝合缝于室间隔右侧,可避免损伤传导束。在前共瓣自然区分痕迹处或切开处,相当于二个瓣环的高度,将瓣缝于补片上。当瓣叶很薄时应加垫片缝合瓣裂,以免撕脱。采用此种方法成功率高,死亡率约为7%。术后残留轻度二尖瓣漏者也不考虑作瓣膜换置。一期手术优于先作肺动脉环束术,二期再行根治。环束术仅适用于因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的心力衰竭病例。完全性房室管畸形并伴有复杂心脏畸形者,手术仍难成功。最近有报道,个别病例矫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