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风赤疮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风赤疮痍

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风赤疮疾。《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由脾脏风热蕴结,两睑似朱涂而生疮,黑睛端然无染,不治便生翳膜。”一般可见眼睑或睑缘红赤起疮及溃烂,痛痒并作。治以祛风清热为主。痒甚于痛者,以风邪为重,宜祛风解毒,用五退散加减;痛甚于痒者,以热邪为重,宜清热凉血祛风,用加减四物汤加减。

风赤疮痍

又名风赤疮疾。由脾经毒邪风热与心火相夹上攻于睑缘所致,主要表现为眼睑红肿溃烂。

风赤疮痍fēnɡchìchuānɡyí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风赤疮疾。“由脾脏风热蕴结, 两睑似朱涂而生疮” ( 《沈氏尊生书》卷二十二)。一般眼睑或睑缘红赤起疱及溃烂, 痛痒并作。治以祛风清热为主。痒胜于痛者, 以风邪为重, 宜祛风解毒, 用五退散( 《世医得效方》: 蝉蜕、蛇蜕、蚕退、猪蹄退、芥穗、穿山甲、川乌、炙甘草);痛胜于痒者, 以热邪为重, 宜清热凉血祛风, 用加减四物汤( 《医宗金鉴》: 生地、苦参、薄荷、川芎、牛蒡子、连翘、天花粉、防风、赤芍、当归、荆芥穗)。

风赤疮痍

风赤疮痍

胞睑皮肤红赤,起细疹或水泡,渗水糜烂等满目疮痍之病症,称为“风赤疮痍”。本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云:“风赤生于脾脏家,疮生面睑似朱砂,乌珠洁净未为事。”
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脾胃蕴热,复感风邪,引动内热,上攻于目,肉轮属脾,风热相搏,客于胞睑肌肤而致病;亦可因脾胃湿热熏蒸,外感风邪,风湿热三者郁滞于血分,蕴于胞睑皮肤所致;或因素体内热较重,兼食某些腥发之物,导致胃中伏热上攻肉轮,或外用某些药物,皮肤接触毒物,内外合邪,浸淫肌肤者。此外,亦可因睑弦赤烂,椒疮粟疮,其眵泪日久浸渍胞睑,不断揩拭,感受毒邪而成。
风胜则搔痒不止,热胜则皮肤红赤,湿胜则渗流粘水,故此症初患之时,胞睑红赤,痒痛时作,发歇不定,可有细疹水泡相继出现,搔痒后溃破流水,湿烂胶粘,皮紧不舒,甚则皮肤如涂朱砂,粘水流淌,病变亦可扩展到胞睑附近皮肤及脸颊,面目肿胀,目闭难开,灼热如焚,搔痒无度,它亦可是全身或面部皮肤损害的一部分。
证属风热上攻者,可见胞睑红赤,干涩搔痒,赤烂较轻,口干,舌红苔薄白。治宜祛风清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方用加减四物汤(《审视瑶函》),痒甚加苍耳子、蝉蜕、蛇蜕。
证属脾胃湿热熏蒸,外感风邪者,可见胞睑湿烂胶粘,搔痒微痛,大便溏薄,舌苔腻或黄腻。治宜清热除湿,祛风止痒。方用除湿汤(《眼科纂要》),加蝉蜕、地肤子、白藓皮。
证属火热炽盛,郁于血分者,可见胞睑红赤一片,如涂朱砂,红疹密布,灼热疼痛,搔痒不休,口渴,便秘,舌红,苔黄。治宜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合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加蝉蜕、防风、浮萍、薄荷。皮肤接触毒物所致,加绿豆衣、银花、连翘、生甘草。
外治亦可,要分别干症与湿症。皮肤红赤干燥,紧涩不舒者,用煅炉甘石调蛋黄油或麻油外涂; 烂而粘汁不多者,用青黛与麻油调敷,或用紫草泡菜子油涂敷;粘水多者,用地榆或黄连煎水作冷湿敷,浓度宜淡。结痂厚者,先用麻油轻轻拭擦清洗。如由某种物质直接刺激引起者,则避免再次接触;如由其他眼病继发,则兼治他病。同时必须忌食辛辣海腥等物,注意保持局部清洁,以免疮痍渗流,粘水入目,致生翳膜。

☚ 胎风赤烂   实热生疮 ☛

风赤疮痍fēng chì chuāng yí

❶ulcerous blepharitis
❷vesiculated dermatitis of eyelid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