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骆驼腧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骆驼腧穴acupoints of camel对骆驼行针施灸治病的刺激点。见《中兽医针灸学》。常用穴位,头部18穴,躯干31穴,四肢31穴,共计80穴(图1~4)。 图1 骆驼体表穴位 大风门(dafengmen) 共三穴,中间一穴位于枕嵴前下方约12厘米处的额嵴部,另两穴在正中穴前下方旁开4.5厘米处。火针由上向下平刺入6厘米,或火烙。主治项强腰直或其他风证。 龙会(longhui) 又名通天或顶门。额部正中,两外眼角连线中点的凹陷处,一穴。火烙。主治破伤风、项脊恡、脑黄。 鼻缺(bique) 两鼻孔之间的鼻尖处,一穴。烧烙。主治癫痫。 分水(fenshui) 又名命牙。嘴唇上,两鼻孔下,唇沟正中,一穴。小宽针直刺1.5厘米。主治冷痛、黑汗风。 内唇阴(neichunyin) 上唇粘膜面的血管上,左右侧各一穴。小宽针散刺出血。主治胸痛、心、肺和脾积热。 通关(tongguan) 舌底两侧血管上,左右各一穴。将舌拉出,翻转舌体,用小宽针刺破舌下血管,出血。主治舌疮、心脾肾积热、肚痛。 三江(sanjiang) 内眼角前下方约6厘米处的血管上,左右侧各一穴。小宽针直刺1厘米,出血。主治肚痛、翳膜遮睛、睛生瘀血。 血堂(xuetang) 鼻孔上方、距鼻孔上缘6厘米处,下鼻甲骨部的鼻粘膜上,左右侧各一穴。小宽针刺破下鼻甲骨,主治鼻肿痛。肺热喘粗。 鼻俞(bishu) 又名气海。鼻孔上方3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小宽针直刺2厘米,出血。主治五脏积热、消化不良。 锁口(suokou) 口角后3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火针直刺3厘米,或烧烙。主治口眼歪斜、牙关紧闭。 开关(kaiguan) 口角后上方的咬肌前缘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直刺3厘米,或烧烙。主治口眼歪斜、牙关紧闭。 眼脉(yanmai) 外眼角后下方6厘米处的血管上,左右侧各一穴。小宽针或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出血。主治肝经风热、睛生翳膜。 大眼角(dayanjiao) 内眼角内,第三眼睑内侧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毫针或圆利针向内下方刺入2~3厘米。主治眼病、肚痛。 骨眼(guyan) 内眼角内,第三眼睑的外上缘,左右侧各一穴。小宽针刺破第三眼睑,或沿外上缘剪去一小部分。主治肝经风热、闪骨生瘀。 睛明(jingming) 内眼角下的外侧皮肤褶上,即在下眼睑的泪骨上缘凹陷处,左右侧各一穴。小圆利针直刺1厘米,或在下眼睑内侧粘膜部点刺出血。主治流泪、眼内生疮。 耳尖(erjian) 耳的尖端,左右耳各一穴。小宽针直刺1厘米。主治肚痛、感冒、头肿、耳内生疮。 耳姜牙(erjiangya) 耳根前方的盾状软骨上,左右侧各一穴。小宽针刺透软骨。主治肚痛、消化不良。 风门(fengmen) 又名小风门。耳后下方1.5厘米,寰椎翼前缘的凹陷处,左右侧各一穴。火针向下直刺1~2厘米。主治破伤风、脑黄、项脊恡。 伏兔(futu) 耳后寰椎翼后上缘的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直刺3厘米。主治破伤风、脑黄、项脊恡。 九委(jiuwei) 分为上上委、上中委、上下委、中上委、中中委、中下委、下上委、下中委、下下委等九穴。上上委在鬣毛下项韧带下方,距耳后9厘米处;下下委在肩胛软骨前角前4.5厘米处;两穴之间划分成8等份,即为其余七穴,左右侧各九穴。火针直刺3厘米。主治项脊恡。 鹘脉(gumai) 又名颈脉。下颌骨颈角后缘约7厘米处的颈静脉上, 左右侧各一穴。大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 出血。主治脏腑积热。 嗓黄(sanghuang) 颈下气管腹侧部正中第二、三气管轮之间, 一穴。小宽针穿过, 或由两侧各刺入1厘米。主治嗓黄。 图2 骆驼的骨骼及穴位 前峰(qianfeng) 前峰正前基部的凹陷处, 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厦米, 毫针直刺6厘米。主治项脊恡、前肢风湿。 峰尖(fengjian) 峰顶端的脂肪结缔组织内, 前、后峰各一穴。火针或小宽针直刺3~6厘米。主治水囊积热、不食。 丹田(dantian) 由两峰中间处向前数的第二个凹陷处, 刺入第八与第九胸椎棘突之间, 一穴。火针直刺3厘米。主治肚痛、腰风湿。 脊俞(jishu) 两峰正中间的凹陷中,一穴, 即在第十与第十一胸椎棘突之间。火针直刺1.6厘米,小宽针直刺3厘米。主治腰胯疼痛、风湿症。 带脉(daimai) 胸侧壁, 肘后6厘米处的胸外静脉上, 左右侧各一穴。中宽针顺血管直刺1厘米, 出血。主治脾经积热、肠黄、消化不良。 云门(yunmen) 脐前3厘米,距白线旁约1.5厘米处, 左右侧各一穴。大宽针刺破皮肤, 向上插入宿水管。主治宿水停脐。 肺俞(feishu) 倒数第五肋间, 距脊梁约24厘米处,髂肋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直刺3厘米。主治肺痛、肺寒、咳嗽。 肝俞(ganshu) 倒数第四肋间、距脊梁约24厘米处, 髂肋肌沟中, 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主治黄疸、肝虚、眼病、脾胃虚弱。 脾俞(pishu) 倒数第三肋间、距脊梁约24厘米处, 髂肋肌沟中, 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主治脾寒、肚痛、肚胀、慢草。 胃俞(weishu) 倒数第二肋间,距脊梁约24厘米处, 髂肋肌沟中, 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主治脾胃虚弱、积食、泄泻、腹痛。 大肠俞(dachangshu) 倒数第一肋间,距脊梁约24厘米处,即背阔肌深部, 髂肋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主治便秘、肚胀、积食、泄泻。 关元俞(guanyuanshu) 第十二肋骨后缘与第一腰椎横突游离端之间。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主治便秘、肚胀、积食、泄泻。 膀胱俞(pangguangshu) 第二、三腰椎横突之间的凹陷中, 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向背中线刺入3~4厘米深。主治泄泻、腰肌风湿症。 百会(baihui) 腰椎与荐椎之间的凹陷中,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4.5~6厘米。主治腰胯风湿拉稀、肚痛、便秘。 肾角(shenjiao) 百会穴前外侧,距背正中线6厘米处, 刺入背最长肌内, 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4.5~6厘米。主治腰风湿、后肢风湿。 肾俞(shenshu) 肾角穴前6厘米处,刺入背最长肌内, 左右侧各一穴。火针直刺4.5~6厘米。主治腰风湿、后肢风湿。 肾棚(shenpeng) 肾俞穴前6厘米处, 刺入背最长肌内, 左右侧各一穴。火针直刺3厘米。主治腰风湿、后肢风湿。 腰后(yaohou) 肾棚穴前6厘米处,刺入背最长肌内,左右侧各一穴。火针直刺3厘米。主治腰风湿、后肢风湿。 次窖(cijiao) 在第一、二荐椎骨间旁开3厘米处,刺向第二荐背孔的荐神经,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主治尿闭、腰硬。 后峰(houfeng) 后峰正前基部的凹陷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向后下方刺入3厘米,可达腰椎棘突。主治腰风湿。 尾根(weigen) 荐尾结合部的凹陷处,一穴。火针直刺1.5厘米。主治腰尾风。 尾旁(weipang) 尾根两旁的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向前下方刺入3厘米。主治闪伤腰胯、腰尾风。 尾本(weiben) 尾根腹侧面正中,距尾根约6厘米处的尾静脉上,一穴。小宽针直刺1厘米,出血。主治肚痛、腰胯痛。 尾尖(weijian) 尾尖端,一穴。小宽针从尾尖向上刺入3厘米,或劈成十字形。主治肚痛、黑汗、感冒。 后海(houhai) 尾根下,肛门上的凹陷中,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稍向前上方刺入3厘米,毫针6厘米。主治秘结、肚痛、肚胀。 莲花(lianhua) 脱肛时的直肠粘膜处是穴。洗净污物后,剪去疱痂,整理复位。主治脱肛。 膊尖(bojian) 前峰根部的前外侧,肩胛软骨与肩胛骨前角结合部的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向后下方斜刺4.5厘米。主治膊尖痛、前肢风湿。 膊栏(bolan) 肩胛软骨与肩胛骨后角结合部的凹陷处,左右侧各一穴。火针向前下方斜刺3~4厘米。主治项肌及前肢风湿。 肩井(jianjing) 肩端外侧上缘的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斜向内下方刺入3厘米,圆利针刺入4.5厘米。主治肩关节肿痛、前肢风湿。 肩俞(jianshu) 肩端下缘陷窝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斜向内上方刺入3厘米。主治肩关节肿痛、前肢风湿。 肩外俞(jianwaishu) 肩关节后缘陷窝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主治肩关节肿痛、前肢风湿。 抢风(qiangfeng) 肩关节后方12厘米处,肩峰下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4.5厘米,毫针6厘米。主治抢风痛、肩膊闪伤、肩膊风湿。 冲天(chongtian) 抢风穴后上方约10厘米处,臂三头肌长头前缘与三角肌间沟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4.5厘米,毫针6厘米。主治肩膊闪伤、抢风痛、肩膊风湿。 胸堂(xiongtang) 胸前两侧的胸外侧沟中的血管上,左右侧各一穴。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出血。主治心经积热、胸膊痛、肩关节挫伤。 夹气(jiaqi) 胸骨两旁的腋窝正中,左右侧各一穴。将患肢向外拉,或将患肢提起保定后,用大宽针刺破皮肤,然后以夹气针向后上方刺入25~30厘米,出针后摇动患肢。主治闪伤夹气。 肘俞(zhoushu) 肘头前下方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厘米。主治肘关节扭伤、前肢风湿。 过梁(guoliang) 腕外侧,距副腕骨上缘3厘米的前臂骨后缘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圆利针由外侧向对侧刺透。 前缠腕(qianchanwan) 球节上方,掌骨后缘的血管上,左右肢各一穴。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出血。主治闪伤寸节。 涌泉(yongquan) 又名前蹄窝。蹄叉稍上方的正中窝,左右肢各一穴。中宽针直刺1.5厘米,出血。主治蹄肿、肚痛、三焦积热。 前蹄夹(qiantijia) 蹄叉后3厘米的指骨节窝中,每肢内外侧各一穴。中宽针直刺1厘米,出血。主治蹄肿热痛、腿痛。 前蹄门(qiantimen) 蹄后窝两侧小窝中,每肢内外侧各一穴。小宽针直刺1厘米,出血。主治蹄肿抽筋。 前蹄沿(qiantiyan) 又名蹄掌。蹄内(外)侧中部的有毛与无毛交界处,每蹄内外侧各一穴。小宽针平刺1~2针,放出血水。主治蹄肿、蹄漏。 环后(huanhou) 股骨大转子上缘凹陷中,即股二头肌和臀中肌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4.5~6厘米。主治后肢风湿、腰胯痛。 图3 骆驼头部正面穴位 大胯(dakua) 股骨大转子前下方的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主治后肢风湿、闪伤腰胯。 小胯(xaokua) 股骨大转子后下方的凹陷处, 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主治后肢风湿、腰胯痛。 汗沟(hangou) 小胯穴后下方约3厘米处的股二头肌与半腱肌的肌沟中, 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主治胯寒腿软。 巴山(bashan) 汗沟穴上3厘米处肌沟内, 左右侧各一穴。火针直刺3厘米。主治胯寒腿软。 仰瓦(yangwa) 汗沟穴下约6厘米的股二头肌沟中, 左右侧各一穴。火针直刺3~4.5厘米。主治胯寒腿软。 掠草(luecao) 膝盖骨下缘稍向外方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火针向后上方刺入3厘米; 或火烙。主治掠草痛、后肢筋骨痛。 阳陵(yangling) 膝盖骨上缘正后方的凹陷处,左右侧各一穴。火针或圆利针直刺3~4.5厘米。主治掠草痛、脾胃虚弱。 肾堂(shentang) 大腿内侧,腹下6厘米处的血管上,左右肢各一穴。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 出血。主治肾经积热、闪伤腰胯、小腹生疮。 后缠腕(houchanwan) 球节上缘跖骨后缘的血管上。每肢内外侧各一穴。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出血。主治闪伤球节、腿痛。 滴水(dishui) 又名后蹄窝。蹄叉稍上方的正中窝, 左右肢各一穴。中宽针直刺1.5厘米,出血。主治蹄肿、肚痛、三焦积热。 图4 骆驼脚部穴位 注: 1. 涌滴: 前肢称涌泉; 后肢称滴水 2. 蹄夹:前肢称“前蹄夹; 后肢称“后蹄夹”,其余三穴类同 后蹄夹(houti-jia) 蹄叉后3厘米的趾骨窝中, 每蹄内外侧各一穴。小宽针稍向后下方刺入1厘米。主治蹄肿热痛、腿痛。 后蹄门(houti-men) 蹄后窝两侧的小窝中。每蹄内外侧各一穴。小宽针刺入1厘米, 出血。主治蹄肿、抽筋。 后蹄沿(houti-yan) 蹄内外侧中部的有毛与无毛交界处, 每蹄内外侧各一穴。小宽针直刺1~2针, 放出血水。主治蹄肿、蹄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