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在动物体某些腧穴施以一定的物理性刺激, 使动物的痛觉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并能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技术。简称针麻。它是中国科技人员于20世纪60年代, 在传统的针刺镇痛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新技术; 是兽医外科领域的一项技术革新, 也是中国传统针灸术的又一发展。 兽医针麻的创立和发展 针刺止痛是中兽医的独特技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的兽医工作者在人医针麻技术的启发下, 根据针刺具有镇痛及调节机体生理机能的作用, 以兽医临证针刺止痛的治疗经验为基础, 开展了针麻技术的试验研究, 并获得了成功。196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实验马骡耳针麻醉获得成功。1970年10月北京军马防治所和北京兽医院采用“抢风、三阳络”组穴电针麻醉,为401例试验动物和病畜进行了多种手术。继此之后, 一些院校、研究单位和兽医站采用不同的组穴及针刺方法, 进行家畜针麻手术试验研究, 均先后获得成功。1973年11月和1975年4月先后在广州和北京两次召开了全国兽医针麻技术座谈会; 1979年7月在武昌召开了兽医针麻技术表演会。并曾于1973年组织了全国兽医针麻临证研究协作组。从寻找有效穴位、改进针麻方法、筛选刺激参数、改进手术操作和手术器械等方面着手, 进行了广泛而大量的研究探索。在此基础上, 农业部畜牧兽医司还领导和组成了兽医针麻原理研究协作组, 分别从经络学说、神经生理及神经体液学说等方面,对兽医针麻效应的机理开展了研究。 中国兽医针麻技术的研究成功, 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很大反响。许多国家的兽医和科学工作者, 纷纷来中国进行参观考察, 不少国家的兽医人员还专程来中国进修学习针灸针麻技术; 中国的兽医针灸针麻专家也多次应邀出国讲学和技术表演。 针麻的临证适应范围 在中国用针麻施行的兽医外科手术很多。针麻不仅能应用于牛、马、猪、羊、狗、猫等家畜,也能应用于某些野生动物(如非洲狮、金猫、梅花鹿等)的外科手术。就手术类别而言,针麻能适用于头、颈、胸腔、腹腔、阴部和前后肢各科常用外科手术40余种。 针麻的作用机理 科研人员与医务人员相结合采用电子、电生理、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组织化学、解剖及超微结构、神经药物学等技术, 进行了针麻原理的研究。由于兽医针麻的研究可以直接结合临证或模拟临证条件进行, 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虽然起步较人医晚, 但进展较快。而且兽医针麻原理研究的成果, 同样鼓舞和推动了人医针麻的原理研究。又因人医针麻原理研究多数是建立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 而兽医的研究对象就是动物, 因此两者之间的成果可以彼此借鉴和引用(见针刺麻醉原理)。 针麻的临证规律 经反复实践, 对针灸方法、畜体差异已有了认识, 发现了一些规律。 针刺方法 针刺穴位由多到少, 趋向精简。从实践中认识到, 穴位有其相对特异性。精选针麻最佳组穴, 是提高针麻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少而精的穴位, 不但不会降低针效, 而且可以排除干扰和精简操作程序。关于穴位刺激方法, 已由传统的手捻针发展到电针、水针、激光针、微波针等多种针麻方法, 可以适应于各种不同的需要。关于刺激量, 应控制在有效适宜范围内,尤其是电针麻醉和水针麻醉(主要指在穴位内注射麻醉药液), 不宜用量过大,否则就容易偏离针麻的方向。对于针刺的诱导时间, 针刺的有效适宜刺激参数(如电脉冲的波型、频率、波幅等)也作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数据(见电针麻醉)。 针麻效果与不同畜种及个体差异的关系 不同家畜之间针麻效果有一定的差异, 但尚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一般而言, 在不同畜别中, 牛、羊和猪易于获得理想的镇痛效果, 马属动物次之。在同一畜种不同神经类型的个体之间, 以平衡型(稳定型)最好; 兴奋型(敏感型)虽然对针刺很敏感,容易获得好的针麻效果,但是在针麻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因素的破坏,而导致针麻效应的衰减,抑制型(迟钝型)的畜体因对针刺很迟钝,虽然术前表现安静,但难于建立好的针麻效应。其他如家畜体质、营养、性别、年龄、体重以至施术的体位姿势等的不同,一般都能在针麻下施术,但体质健壮、营养好、壮年、体重大的家畜和需长时间倒卧姿势施术者,对针麻的要求较高。 针麻效果与外界干扰因素的关系 针麻是在家畜处于清醒状态施术的。术中家畜的视、听、触、温等感觉和部分肌肉反射保持正常,因此针麻必需保持安静的环境。强光、声响、触刺等外界因素的不良刺激,都会影响受术动物的不安和骚动,而影响痛阈的提高,甚至导致针麻的失败。 针麻效果与手术操作及手术性质的关系 畜体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的,特别是触觉未消失的情况下,对于手术各项操作会产生一定的反应。所以应尽力使手术操作熟练,稳、准、轻、快地施术。临证试验的手术病例中,评为良级和尚可者,多数和手术的操作有直接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注意。手术性质对针麻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以生理手术和病理手术相比,后者往往更易出现镇痛不全现象。如畜体组织处于炎症、病理性粘连情况下,一方面分离组织时间较长,另一方面组织的炎性变化,提高了组织对刺激的敏感程度,对针麻的要求也随之增高。 关于针麻的“三关”问题 针麻手术中所谓的三关,即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肉紧张,有人作了较系统的观察,在施行腹腔和盆腔手术时,各种动物有着不同程度的反应。一般而言,牛、马、猪、羊等动物虽然也存在着三关问题,但主要是镇痛不全这一关,如果镇痛不全这一关得到较好地克服,内脏牵拉反应和腹肌紧张的现象也就随之消失。而对于狗和猫这类动物来说,内脏牵拉反应是很重要的一关。例如在施行狗的脾脏摘除术或胃大部切除术时,如果在穴位配方中忽视了选取抗牵拉反应的有效穴位,手术过程中即使是在开腹等操作时,受术狗的疼痛反应完全消失,但在牵拉胃肠和翻动脏器时,仍往往出现骚动不安、恶心呕吐等强烈反应,甚至出现休克现象,使手术无法进行而导致针麻手术失败。在克服针麻手术中的三关问题上,各地从筛选最佳穴位和刺激参数、提高针刺操作技术、改进手术方法及选用恰当的辅助用药等方面着手研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针麻过程 针麻在施术过程中可分为诱导期、针麻期和恢复期。 诱导期 在进针之后,手术开始之前,对穴位预先进行刺激的一段时间。诱导期的长短,因穴位所在部位、刺激方法、动物的生理状况及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而有所差异。一般为15~30分钟。通过诱导可使受术动物逐渐适应穴位刺激,从而保持安定,并可加强针麻效果。因此,一般诱导时间不能过短,仓促施术,可能带来不良后果。但诱导时间过于延长,并不能使针效进一步提高,如若超过40分钟以上仍达不到好的针麻效果,则应检查针刺操作是否符合要求,甚至考虑改变麻醉配方等应急措施。 针麻期 经过适宜的诱导后,动物的痛觉显著减低或完全消失,则进入针麻期。其特点是神志清醒而安定。如果用健康动物做实验性手术时,手术过程中受试动物仍可吃草料和饮水。说明针麻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干扰较小。在捻针、电针、激光针和微波针麻醉的针麻期内,可根据手术要求及动物的表现,在穴位上进行持续刺激,亦可断续刺激,临证上均可使常用手术顺利进行,时间延长对动物无不良影响。但水针麻醉的针麻期一般仅能维持2~3小时,需更长时间的手术,必须配合其他措施。 恢复期 又称后效应期。是指停针之后,动物恢复痛感所经过的一段时间。针麻停针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尚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一般称之为后效应,其时间的长短,依所选穴组、刺激方法和不同个体而异,一般可维持30分钟左右,个别的可长达两小时以上。 针麻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1973年12月中国家畜针刺麻醉技术座谈会制定的“家畜针刺麻醉暂行标准”,将针麻效果分为优、良、尚可和失败四级。 优 在切开皮肤、分离组织、内脏或患部牵引、整复及缝合等各项操作中,动物安静无疼痛反应,或有轻微的局部颤动。 良 在上述手术操作中,个别环节局部出现颤动或躲闪,内脏及患部牵引整复时,出现短时间的不安或轻微骚动,但能较顺利地进行手术。 尚可 各项手术操作中,局部出现较明显的颤动或躲闪反应,出现多次间歇性的骚动,但手术尚能完成。 失败 各项手术操作中,动物强烈挣扎,骚动不安,手术难以进行。但是应与手术无关的骚动除外。猪、山羊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嚎叫和骚动应与手术疼痛刺激引起的嚎叫及骚动相区别。 对针麻的评价 与药物麻醉相比,针麻的特点是:❶针麻过程安全可靠,无明显的副作用。在中国兽医针麻临证应用中,几乎不用麻醉药,术中未曾发生因麻醉而出现的意外事故。术后也没有麻醉药带来的副作用。对麻醉药过敏的心、肺、肝、肾等功能不佳的垂危病畜,采用针麻施术有利于保证病畜术中及术后的安全。同时由于针麻是在病畜完全处于清醒的状态下接受外科手术的,因而避免了药物全身麻醉时牛、羊的食道肌肉松弛, 胃内容物倒逆以致误吸入肺, 而引起异物性肺炎等。 ❷针麻能够调整动物体各部的机能活动,增强病畜的抗病能力。针刺穴位可增强其吞噬及杀灭侵入体内细菌的能力,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机能, 从而增强抗病力, 有利于康复。同时, 针刺穴位具有抗炎作用(见针灸作用原理), 针麻手术后伤口的肿胀程度较药麻显著减轻。 ❸针麻操作简便易行。一般针麻所需的器械均较经济简便, 携带方便, 操作易学,便于推广。同时, 针麻过程中病畜除痛觉阻滞外,其他生理机能均维持正常; 针麻手术结束停针后, 尚有较长的后续作用, 创口一般无明显的疼痛反应。因此, 手术结束和拔针后, 病畜立即能自如活动, 不必使用止痛等特殊护理措施,简化了术中及术后的操作。适合广大农牧地区、山区和野战外科的需要。 针刺麻醉❶简称针麻。它是在传统的针灸学术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镇痛作用并能达到麻醉效果的新技术。其法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选取适当穴位,术前一般按麻醉常规给予辅助用药,进针后经15~30分钟捻转诱导,多数即可开始手术,术间酌情以手法运针,刺激强度以达到镇痛效果而又能为患者所耐受为宜。也可用电针刺激 (称电针麻醉)。手术完毕,即可出针。由于患者在清醒状态和生理功能保持正常的情况下达到痛觉迟钝或消失,故能主动配合手术,且没有某些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术后恢复也较快。临床已较广泛地用于头面、五官、颈、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种手术。亦适用于肝、肾、肺功能不正常,休克,体衰等,或对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针刺麻醉是麻醉学术的一个新的领域,目前仍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加强理论研究,对于所存在的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和内脏牵拉反应等问题尚待解决。针刺麻醉包括体针麻醉、鼻针麻醉、面针麻醉、唇针麻醉、手针麻醉、足针麻醉、电针麻醉、水针麻醉等,详见各条。 ❷书名。《针灸麻醉》编写小组编。共8章。本书中较系统地介绍有关针刺麻醉的具体内容,并对我国针刺麻醉科研成果进行了初步总结。对于针麻简史、特点、理论、方法、常用穴位、针麻在各种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几种常用的电针麻醉仪等,都分别作了论述。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aesthesia在中国医学针灸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麻醉方法。用手捻针或电针刺激某一穴位或某些穴位,以达到镇痛目的,使手术在不用麻醉药物的情况下进行。针刺麻醉也用于兽医,简便安全,对生理功能干扰少,但镇痛不全,肌肉不够松弛,内脏有牵引痛。操作时扎针方向要正确,必须达到一定深度。手捻针或针麻机通以电流,诱导刺激15~20 min后才能施行手术。手术过程中可根据动物的反应情况,调整电流刺激的频率和强度以提高麻醉效果。 针刺麻醉 168 针刺麻醉利用针灸针刺激人体某些穴位起到麻醉作用而实施手术的麻醉方法。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在我国传统的针刺镇痛的临床实践基础上,于6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针刺镇痛实施手术的实践,进行有关中枢神经传递介质及痛生理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针灸、针麻会议,共宣读论文500余篇,并开展了与国外学者的交流。至80年代,全国施用针刺麻醉进行手术200余万例,应用于100多种手术。经科学鉴定,明确了适应症,认为有20多种手术效果比较好,头、颈、胸部手术效果比较稳定。针刺麻醉进行肺叶切除术,开始较早,临床研究丰富。针麻下甲状腺手术1.3万余例,效果优良率85.3%,具有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等优点。针麻下颅脑外科手术成功率达90—95%,以前后颅窝手术效果更为稳定。针麻下剖腹产以及妊娠中毒症剖腹产,获得同样满意效果。 ☚ 针灸 人痘接种术 ☛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系根据针刺镇痛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临床经验,在某些穴位或特定区域进行针刺、使病人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或特殊(疼痛)治疗操作的一种麻醉方法。其原理尚未完全清楚。针刺麻醉有很多优点,如应用范围较广,某些体弱不能接受麻醉药物,对麻醉药物过敏等;安全、一般没有禁忌症,对机体无不良副作用;生理扰乱少,对呼吸、心跳、血压、内分泌等影响较小;能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操作简便、经济、不需要特殊设备仪器等。针麻尚有一定不完善处,正在发展完善中。针麻部位较多,可用体针、耳针、面针、头针、手针、足针等;方法有手法运针、电针、水针麻醉等。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选择适当穴位针刺,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源于传统的经络学说和针刺镇痛疗法。本法根据手术部位及病种,选取适当穴位,术前可按麻醉常规给予辅助用药,以提高针麻效果。进针后经20—30分钟捻转诱导,多数即可开始手术。术间酌情以手法运针,也可用电针刺激。术毕即可出针。特点在于:患者是在清醒状态和生理机能保持正常的情况下痛觉迟钝或消失,故能主动配合手术,且无某些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术后恢复较快。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头面、五官、颈、胸腹及四肢等部位的手术。
针刺麻醉从祖国医学经络学中的针灸疗法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麻醉方法。在患者某些穴位上针刺,经过一定时间的诱导和刺激,产生镇痛效果,达到在人体各部进行手术的目的。具有经济、安全、操作简便、不需要麻醉药物,对人体的生理干扰小,并且很少有并发症产生等优点,缺点是有时镇痛效果不理想。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指根据针刺止痛和调整生理功能的原理,在选定的穴位上进针,通过手法捻针或感应电刺激或激光刺激穴位,使病人产生镇痛以接受手术的方法,比较确切的名称应为“针刺镇痛”。将针刺镇痛与麻醉药物复合应用(称针药复合麻醉)是目前临床上的发展趋势,既可提高镇痛效果,又能发挥针刺调整生理功能的优势。 针刺麻醉zhēncìmázuì❶简称针麻。新中国成立后在针灸学术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镇痛作用、并能达到麻醉效果的新技术。其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 按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 选取适当穴位。术前一般按麻醉常规给予辅助用药, 进针后经15 ~30 分钟捻转诱导, 多数即可开始手术, 术间酌情以手法运针, 刺激强度以达到镇痛效果而又为患者所耐受为宜。也可用电针代替手法刺激(称电针麻醉)。手术完毕, 即可出针。由于患者在清醒状态和生理机能保持正常的情况下达到痛觉迟钝或消失, 故能主动配合手术, 且没有某些麻醉药物的副作用, 术后恢复也较快。临床上已较广泛地用于头面、五官、颈、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种手术, 有效率达80% ~ 90%(1977 年), 亦适用于肝、肾、肺功能不正常, 休克, 体衰等, 或对麻醉药过敏的患者。针刺麻醉是麻醉学术一个新的领域, 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项成果。目前仍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加强理论研究, 对于所存在的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和内脏牵拉反应等问题尚待解决。针刺麻醉包括体针麻醉、耳针麻醉、鼻针麻醉、面针麻醉、唇针麻醉等。参见各条。 ❷医书。《针刺麻醉》编写小组编。该书介绍了针刺麻醉的简史、特点、理论、方法、常用穴位、针麻在各种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几种常用的电针麻醉仪, 对于针刺麻醉的科研成果作了初步总结。1972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针刺麻醉,是在祖国医学针刺镇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将针刺入经穴,经过一定的诱导时间,使人体产生一系列调整作用,以适应各种手术的麻醉方法,是我国独创的新的麻醉方法,是针灸学与麻醉学相结合的产物。针刺麻醉常简称为“针麻”。 几千年来我国积累了针灸治疗各种痛证的丰富经验。十七世纪初,《寿世保元》记载:防止艾灸烧灼痛,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更以铁物压之即止。”十七世纪末,又有了用药物与针刺相结合使人麻醉的事例。新中国成立后,应用针灸治疗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缓解伤口疼痛,减少术后感染,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为针刺麻醉。1958年以后,全国更为广泛地开展了针刺麻醉的临床和原理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971年以后,针刺麻醉流传到国外, 不少国家相继在临床上试用,取得初步成功。从此针刺麻醉就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研究课题。这一课题既涉及到临床问题,包括针灸治疗学和外科学,也涉及到基础理论问题,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生理学、生物化学、形态学、药理学等。针刺麻醉的研究对于这些学科的发展也将会有很大的促进。 针刺麻醉的类型 目前临床中经常使用的有两种类型: (1)单一针刺麻醉:在这里,是指应用单一的方法刺激穴位,如针刺或电极板、激光、指压、穴位注射等。 (2)针刺复合麻醉: 应用针刺麻醉为主,同时配合另一种药物麻醉方法,称为针刺复合麻醉。例如针刺-硬膜外复合麻醉以及针刺-气体吸入复合麻醉等。 其次,还可以按所取腧穴所在的部位不同或穴位刺激方法不同等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按取穴所在部位不同可分为体针麻醉、耳针麻醉、头针麻醉、唇针麻醉或面针麻醉等。如按穴位刺激方法不同可分为手法针刺麻醉、电针麻醉、穴位注射麻醉、指压麻醉或激光穴位麻醉等。 针刺麻醉的特点 有三: ❶不用或少用麻醉药物; ❷通过针刺经络穴位,疏通经脉,调虚实,激发机体的调整功能以达到镇痛目的。病人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❸个体差异大。针刺麻醉与常用药物麻醉相比,特别是同全身性药物麻醉和半身药物麻醉相比,显示出特殊的优越性:首先是无用量过大而引起麻醉意外或过敏现象,安全度大,扩大了手术适应范围,使药物过敏者或体衰年迈、肝肾功能欠佳的病人也可得到及时的手术治疗; 其次是病人对疼痛感觉迟钝,而对其它功能无影响,可充分发挥针刺对机体的调整作用,使术中病人的生理功能相对稳定,呼吸、脉率和血压等保持在正常范围;病人能主动配合医生施行手术,有利于保证手术质量; 术后病人可较早进食、排气和下床活动,有助于早日康复; 术后创口感染机会少,愈合快,并发症少,刀口疼痛轻。 针刺麻醉临床效果个体差异大,目前尚难以准确预料其效果;部分症例常因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充分等影响效果,甚或失败。 针刺麻醉适应证 针刺麻醉安全度较大,副作用较小,适应证较广泛,个体差异显著,手术难易程度不同,镇痛效果相差甚殊。为保证病人顺利地在针麻下完成手术治疗,规定以下适应范围: ❶对麻醉药物过敏者; ❷肝肾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迈体衰等不能耐受麻醉药物者; ❸病情诊断明确,无需广泛探查者; ❹愿意接受针麻,耐痛能力较好且不过度肥胖者; ❺有接受针刺并能发挥针刺调整作用条件者。为了更有把握起见,术前可进行针麻效果预测(见“针刺麻醉镇痛效果术前预测”条)。 针刺麻醉禁忌证 ❶凡针刺治疗中被视为禁忌者; ❷惧怕针刺,术前预测针刺效应欠佳者; ❸精神神经系统的某些病症,如痴呆、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以及神经系统毁坏性疾病者; ❹诊断不明需做术中广泛探查者; ❺病灶局部广泛粘连,手术复杂者; ❻顾虑重重,经反复解释仍不能解除高度精神紧张者。 针刺麻醉手术原则 针麻手术技术仍应遵循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刺激和创伤的原则。针麻下病人是清醒的,故要求手术操作稳而准,动作明确轻快,讨论病情时注意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对病人要和蔼亲切。从兴起针刺麻醉以来,各种不同手术操作技巧有许多改进,手术器械也随之有所革新。但决不允许舍弃手术治疗原则而去迁就针麻的不足之处。如,应该探查的,为了减少针麻下病人可能出现的疼痛而不去探查,或贪图省事片面追求速度不合理地简化手术步骤,乃至于手术操作粗暴等。因为这些作法会给病人造成无穷后患,是十分错误的;它既违背手术治疗原则,也违反针刺麻醉的根本目的。 ☚ 色觉障碍针灸治法 针刺复合麻醉 ☛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aesthesia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aesthesia 针刺麻醉zhēn cì má zuìacupunctureanaesthe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