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秘书省门
职源与沿革西晋元康二年(292)已有秘书省之名(《晋书·职官志》)。宋沿置,初,职事归三馆秘阁;元丰五年五月行新官制,秘书省始振其职。南宋建炎三年四月十三日罢。绍兴元年二月十九日复置(《玉海》卷121《秘书省》、《要录》卷22庚申》)。
职掌❶宋前期只掌一般祭祀用的祝文撰写(《宋会要·职官》18之1)。 ❷元丰新制,三馆秘阁事并入秘书省,省职振举,统掌图籍、国史、天文历数、祭祀祝辞等(《玉海》卷121《元丰秘书省》)。
编制❶宋前期判秘书省事一人,由判秘阁官兼。吏额有令史一人、楷书六人(《宋会要·职官》18之1)。 ❷元丰新制,官额有秘书省监、少监各一人,秘书省丞一人;属官有著作郎一人,秘书郎、著作佐郎各二人,校书郎四人,秘书省正字二人。分案四:国史、太史、经籍、知杂案。政和六年增置道教案。吏额八人(《宋会要·职官》18之2、3、18,《麟台故事》卷2《职掌》)。辖太史局。 ❸宣和三年十一月立定秘书省官员为十八员,监、少监、丞各一员,著作郎一员,著作佐郎四员,校书郎六员,正字四员(《十朝纲要》卷18、《麟台故事》卷4)。 ❹南宋绍兴复置,定编官额为:秘书省监、少监、丞各一人,著作郎、佐郎各一人,校书郎、正字各二人,共九人。绍兴五年八月三日,仿唐十八学士之制,著作郎、佐郎、秘书郎各二人,校书郎、正字十二人,共十八人;加上监、少监、丞各一人,总二十一人(《要录》卷92)。分案四:经籍、祝板、知杂、太史案。吏额有:点检文字一人、都孔目官一人,孔目官一人,四库书直官一人,书直官一人,表奏官一人,书库官一人,书库守当官二人,正名楷书五人,守阙一人,正系名六人,守阙系名六人,监门官一人(以武臣充),专知官一人,通引官二人、库子四人、守门亲事官七人。辖局有:太史局,文德殿钟鼓院,测验浑仪刻漏所(《宋会要·职官》18之2、26,《南宋馆阁录》卷10)。 ❺隆兴二年闰十一月三日,秘书省著作郎至正字不立额(《宋会要·职官》18之31)。 ❻绍熙以后,秘书省官阙,召试二员,此后,监、少监、丞外,多止除二员(《宋史·职官志》4《秘阁》)。
简称与别名❶书省。《曾巩集》卷25《秘书监制》:“故书省之设,吾不计近功。”《合璧后集》卷36《秘书省·著作佐郎》:“书省有佐。” ❷秘书。《玉海》卷52《政和秘书总目》。《宋会要·职官》18之19:“(政和七年)孙觌奏:‘太宗建崇文院为藏书之所。景祐中,仁宗召儒臣即秘书省所藏编次条目,所得书以类分门,赐名《崇文总目》。神宗始以崇文院为秘书省,……乞别置美名,以更崇文之号。’从之。……曰《秘书总目》。” ❸秘省。《玉海》卷51《庆历国朝会要·元丰增修五朝》:“徽宗诏秘省修,即诏秘书省置局。” ❹三馆。元丰改制,崇文院三馆已并入秘书省,三馆之名已不复存,但或以三馆旧称秘书省。《宋史·洪遵传》:“擢为秘书省正字。中兴以来,词科中选即入馆,自遵始。……绍兴二十五年,汤思退荐之,复入为正字。……(高宗)且曰:‘卿再登三馆。’” ❺三馆秘阁。宋前期三馆秘阁总称崇文院,元丰改制,以崇文院为秘书省。故秘书省仍号称“三馆秘阁”。《铁围山丛谈》卷1:“秘书省号‘三馆秘阁’,实育才也,独不以吏事责。”《石林燕语》卷3:“(端拱)中,三馆与秘阁始合为一,故谓之‘馆阁’,然皆但有书库而已。元丰官制行,遂改为秘书省。” ❻木天。《职源撮要》:“木天 秘书(省)最宏壮,阁下穹窿高敞,谓之木天。” ❼中秘。(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5:“予官中秘时。”《宋史翼》卷10《邵博传》:“(绍兴)九年三月,除秘书(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 ❽兰台。拟唐官称。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秘书省为兰台。《合璧后集》卷37《著作佐郎》:“兰台佐撰。”《六典》卷10《秘书省》:“龙朔二年,改为兰台。” ❾东观。东观为后汉藏书之所,因而有此别名。《王文公文集》卷11《国子监直讲孙思恭可著作佐郎》:“当得迁位,列职东观。”《六典》卷11《秘书省》:“后汉则藏之东观。” ❿册府。因秘书省典掌禁中藏书得名。《南宋馆阁录》卷4《故实》:“车驾幸秘书省。手诏:‘授提举秘书省官。’诏曰:‘仰惟祖宗,肇开册府。’”(11)石渠。由汉石渠阁为藏秘籍之府而得名。《格斋四六》卷2《代通杨筠州诚斋》:“石渠之选,人犹为之屈。”《宋史·杨万里传》:“字诚斋。……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12)芸台、芸阁。因秘书省四库多放芸香以防虫蠢,因而得名。《曾巩集》卷6《简景山侍御》:“柏府地严方许国,芸台官冷但容身。”《馆阁续录》卷6《故实》:“车驾幸秘书省,因成近体诗一首,赐丞相史浩以下:‘宴开芸阁儒风盛,坐对蓬山逸兴长。’”《合璧后集》卷36《秘书监·事类》:“芸台芸香辟纸鱼蠹,故称芸台。”(13)芸省。由芸台引申而来。《全宋词》(中华书局本)页2610,刘克庄《转调二郎神·又三和》:“何必燃藜芸省。”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公方奏疏引年,六月除秘书监。”(14)秘丘。《胡文恭集》卷12《向安可著作佐郎制》:“俾领著于秘丘。”(15)秘府、秘局。《宋史·范如圭传》:“秦桧力建和议,金使来,无所于馆,将虚秘书省以处之。如圭亟见宰相赵鼎曰:‘秘府,谟训所藏,可使仇敌居乎?’”《合璧后集》卷36《秘书监·秘书丞》:“进丞秘局。”(16)道山、蓬山、蓬莱。传说蓬莱山为道家藏书之所,因此,道山、蓬莱山(蓬莱)、蓬山等等名称,就成了后世秘书省的雅称。陈师道《送赵承议诗》:“道山今日有宗英。”《剑南诗稿》卷21《喜杨廷秀秘监再入馆》:“公去蓬山轻,公归蓬山重。”《老学庵笔记》卷4:“秘书省新成,徽庙临幸,孙叔诣参政作贺表云:‘蓬莱道山,一新群玉之构。’”《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17)策府。传说群玉山为古帝王藏书策之府,后世遂以策府别称秘书省。《尺牍编注》卷2《与莫内翰》:“某犹记公在策府。”注:“群玉山,往古帝王以为藏书策之府,所谓藏之名山也。故秘书省亦谓之策府。”《穆天子传》:“天子西登昆仑,见王母曰:‘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先王所谓策府也。’”(18)麟台。拟唐官称。(宋)程俱《麟台故事》卷1《沿革》:“秘书省,官自监、少至正字,皆为职事官。”《旧唐书·职官志》2《秘书省》:“光宅改为麟台。”(19)奎画、奎文、奎府。《全宋词》(中华书局)页2618,刘克庄《满江红·次韵使君癸亥灯》:“奎文宠,崇儒教。”《敬斋古今黈》卷一:“世以秘监为奎府,御史为奎画,谓奎宿文章。考之《晋书·天文志》则云奎十六星在西方,天之武库也。……而东壁二星在北方,实主文章,盖为天下图书之秘府。世之言文章者,不取东壁而独取奎者,岂奎宿森罗错综有象于文而东壁无之耶?”《咸淳临安志》卷7《秘书省》:“道山堂,景定四年,理宗皇帝复赐以‘奎画’,少监林希逸谨书。”(20)馆阁。元丰五年五月三馆秘阁书籍、职事并归秘书省,三馆之名已不复存,秘阁在省中,但仍习称秘书省为馆阁。(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2《省舍》:“秘书省初复。……其南省屋三间,秘阁、三馆书藏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