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饮马长城窟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乐府歌曲名。《瑟调曲》之一。长城旁有水窟,可以饮马,故名。现存古辞,描写女子怀念丈夫,辞情甚挚。后世文人多有拟作,以汉末陈琳所作较为有名。参见诗名篇“饮马长城窟行”条。 ☚ 蜀道难 艳歌何尝行 ☛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古诗篇名。东汉陈琳作。咏秦代筑长城事,以讽刺东汉末年现实。诗中役夫忍痛劝妻改嫁和妻子愿以死相守等情节,艺术地概括了封建徭役制度下的无数家庭悲剧。全诗主要由两组对话构成,中间插入叙述描写,活泼生动,具有鲜明民歌色彩,系文人拟乐府名作。 ☚ 孔雀东南飞 七哀诗 ☛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❶汉乐府民歌篇名。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故名。题一作《饮马行》。最早见于萧统《文选》,题为“乐府古辞”。徐陵《玉台新咏》亦载此诗,题为东汉蔡邕作。郭茂倩《乐府诗集》从《文选》,题为“古辞”,收入卷三八《相和歌辞·瑟调曲》。但诗中所写与“饮马长城窟”不相涉,可能不是最早的本辞。该诗写思妇怀念远方的征人。可分三段,头八句直接抒写妇人的刻骨相思,次四句用比喻手法写别家有人归来,引起妇人对丈夫更深的思念,末八句写思妇接到丈夫来信的情景,暗示其仍将继续忍受思念之苦。全诗深情绵邈,百转千回,跌宕有致。明代胡应麟评云:“语断而意属,曲折有馀,而寄兴无尽。”(《诗薮》内编卷二)清人沈德潜亦曰:“缠绵宛折,篇法极妙。”(《古诗源》卷三)后世文人拟作甚多,其中以魏陈琳的一首最为著名。 ☚ 东门行 上留田行 ☛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本篇写统治者修筑长城的劳役连年不断,给人民造成了妻离子散的巨大痛苦。诗歌设为问答,用生动的对话形式,抒写凄苦悲伤的心情,具有民歌的鲜明色彩。“建安七子”之所以取得诗歌创作的辉煌成就,向民歌学习,是其重要一途。 ☚ 七哀诗 赠从弟 ☛ 《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方。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这是妻子思念充当远戍征夫的丈夫,怨其日久不归的爱情诗。诗中多处远用比兴和连珠格的艺术手法,充分显示出民间诗歌的风格特点。 关于诗题:秦汉时经常发生战乱,征夫远戍长城,最感痛苦;又长城下有泉窟,征人至此可以饮马,后来便逐渐把“饮马长城窟”作为艰苦的行役生活的一种代称。于是妇人思夫,便作是行。 “青青”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既是对眼前景色的描绘,也喻含着对于征人的怀念。 “绵绵”,连绵不断貌,这里既用以状物——草色青青,连绵不绝一直伸向很远很远的远方,也用以抒情——由草的绵绵引出了思的绵绵。起首就开宗明义,含蓄地表达了对于征夫的既深且长的思恋。 “远道”二句:表现了这位诗人——思夫之妇的无可奈何的思绪:远方的亲人只苦苦地思念他,他也不回不来,只好在梦中相见了,幸喜昨夜(即诗中的“宿昔”)梦见了他。“梦见”二句:紧接上二句,说虽然梦见人在我身边,但是忽然梦醒,理智告诉我,亲人们在远方异乡。这里,思恋之情更加溢于言表。 “他乡”二句:承袭前二句,进一步描摹诗人的思恋之苦,亲人同自己既然处于遥远的两地,不得相见,就只好辗转反侧,夜不成寐了。 “枯桑”四句:前两句以桑海作比——枯桑尽管没有叶,也不会感觉不到风的吹拂,海水尽管不结冰,也不会感觉不到天的寒冷——来表现自己的孤苦心境:纵使丈夫感情淡薄,也不至于不想到我的凄楚和我对他的思念之情。后两句用有的征人已经归来以进一步反衬自己的孤寂与不满:别人回家只顾与自己的亲人欢聚(即诗中的“自媚” 媚,爱也),谁还肯同我说几句话以慰问我的孤独呢! 这首诗从“青青”句开始,到“谁肯”句止,共十二句为一段,着重描写妇人对于远征丈夫的如同绵绵青草般的悠悠思念。前八句每以上一句句末之词用于下一句的句首,这种形式旧称“顶真体”,也叫“联珠格”,是民间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格式用在这里,从语势上就给人以首尾衔接、联绵不绝之感,正好与诗的主旨与境界相吻合,从而收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功效。 从“呼儿”句起,到“下言”句止,为这首诗的另一段,表现了收读征人来信后的情状和心愫。 “双鲤鱼”,指存放书信的函,通常用两片木板制成,一底一盖,刻成鱼的形状,把书信夹在里面,便于携带。 “长跪”,指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同今天的双膝跪地相似。长跪则表示敬重之意。“儿”,指家里年轻的僮仆。这八句诗是说:得知远方来客带来丈夫的书信,急忙命仆开函取信,自己则以敬重的心情长跪拜读。然而丈夫的信上仅有简短的几句话,不过是叮嘱要努力加餐饭,保重身体,以慰彼此经常的思念之情而已。这里,诗人流露出一种更为刻骨铭心的无可奈何的思绪,因为征夫并未言明自己最想知道的他究竟何时归来的信息。所以,丈夫远方的来信,并未稀释妻子的怀恋之情,反而更觉征夫归期茫茫,越发增添了自己的几分凄苦罢了。值得一提的是,后八句里依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即“呼儿烹鲤鱼”句,一个“烹”字用得既形象又含蓄,可谓妙绝。 饮马长城窟行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①。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②。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饮马长城窟行》,《昭明文选》题为乐府古辞。郭茂倩释其题云:“言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故作是曲也。”如此说来,当是民间之作。 前八句写相思。思妇对丈夫朝思暮想,年复一年,没有尽头,可谓绵绵无穷,悠悠深长。这一情状,意会尚可,言表则难。然而“青青河畔草”,茫然一片,远远望去,连绵不断,直逼天边。这景况与思妇缠绵相思的情状极为相似。于是作者顺手拿来置于篇首,起兴作比,将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物象,借有形的物象来表现无形的情思,浑融不隔,逼真贴切,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可谓构想绝妙,不可多得,难怪后世诗人袭用此句者甚众。起兴之后,作者便抓住梦见这个细节去揭示思妇相思的微妙心理。“远道不可思”,是说思而不得见,这是一层。接着说夜晚梦见之,就在我身傍,又是一层。最后是梦醒幻境去,“各在天一涯”。这里把思妇相思的心境,写得既有层次又有变化,缠绵不绝,深婉动人。前八句每两句一韵,变化急促,声韵流转。还运用顶针格,造成上递下接,蝉联不断的语感。这些艺术手段,对表现深婉缠绵的情思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中间四句抒发思妇的相思之苦。诗中说枯桑四面经风,深知天风的大小;海水无遮露天,颇明节候的冷暖。这里借用比喻揭示思妇这样的心理:只有身临久别之境的我自己才真正了解孤居相思的痛苦,其他人是不会知晓的。所以别人只顾自个儿的欢爱,不肯来安慰思妇。抒写相思之苦,不具体陈述如何痛苦,只说只有思妇自己才深知其苦。这种写法很高明。不仅在表达上显得更有力度,而且省去许多笔墨,留下空白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借以收到以虚代实的效果。 既然“谁肯相为言”,那当然只有自遣其苦了。可是作者没有这样顺接下去,而是将笔锋一转,引出“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情节,写思妇接读丈夫的书信。这种反接的艺术处理,不只是取得了跌宕错落的艺术效应,重要的在于辟了新情境,让思妇接受新刺激,把她的相思之情引向一个新的层面上来,突出主题的表达。对一个长期孤居的思妇来说,突然接到丈夫的书信,自然喜出望外,甚至惊喜若狂,内心会立即泛起相会终有期的幻想。所以她马上呼儿取出书信,长跪细读。可得到的却是:“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这两句的基本意思是保重待欢会,相思终无期。如果不能不说这信息会给思妇带来一点心灵上的安慰的话,那么这一点安慰也被相会终无期的哀怨淹没得无影无踪了。此时的思妇,欣喜消失了,幻想破灭了,只好重新回到漫长的相思中去,品尝同心而离居的苦涩和哀怨。这便是本诗思妇的形象。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又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这首诗的结句正是放得开的一个范例。它凭借其情长意亦深,哀怨有余音的丰富情韵,引发读者构想思妇读罢书信后的情状,体味思妇欢会终无期的痛苦,领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深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民间妇女对长期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现了夫妻相爱的挚情。形象鲜明意蕴丰富,语浅情长,风格哀宛,颇具民歌情调,是一首很好的思妇辞。 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行》,原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后世拟用旧题,多有所作。《玉台新咏》于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吴兆宜注曰:“善曰:郦善长《水经》:余至长城,其下往往有泉窟可饮马,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信不虚也。然长城蒙恬所筑也,言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思之,故为长城窟行。”又说:“始皇二十四年,使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东暨辽海,西并阴山,凡万余里,民怨劳苦,故杨泉《物理论》曰:秦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冤痛如此。”秦筑长城,征调五十万民工,它固然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天才和智慧,在历史上起过防御匈奴奴隶主贵族侵扰的作用,但同时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正是借秦筑长城的历史故事为题材,深刻揭露了封建时代繁重的徭役,使得广大人民离乡背井,妻离子散,甚至连养生都感到忧虑的惨状,从而表现了作者对战乱连年的建安时期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同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一开头,用“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起兴,以具体的形象创造一种深沉悲凉,令人毛发悚然的气氛,从而含蓄地衬托出戍卒修筑长城之苦,并自然而然地引出秦筑长城之事来。所以接着便写太原卒与长城吏的对话。在对话中,既写出了太原卒对长期服役,思归无望的愤慨,又写出了长城吏的蛮横无理。“长城何连连”四句,是作者叙述兼抒情之笔,它说明工程之浩大,竣工之无期,繁重的徭役使远戍的丈夫生还无望,家中留下妻子孤苦无依的凄惨景象。继而写戍卒与家妻的书信往来,这是全诗的重点所在。它通过戍卒劝妻改嫁的反常现象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的反常心理,深刻地揭示了繁重徭役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十分清楚,戍卒劝妻改嫁的反常现象和“生男慎莫举”的反常心理,并非出于甘心情愿,而是遥遥无期的徭役,生还无望的现实逼出来的。而他们夫妻的恩爱却是一如既往,有增无减的。这从戍卒“时时念我故夫子”的话语里,从妻子“君今出语一何鄙!”的责怪里,以及“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的牵挂关怀和不能自全的肺腑之言里,充分表明了夫妻誓死不渝的恩爱之情。 本诗借用历史故事揭露现实黑暗,是极为深刻的。它通过一对夫妻的旷别离散和痛苦,概括了千百万劳动人民在黑暗现实下的不幸遭遇。“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两句,就正揭示了这一问题。因而它的主题是带有普遍性的,有深刻社会意义的。 这是一首沿用乐府旧题,借助历史题材,抒写对黑暗现实感愤之作。它继承了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抨击黑暗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开头两句起兴,制造气氛,为过渡下文设下张本。全诗采用作者叙述与人物对话相结合的形式,把作者的感情紧紧与人物的感情揉为一体,过渡自然,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句式自由灵活,语言质朴无华。 饮马长城窟行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本诗取材于秦筑长城给人民带来痛苦这一旧的史实,却注入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从“饮马长城窟”到“内舍多寡妇”为一段,通过与长城吏的问答,写役夫的痛苦与无奈。关于长城窟,北魏郦道元《水注经》中有一段形象的描写——沿着古长城的城根疏密相间地排列着一串土窟窿,大的如缸,小的如盆,窟壁湿漉漉的,水珠不断地从窟壁渗漏出来,一点一滴地积聚窟底——这就是秦时筑城人马与共的饮用水,“水寒伤马骨”,人何以堪!以下引入人物对话,“往谓”者乃太原卒,即故乡在太原的一位役夫,他以委婉恳切的语气请求不要一再延长服役的期限。受话者“长城吏”只是官方的监工,根本无法作主,所以他的回答是冷冰冰的——闲话少说,春杵莫停。张玉谷分析道:“往谓六句,先设为卒往告吏求归,吏惟饬卒急筑,卒再与吏析辩,三层往复之辞,第一层用明点(即有往谓二字提顿),下二层皆用暗递,为久筑难归立案,文势一顿。长城四句振笔重复提起,言如此工程,宁有尽日,将来夫妻团聚真绝望矣,引起下文两次作书回绝来。”“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以接字作唱叹,是承上。“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以对仗引起下文,是启下。 从“作书与内舍”到篇末,通过役夫与妻子一再书信往反,写役夫室家的痛苦与无奈。役夫因为归期无望,从而想到不要牵累家中妻子,于是劝其改嫁,“时时念我故夫子”一句又分明是说勿忘我;而妻子的复信则抗议提议,“君今出语一何鄙”表明她没考虑也不考虑这个问题,此外,可能还提到了孩子快要出生的事;于是又引起役夫的自我辩白,及对生男生女的态度,封建时代一向重男轻女,然而役夫却告诫妻子“生男慎莫举”,诗人通过正常人情的扭曲,对社会作出了愤怒的控诉;最后是妻子再度复信,张玉谷分析道:“答辞四句,表白己之亦当从死,而彼死终不忍言,只以苦字代之。”这种理解是有道理的。要之,这一段不但对社会的控诉十分有力,而且也富于人情味,表现了底层人民淳朴的感情——虽然他们象蚂蚁一样遭践踏,但他们却不是蚂蚁,而是人。这首诗可贵之处,也在于这种渗透在骨子里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建安诗歌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诗主要是对话组成——即由役夫与关吏的直接对话和役夫与妻子的间接对话(即书信往返)组成,中间穿插了一点叙述和描写,笔墨经济而层次井然,对答往复泯然无迹,只从声腔语气中见出人物。即明人谭元春说:“问答时藏时露,渡关不觉为妙”(《古诗归》),清人沈德潜说:“无问答之痕而神理井然”(《古诗源》)。诗歌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活泼,大类民歌,“生男慎莫举”四句原是五言的古代长城歌谣,信手拈来,略作变动,既切题又合体。全诗采用差参错综的句式,而又与汉乐府杂言诗不同,盖所用皆属五七言,且隔句用韵,音节较汉乐府为整饬、和谐,接近后出的长短句歌行,对于七言诗的发展也有筚路蓝缕之绩。杜甫的《兵车行》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可见此诗的影响。 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2〕,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3〕。”“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4〕”“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5〕”长城何连连〔6〕,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7〕。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8〕报书往边地〔9〕:“君今出语一何鄙!〔10〕”“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11〕?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12〕”“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13〕” 〔1〕《饮马长城窟》属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古辞现存。本篇是陈琳按照旧题写作的一首新辞。陈琳(公元?~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建安七子”之一。曾为何进主簿,后避难冀州,为袁绍掌管书记。建安九年(公元204)归曹操,为司空军祭酒,管记室。 〔2〕长城窟:长城附近有水的洞。 〔3〕“慎莫”句:是服役士卒恳请长城吏的话。慎,留意。稽留,滞留。太原卒,指从太原征调来的士卒。太原,秦郡名,今山西中部一带。 〔4〕“官作”二句:是长城吏回答士卒们的话。官作,官府的工程。程,期限。筑,夯。砸土的工具。谐,和谐一致。 〔5〕“男儿”二句:是士卒们的话。格斗,搏斗,这里指作战。格,同“挌”,击。怫(fu)郁:愁闷貌。 〔6〕连连:绵延不断貌。 〔7〕寡妇:指士卒们的妻子。古代凡是独居的妇人都可称“寡妇”。 〔8〕“便嫁”三句:是士卒信中劝妻子改嫁的话。事,侍奉。姑嫜,婆婆公公。旧时媳妇称公公曰舅,称婆婆为姑。《释名》:“俗或称谓舅曰章,通嫜”。故夫子,旧日的丈夫,士卒自称。 〔9〕报书:回信。 〔10〕鄙:浅陋、鄙薄。这句是妻子回信中的话。 〔11〕何为:为何,为什么。他家子:人家的女子,这里指自己的妻子。 〔12〕“生男”四句:原是秦时民歌,见杨泉《物理论》。原文是:“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举,抚养。哺,喂养。脯(fu),肉干。以上六句是士卒给妻子回信说的话。 〔13〕“结发”四句:是妻子再次答复丈夫的话。结发,古代男女成年时把头发束起来。行,出嫁。慊(qian)慊,失意不满的样子。关,牵系。 此诗通过筑长城士卒与官吏的问答以及士卒与家中妻子的往复叮咛,描写了筑城劳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吟咏的虽是秦汉旧事,但表现的是建安时期世道乱离给人民造成的痛苦。这首诗语言质朴、格调悲凉。沈德潜《古诗源》卷六认为此篇“无问答之痕而神理井然,可与汉乐府竞爽矣”。 饮马长城窟行
【注释】 ①绵绵:不绝貌。义含双关,既指青草之连绵不绝,也指情思之缠绵不断。②宿昔:同“夙夜”,这里作“昨夜”解。③忽觉:忽然醒来。④展转:同“辗转”,谓丈夫在他乡行踪不定。⑤枯桑:落了叶的桑树。两句以桑、海为喻,写自己的相思之情。闻一多《乐府诗笺》云:“枯桑无叶可落,海水经冬不冰,一似不知风寒者;非真不知之,人不见其知之迹象耳。以喻夫妇久别,口虽不言而心自知苦。”⑥媚:爱悦。言:问讯。⑦遗(wei位):赠与。这里是“带来”的意思。双鲤鱼:指夹藏着信的鲤鱼形木匣,一底一盖,分开就像两条鲤鱼。以鱼象征书信,是古代习用的比喻。⑧烹鲤鱼:谓打开书函。尺素书:即书简。素,生绢。古人在绢上写字,其长皆不过尺,故称“尺素”。⑨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坐在脚后跟上。跪时将腰挺直,上身变长,故云“长跪”。⑩上言:前面说。下言:后面说。 【译文】 河边长满青碧的春草,绵延不绝伸向远方。远方的亲人不可思念,昨晚在梦中同他相见。梦中他依偎在我身旁,醒来方知他仍远在他乡。他乡同我地不属一个郡县,何况亲人行踪不定哪能轻易见面。落了叶的桑树亦能感知天风,不结冰的海水也能感知天寒。别人回到家里只顾自家欢聚,谁个肯来嘘一声寒问一声暖!忽然有客人从远方前来,带给我藏有书信的双鲤鱼。叫来孩子赶快打开双鲤鱼,中间是一封亲人写来的信。伸腰跪着捧读来信,信中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前面说我要注意身体多进饮食,后面说他会长久地把我思忆。 【集评】 明·胡应麟:“此诗之妙,独绝千古。语断而意属,曲折有余而寄兴无尽,即苏、李不多见。”(《诗薮·内编》卷二) 清·成书倬云:“此乐府正格也。一句一转,变化不穷。”(《多岁堂古诗存》) 清·沈德潜:“通首皆思妇之词,缠绵宛折,篇法极妙。前面一路换韵,联折而下,节拍甚急。‘枯桑’二句,忽用排偶承接。急者缓之,最是古人神妙处。”(《古诗源》卷三) 清·陈祚明:“此篇流宕曲折、转掉极灵,抒写复快,兼乐府古诗之长,最宜熟诵。子桓兄弟拟古,全决此调。”(《采菽堂古诗选》卷四) 【总案】 这首诗最早见于《文选》,题为“乐府古辞”,而差不多同时的《玉台新咏》却题为蔡邕作。后来的《乐府诗集》从《文选》,收入《相和歌辞·瑟调曲》,而《蔡中郎集》却从《玉台新咏》。陈沆《诗比兴笺》云:“题蔡邕者,未见其必然也。蔡邕所传《琴歌》、《樊惠渠歌》、《翠鸟诗》,词并质直,视此诗之高妙古宕,殊不相类。”其说可信。诗篇写思妇对于远在他乡行役的丈夫的思念,反映了当时“徭役远,内外烦。近者数千里,远者数万里,历二期而长子不还,父母忧愁,妻子咏叹”(桓宽《盐铁论》)的社会现实。作者善于借助典型细节来表现思妇情绪,情节若断若续,用韵无拘无束,从起伏跌宕中一层深似一层地展示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充分体现了民歌不遵轨范、纯任自然的特色。 饮马长城窟行这是一首怀人之作,正如余冠英先生所云:“此诗写女子怀念远方做客的丈夫。”(《乐府诗选》)全诗以清新自然之笔描绘出那绵绵情思、切切怀念。 开端以青草绵延起兴:“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当思妇看到河畔之草青青,便引起了她的无限情思。河边之草随着春季的到来而萌发,渐渐长得青翠繁盛。冬去春来,季节变换,时间推移,而远行的亲人何时能归还呢?思妇不仅从草的青青,时间的变换而思念未归之人,而且也从河堤想到滞留天涯的丈夫,也许她的丈夫就是从这河畔走向远方,也许这里使她想起他们惜别时的悲啼呢语、海誓山盟。紧接着诗篇调转了笔锋,写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初读起来,觉得有些突兀,因为前一句说“思远道”,可马上又说“远道不可思”,仔细玩味又觉顺理成章。远在天涯的心上人境况如何,难以想象,也无法知道,只有在梦境中得知一二,日有所想,夜有所梦,昨晚真的梦见了他。梦境虽然不是现实,但也能使人得到一时的慰藉。接下的四句,便写她的梦境:“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本来梦见他在自己身旁,可忽然又觉得他还是在异地他乡,因而是难以相见。“在我旁”、“在他乡”,这一喜一悲,足见思妇时时为情思缠绕。“在我旁”是梦中暂短的一刹,而更严酷的是 “展转不相见”。可见思妇是从 “思远道”,到 “梦远道”,但无论是 “思”,还是 “梦”,都不能使他摆脱相思之苦,而且思念之情逐步上升,到 “展转不相见”之时,已达到了顶点。这一部分虽然仅有八句,但思妇那绵绵曲折的思绪,缕缕哀思,紧紧扣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之增悲兴叹,感慨不已。 第二部分写思妇热烈的情感。第一部分读完之后,给人一个悬念,即思妇对丈夫思念不尽,忽此忽彼,那么最终她能否与丈夫团聚呢?带着这个疑虑,我们来看第二部分。“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这四句与上文相接,似乎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思妇的情感由思到怨,她想: 落叶的枯桑还会感到天风的吹拂,不结冰的海水仍能觉察天气的寒冷。那远道之人,是我的心上人,我们彼此相爱,他应该知道我的相思之苦啊!可是那些从远方归来的人都各自回到自己家,爱怜自己的亲人,谁肯捎个信儿呢?这里也是触景生情。当思妇看到人家的亲人从远方归来,夫妻团聚,而自己仍然是孤独一人,怎不倍感凄凉!于是他怨别人不肯捎信,这里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的孤独之苦。正当她站在门口,盼望远方亲人音信时,果然有客人捎信儿来了: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是一尺左右的生绢,古人常在上面写字,当看到有丈夫的书信,她怎能不惊喜?那孤独与怨恨之情此时完全被喜悦所代替。“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长跪,就是直起腰来,臀部不压脚后跟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脚后跟紧挨臀部。跪时就要直腰,上身显长,故曰长跪。那么信中究竟说了什么呢?一定谈归期吧! 因为这是思妇最关心的问题。事实并非如此。“素书”“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信中前面说的是让思妇多吃饭,后面说自己永远思念。这里无一字言归期,那就是说亲人归还遥遥无期。这又怎能不使思妇肝肠寸断,悲痛欲绝!能使她得到宽慰的是她的丈夫并没有忘掉她,他的“长相忆”也许能使她获得生活的勇气,因为只有他们的互相思念才构成了一支悲伤而动人的爱情曲。 总观全诗,这是一首以情谋篇的诗作,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情,思妇看到河畔草之后的绵绵相思之情,见不到丈夫信儿的怨情,见到信儿后的悲情等充溢诗中,这种种情又是曲折回环地表达出来的,宛如那溪水,时而千转百回,潺潺流淌,时而奔腾直泻,给人以感染,读后回味无穷。 饮马长城窟行[汉] 陈 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②:“慎莫稽留太原卒③。”“官作自有程④,举筑谐汝声⑤。”“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⑥!”长城何连连⑦,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⑧。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⑨,时时念我故夫子⑩。”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11)!”“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12)?生男慎莫举(13),生女哺用脯(14)。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15)。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注释〕 ①本篇选自徐陵《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为汉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②长城吏,修筑长城的监工。③稽,滞留。太原卒,戍卒,从太原郡(今山西中部)征调来的民伕。全句为警告监工,要他们别对戍卒留难,别增加服役期。④官作,官府的工程。程,期限。⑤举筑,筑城夯土等活儿。谐,齐,合。这两句是“长城吏”打着官腔在命令戍卒:服役长短自有官府规定,你们的责任是要用力打夯,号子叫齐,只管劳作。⑥怫郁,这里是忍气吞声的意思。⑦何连连,多么漫长,连绵不断。⑧内舍,指妻子。寡妇,筑城卒的妻子。古时凡妇人独居皆称“寡妇”,与后世专指夫死独居者不同。⑨善侍,好好地侍奉。姑嫜,丈夫的父母。侍,又作“事”,服侍。⑩故夫子,丈夫的自称。(11)一何鄙,怎么这样低俗,不近人情。(12)何为,为什么。他家子,别家的女子,这是戍卒答妻子的话,意为:我已身陷祸难中,怎能拖住你? (你也是父母的女儿啊!)(13)慎莫举,慎,小心。举,养育成人。全句意为:生男孩小心些,别把他养育成人(以免再像我一样受苦)。(14)哺,喂养。脯,干肉。哺用脯,表示珍爱的意思。(15)慊慊,满足,满意。全句意为,同你结为夫妻以后,情投意合,心心相关,我内心已很满足了。 〔分析〕 作者陈琳(?—公元217年),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为袁绍掌书记,后归附曹操。有文学才气,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传诗四篇。本篇为他的代表作。沈德潜视为“可与汉乐府竟爽”(《古诗源》)。 这首诗取材秦筑长城的历史故事,但反映的徭役苛重事实与东汉末年相仿。它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徭役造成民众妻离子散的罪恶。 诗的前半部分是戍卒与长城吏的差吏间的对话。在长城边,水“寒”得“伤马骨”,可见人要生存下去实在艰难。“伤马骨”一语不仅实写水之寒,而且隐含了边塞的环境无一天不在伤戍卒的心! 汉末,统治者往往滥加役期,致使服役者有去无还。戍卒与差吏的对话中,戍卒恳求坚决的语调与长城吏冷漠骄横的口气形成鲜明的对照。“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两句,与“慎莫稽留太原卒”呼应,蕴藏着戍卒心头的反抗怒火。“长城何连连”以下的四句,为承上启下的转折。“连连三千里”既是写景,亦是反映筑城戍卒的内心联想,这绵延不断的长城每年不知要有多少人为它葬送掉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啊! 诗的后半部分写戍卒和妻子的书信往来。戍卒预感到自己难以生还,便毅然要妻子尽早改嫁,当他得知妻子怀有身孕的消息后,作书叮嘱妻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为什么丈夫不愿妻子生男孩呢? 因为男孩长大后免不了将重蹈其父亲的覆辙。“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戍卒不仅想到了自己身受的痛苦,更为将来儿孙可能遭受的不幸而焦虑挂心,真令人悲痛之极,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见到作书人泪迹斑斑的神情。诗的后半部分对妻子坚贞的感情也有真切的描写。“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充分体现了患难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生死与共的真挚感情。作者赞美这种高尚的爱情,同时也是对造成家庭离散的社会现象作出愤怒的谴责。 这首诗注意从《陌上桑》、《东门行》、《孔雀东南飞》等民歌中汲取营养,以大段的对话来表现诗的内容,形式生动活泼,对抒发人物的情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句式上,本篇长短句参差错落,对后世的五七言歌行体诗的发展颇有贡献。宋长白《柳亭诗话》卷十四中评它“以长短句行之,遂为鲍照先鞭”。 〔评说〕 陆时雍《古诗镜》:“轻剽矫捷,似不类建安体裁。剖衷沥血,剜骨推心,遂作中唐鼻祖。” 张玉谷《古诗赏析》:“语本汉诗,神理恰合。答辞四句,表白己之亦当从死。而彼死终不忍言,只以‘苦’字代之,又得体。此种乐府古色奇趣,即在汉古辞中亦推上乘。” 刘熙载《艺概》:“机轴开鲍明远。惟陈纯乎质,而鲍济以妍。” 饮马长城窟行[汉]民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该诗最早见于《文选》,题为《乐府古辞》。 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相和鼓辞·瑟调曲》。又名《饮马行》。 这首诗是乐府民歌中怀人诗的力作。全诗以闺妇思念远出不归的亲人的情感为主线, “天籁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清·刘毓松《古谣谚序》),读来亲切自然,虽平直而意味深长。表现了乐府民歌以现实生活为反映内容的基本特色。 诗的上半首是怀人者缠绵情感的多向表露。开头即以传统的比兴手法着笔。以青青的春草延绵不断的景象引出思妇对亲人的不尽思念。“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春草萌青,极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时段感,而良人行期正可作时段的信约。对亲人的企盼之情借春草的延绵形貌表达出来。如果说开头只是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一种手段,那么,下面便是情感的具体抒发。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由于良人远在异乡,而我的思念只能是情怀所至,所以就产生“不可思”的慨叹。但感情的思绪是不会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断折, “宿昔梦见之”便顺理成章了。在梦中使思念变为现实,让心境得到慰藉,则是形象表达的一策妙计,也是情思线索自然和偕的延伸。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粗读上口,似觉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但细品起来,我们会感觉到这正是情思的又一向线。怀人者并没因梦中的相见而满足,它着实难使人满足。对良人的挂念照祥缠绕心头。“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真可谓“欲寄征人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唐·张仲素《秋闺思》),亲人的行踪归期、衣食住行、身骨安泰,都令人难以放心。不能相见的现实使我的忧虑越发深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既是比喻,又是拟人。是的,无感觉、无思维的枯桑海水此刻是一种活的,富有情感的有机体,何况是人呢?夫妇久别,不用言表而各知相思之苦,借枯桑寒水寄托我的惦念,真正是手法得当。“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与其是说思妇的抱怨,不如说是思妇孤凄、惦念之情的尽吐。至此,缠绵交织的想念担忧的思绪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不难看到,上半首的基调是思是忧,总给人一种“苦”的感觉,大有一种单相思的运动,它毕竟是不完美的。而下半首则是情思的高潮,基调也为之一变。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此处再用比喻,语句热烈活泼,未知书讯而欢悦之态溢于言表,不可抑制的欣喜代替了无可奈何的叹息,一波一折,表露亲切。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是啊,思念、忧虑能得到报偿吗?欣喜激动又带着盼望的虔诚。看是怀疑、焦心,实则有着自信与惬意。“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加餐食”,“长相忆”,这是报偿,又是思妇所没有表露出来的另一种情感的印证。忧虑思念与激动喜悦融汇在一起,这才显得思情的五彩斑烂。彼此双方的谐奏,使得这种伉俪生活也充满甜美的鸣响。 该诗比《诗经》中的怀人诗在表现上更进一层,尤其是比兴手法较《诗经》的《卷耳》、《伯兮》,在运用上更贴切生动,超然而出。这自然是与诗的格式完美有关,而手法的全面,完整更具有“形象”的效果。诗的表达手法,语言特色都服务于“形象”的目的。的确做到了“其脉络之输委,文辞之映合,一出于温纯质实,无出幽深扦格,使人疑眩者……。”(清·郭嵩涛《古微堂诗集序》) 饮马长城窟行 题解 饮马长城窟①,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②,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③?”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④。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言一何鄙⑤!”“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⑥,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⑦。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注释 ①长城窟:长城侧畔的泉眼。 ②官作:官府的工程,指筑城任务而言。程:期限,指标。 ③怫郁:烦闷,憋着气。 ④内舍:内地的家里。寡妇:指役夫们的妻子,古时凡妇人独居者皆可称为寡妇。今亦尚有“守活寡”之语。 ⑤鄙:粗陋,不通情理。 ⑥举:本义指古代给初生婴儿的洗沐礼。《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云:“举谓浴而乳之。”后世一般用为“抚养”之义。 ⑦慊慊:失意不满的样子。关:牵连。 赏读 这首诗以乐府古题反映时事,借秦代筑长城的史实,揭露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全文主要由对话组成,前半部分写役夫同长城吏的对话,后半部分写役夫与妻子的两次书信来往,中间以“长城何连连”四句衔接过渡。 诗的前两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既是起兴之笔,又直接切题。长城下的泉水,连马喝后都寒伤马骨,那长年累月修筑长城的役夫们所遭受的寒苦艰辛,在这两句衬托下,不问可知。 正是由于修筑长城,艰苦异常,所以役卒们致辞求归的举动,便顺乎自然,但对于征发服役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只能哀求管工程的官吏,到了服役期满,千万不要留我们太原的役卒了。而长城吏却严厉呵斥:官家的工程自有期限,你们快努力筑城吧!不近人情。残酷现实击溃了役卒们的希望,于是他们发出慷慨激昂之问,“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七尺男儿,忍辱藏垢,还不如痛痛快快战死沙场,这是役卒们内心深处的呼喊。 “长城何连连”以下四句通过对长城绵长的描绘,引出“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承接上文,从而进一步叙写下文役卒和妻子之间的两次书信往来。 第一次书信往来,役卒主动提出让妻子另嫁他人,叮咛嘱咐妻子再嫁后要孝敬公婆,意含绝望,但充满对妻子的关切之情。而妻子则在复信中直言斥责“君今出言一何鄙”,这恰是妻子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最充分的体现。 第二次丈夫再次去信,进一步劝诫自己的妻子。言明自己身入绝地,难已生还,这样白白断送了她的青春年华,还不如妻子及早改嫁他人。改嫁后生男就不要养活他了,如生女儿,可以将她养育成人。你没听说长城之下,死人骸骨互相支撑吗?言外之意,男儿在这个世道上不会有好的命运。妻子回信表明心迹,活着与丈夫心心相印,有朝一日丈夫死去,她将追随九泉之下,可见妻子对丈夫是何等执著,何等的忠贞不渝!这里有丈夫对妻子的真心关爱,更有对繁重的徭役的有力控诉,“生男不养”就是那个社会的悲哀! 这首诗通篇叙事,在叙事中褒贬分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结构安排巧妙,合理运用对话,连缀成篇,不着痕迹,感情真挚,格调沉郁。 饮马长城窟行唐·李世民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陧。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云台凯歌入。 《饮马长城窟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多是描写征战将士艰苦的生活和修筑长城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而唐太宗李世民的这首《饮马长城窟行》则主要描写的是他在建立巩固大唐帝国的斗争中的切身感受。因此,可称为纪实之作。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频频入侵中原,给以农业为主的汉民族带来战争和不幸。两汉北击匈奴,曾经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然而隋唐初年,突厥兴起,势力十分强盛,年年领兵南下,占城夺地,直逼唐朝的心脏地区。如唐武德七年(624),突厥首领颉利、突利两可汗直逼豳州(今陕西彬县),李世民亲自率兵抗御,后结盟而退。两年后(626),两可汗又率兵进至渭水便桥以北,直逼长安,唐太宗又亲自临阵,敌方只得悻悻而退。为了解除北方的威胁,唐太宗即位后多次采用软硬兼施的方法,利用突厥内乱,招降其中一部分,又派精兵良将进击突厥,贞观四年,唐将李靖于阴山大破颉利可汗,并生擒之。自唐朝立国起,唐高祖和唐太宗两朝先后用二、三十年时间,才平定了北部和西北部的大部边境,并陆续在这些地方设立都护府。本诗当作于唐太宗即位后贞观年间后期。 诗篇开头四句,便从自然环境的描写落笔:凛冽的塞外悲风,冻结的交河之冰,瀚海的百重寒波,阴山的千里大雪。这些严酷的自然景象,一开始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写的是自然景象的严酷,也暗示着敌军来势的凶猛。“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贞观十四年,唐灭高昌,在交河设都护府, “瀚海”指蒙古南部和内蒙北部广大地区,唐贞观二十年曾建羁縻都督府;“阴山”指今内蒙中部的阴山山脉。唐大将李靖曾在此大破突厥。 接着诗人便描写了敌军入侵,但他并不正面进行描写,而是用“迥戍危烽火。”一句,使读者想象出一幅十分紧张动人的情景:从遥远的边境上,紧急的军情警报沿着无数座高耸的烽火台急速地传到了帝京。于是,将军们手执皇帝赐予的符节,领着大队人马,沿着起伏的群山走向疆场。节即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塞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这六句高度概括地描写了整个战争过程。有战士们出征的壮丽场面:随风翻卷的军旗,长城边饮水的战马;有作战的场面:广阔的沙漠上,留下无数骑兵作战后的遗迹,而凛冽的北风,打断了悲壮的边地歌声;后两句描写平定战乱的和平景象:边塞上已经没有侵边的胡人军队的踪迹,耳边听到的是边地悠扬的羌笛与军中雄壮的钲鼓交相和鸣。金钲:军队中使用的乐器,击之以壮军威。玉塞当指玉门关,这句是倒装句式,原意应是“玉塞清胡尘”。 以上十二句,诗人描写了一连串边地景色、出征场面、塞上风情,唯独不见具体的写人,然而,作为战场主体的“人”却呼之欲出,这也可谓用笔之妙了。 “绝漠干戈戢”以下八句,将士们的英姿终于得到了正面描写和表现。那振动原野的雄壮的车队和步兵,那胜利归来的都尉和将军们,他们是那样的豪迈和自信,他们如同击败匈奴的两汉将军们,在遥远的边境上勒石纪功,铭刻下这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他们从荒远的边境,高唱着凯歌进入云台。诗人在这里虚实结合,歌颂了凯旋的将士们。作者在这里连续引用汉代典故,“龙堆”即白龙堆,是古代西域楼兰与汉的交界处,汉时傅介子曾刺杀企图叛离汉朝的楼兰国王,从而平定了边乱。 “马邑”在今山西朔县,汉元光二年(公元133),汉兵曾在此埋伏重兵诱击匈奴,史称“马邑之谋”。“云台”也是汉代的台名,是图画历代作战有功的将军的地方。如同唐代的“凌烟阁”。诗中用“车振原陧”表现军威之盛,用“扬氛雾静”描写将士们的英勇无敌,用句不多而令人有气压山河之感。 李世民自年轻时随父起兵,身经百战,对战争的残酷,战场的气氛有深切的体会,因而,他描写战场的诗篇也就显得那样真切感人毫无矫揉做作之感。作者视野广阔,如诗篇一开头四句,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向辽阔的北方、西北方的万里边境。他不是局限于写一时一地的战争,而是通过这首诗,把几十年驰骋疆场的感受艺术地再现出来。全诗气势磅礴,虽用乐府旧题,描写的却是亲身经历体验的真情真景,自然不同于一般的仿造品,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对仗十分工整,几乎每联都是对偶句, 而且均是正对,基本上没有反对和流水对。在用韵上比较自由又是颇具匠心的,诗的开头和结尾用的是入声韵,促急的入声韵使诗中渲染的气氛显得紧迫。中间用了三句平声韵,使诗有抑有扬, 使感情得以更好的抒发。 饮马长城窟行[唐]王翰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为君西击胡。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摧万人。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回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饮马长城窟行》属《相和歌辞·瑟调曲》。 “长城窟”,长城下的泉眼,可供行役过路的人饮马之用。本篇是《乐府诗集》十七首同题诗中唯一的纯七言诗,也是最长的一首诗。诗篇反对的是“欲求恩幸立边功”。诗人借秦皇筑城防边兴徭构怨因而祸起萧墙的历史,谕示崇尚边功,穷兵黩武是祸国殃民的蠢事。 诗的前十二句写长安少年赴边兴战。劈头就说: “长安少年无远图”。他既无远图,当然不会忧国忧民,为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着想。“无远图”是虚指,实际内容是“一生惟羡执金吾”。执金吾原是汉魏时统领禁军,保卫京师的武官。“惟羡执金吾”,既表明长安少年惟一的愿望是充当一介耀武扬威的武夫,也表明执金吾一类的武员也是“无远图”的,这是对片面尚武的否定。诗一开头就奠定了反战的基调。 长安少年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也不问战争的性质如何,便在“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为君西击胡”。麒麟殿,汉未央宫殿名。麒麟阁上绘有霍光等十一人画象,是天子对权臣表示恩宠之地,在此拜别天子,可见天子对他是“非常赐颜色”的。他策马西去,风驰电掣,其得意之情从一个“走”字中充分表现了出来。胡人并没有“烽火照西京”,他就去“西击胡”,当属主动挑战,而非自卫还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接下去四句描写战斗的艰巨。战地天时是这样恶劣: “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北风卷地,惊沙入面,天昏地暗,咫尺不辨东西,汉、虏相遇,视而不见,简直象进入了混沌世界。胡人是这样顽强剽悍: “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他们擂起战鼓,地动山摇,杀奔而来;他们不仅白日鏖兵,黑夜亦能战,也不肯休战。这四句诗渲染了浓烈的气氛,预示了这是一场大战、激战、恶战,为长安少年上阵交锋,大显身手作了铺垫。 下面四句正面表现他的匹夫之勇。 “此时顾恩宁顾身”,这是写他“身当恩遇”誓死图报的忠心;“为君一行摧万人”,这是写他驰骋疆场夺取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壮士挥戈回白日”,这是化用鲁阳公战酣日暮挥戈反日的典故写他的奋战精神和勇力; “单于溅血染朱轮”,这是写冲锋陷阵、斩将搴旗的战果。四句诗把这个赳赳武夫,写得英气虎虎。须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为君一行摧万人”,在“胡沙猎猎”的疆场上“挥戈反日”,使得“夜犹战”的“单于溅血染朱轮”,汉军究竟伤亡多少那是可以想见的,这对国家民族是祸是福?是忧是喜?诗人不作一句评述,而是通过这位得胜归来,踌躇满志的少年,饮马长城窟时的见闻加以点破。 诗的后十六句即通过少年与长城耆老的问答追述秦始皇修筑长城,尚武好战的恶果。 “长城道旁多白骨”, “云是秦王筑城卒”。这是筑城之罪。 “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这是长期征战和滥施杀伐之罪。 “声沸天”一语,突出了冤鬼之多,那“尸骸相支拄”的役夫, “伏尸百万,流血飘杵”的士卒, “无罪见诛”的将领,统统囊括其中了,这与杜甫的《兵车行》 “旧鬼烦怨新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同样使人毛骨悚然。“功不赏”,是针对少年“顾恩”而发的,他尽管有“为君一行摧万人”的功劳,亦未必能加官进爵,荣升“执金吾”,甚至会“无罪见诛”。这是先对他为皇家卖命泼一盆冷水。接着论述强秦之所以覆亡。 “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象这样一个“振长策而御字内”,“威振四海”,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贾谊《过秦论》)的秦帝国,结果只“富国强兵二十年”,便“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了,其原因就在于“筑怨兴徭九千里”,全国人民不堪其苦,怒起而攻之。由此可见, “秦王筑城何太愚”!画龙点晴,可使统治者振聋发聩。 诚然,诗篇把秦之灭亡,完全归咎于筑城兴徭,进而否定设置关塞的必要。这是片面的,但把它作为轻启战端,滥用武力来解决民族纠纷的措施来加以反对又是正确的。 全诗二十八句,四句一转,每组韵脚平仄相间,整齐而又有变化。语言风华流丽,有气势,容量大。特别是“当昔秦王按剑起”以下八句,熔铸了《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概括力很强。 饮马长城窟行[魏]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患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这首诗在乐府诗中属《相和歌辞·瑟调曲》。陈琳借古题来描写修筑长城给当时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开头两句“饮马”起兴,突现出北国长城,使人难耐的寒冷气候,牲口应比人更能耐寒,可是寒冷的泉水竟能“伤马骨”,马儿尚且如此,人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是起兴,又是烘托,自然引出三、四两句,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役卒们实在忍受不了这恶劣的寒气,就向督工的长城吏致辞求归。紧接“官作”两句是长城吏的答复:官府程自有规定期限,哪能由你们说了算呢?大家快一齐唱打夯歌,努力干活!役卒们面对这一无情的拒绝,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爆发出强烈的吼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而这一强烈的吼声,则是用衬托的方法表达出来的,役卒们宁可战死沙场,怎能忍受这修筑长城,渺无归期的痛苦呢?这种战死沙场比痛苦劳役还要爽快的扭曲心理,深沉地展示出役卒们痛不欲生的内心世界,激起了诗歌的第一次怒潮。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这四句看似前八句怒潮后的汨汨流水,实则是转换手法,以两个叠词“连连”形容长城的连绵千里,暗示无尽的愁思,又以两个“多”字构成极大的反差,鲜明地揭示出:正是修这“连连三千里”的长城才给广大役卒带来夫妻永别的不幸和灾难。这四句在结构上承前启后,起到过渡的作用,由役卒与长城吏对话描写转入到边城健少与他妻子书信的往来寄答。 边城健少嘱咐他妻子“便嫁莫留住”,要她“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可见他对妻子的感情是很深的,但却劝她改嫁,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必死无疑了,因此他不忍心让妻子为自己而受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有着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报书往边地”是他妻子的答复:“君今出语一何鄙?!”是妻子在信中对丈夫的责备,正是这种责备才是表明自己忠于爱情志向的亲切话语。 如果说第一次去信时役卒没有把情况说清楚,那么这一次就说得明明白白。 “身在患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他家子”指他妻子。“生男”四句是由民歌转化而来的,秦筑长城时,死者不计其数,民歌云: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水经注·河水》引晋杨泉《物理论》中记)封建时代重男轻女,而诗中却重女轻男:生了男孩不去养活,生了女孩用干肉(脯)去养活她。这愤激之语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苛刻政理血泪控诉。 这位役卒抱定必死决心与妻子诀别,他妻子该作如何选择呢?“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慊慊”,心中有所求的样子,自从我嫁给你,我心中只有你啊! “明知”一句说明她对丈夫回来不抱任何幻想,也是从正面回答问题: “贱妾何能久自全?”失去了你,我又怎么能够长久活下去呢?话语委婉却表现出她刚烈的性格:决心以死来殉情。至此全诗的悲剧达到高潮。 全诗一共写了三次对话,这三次对话写来井然有序,且合乎各自身份,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性格,读来如见其人,实为汉乐府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唐李世民的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系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诗曰: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玉塞,*玉门关。龙堆,即*白龙堆,系沙漠,在今新疆东部。马邑,唐郡名,治所故址在今山西朔县。灵台,汉代长安的天文台。诗写唐军进行的边塞战争。在冰天雪地,将士东拼西杀,终于取得胜利,荣立战功,颂扬了为国靖边的爱国精神。 ☚ 望终南山 春游曲 ☛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唐李世民的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系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诗曰: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玉塞,*玉门关。龙堆,即*白龙堆,系沙漠,在今新疆东部。马邑,唐郡名,治所故址在今山西朔县。灵台,汉代长安的天文台。诗写唐军进行的边塞战争。在冰天雪地,将士东拼西杀,终于取得胜利,荣立战功,颂扬了为国靖边的爱国精神。 ☚ 望终南山 春游曲 ☛ 《饮马长城窟行》yin ma chang cheng ku xingWatering Horses at the Long Wall Hole (Han ballad) 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民歌。最早见于《文选》,题为《乐府古辞》。《玉台新咏》则题蔡邕作。《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辞·瑟调曲》,未言作者。李善说:“言‘古诗’,不言作者姓名,他皆类此。”五臣注说:“名字磨灭,不知其作者,故称‘古辞’。”清陈沆《诗比兴笺》说:“《文选》作古词,不知作者姓名;则题‘蔡邕者’,未见其必然也。蔡邕所传《琴歌》、《樊惠渠歌》、《翠鸟诗》,词并质直,视此诗之高妙古宕,殊不相类。”从诗的风格看,应是汉末民间作品。李善说:“言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思之,故为长城窟行。”五臣注《乐府诗集》谓:“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戍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这首诗写妻子对从征丈夫的怀念,感情细腻曲折,极尽抒情之妙。首句“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比兴兼有,以草况思,是比;即草引思,是兴。以下撇思入梦,由梦转觉,既觉复思,婉转曲进,惝怳迷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比喻衬托思妇对征夫的思念。诗的最后一段写思妇得到征夫的远方来信,思妇将全部思念和希望寄托在这“双鲤迢迢一尺书”上,但信上写的是“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暗示归家无期,此用曲笔言尽而意无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