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阴极射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阴极射线yīn jí shè xiàn装着两个电极的真空管,增加电压时,从阴极向阳极高速运动的电子流,称作阴极射线。1936年《科学画报》第三卷第十九期:“阳射线为具有高速度之正电荷游离分子或原子群,因稀薄气体在强电场游离而成,盖当原子或分子游离时,所有电子突出而成阴极射线。”1939年Teh-Ching Leo, Cousland's English-Chinese Medical Lexicon:“ray,cathode(or cathodal),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yinji shexian高电压下抽空的 (压力在0.1~0.01 Pa) 气体放电管或电子管中,由阴极发出的电子流。1879年英国W.克鲁克斯发现,降低气体压力可以改变气体导电能力。他设计了一种装置,就是装有两片称为电极的金属片的玻璃管,两个电极连接着高压直流电,阳极是由处于水平位置或垂直位置能移动的金属十字架构成。管内气体大部分被抽空 (气压降为0.1~0.01Pa)。电流通过,当阳极处于水平位置时,阴极对面的玻璃壁上会出现绿色的萤光。当金属十字架处于垂直位置时,阴极对面玻璃壁上显现出十字架的阴影。他认为这是通电后阴极产生一种射线的结果。当阳极十字架处于水平时,阴极产生的射线直线行进都打到对面的玻璃壁上,因而产生一片荧光,而当阳极十字架处于垂直时,阴极产生的射线在行进途中一部分被阳极遮挡,从而在对面玻璃壁上留下十字架形阴影。这表明,来自阴极的射线是直线行进的,不能穿透金属薄片,这种射线被称为阴极射线。阴极射线是肉眼看不见的,但实验时常看到发光,这实际是在阴极射线行进途中管内稀薄气体被电离产生的辉光,如把管内气压降为10-4Pa以下就没有辉光了。 ☚ 氢原子光谱 玻尔理论 ☛ 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yinji shexian在压强为13帕以下的气体放电管或电子管中,由阴级发出的带有负电且与阴极物质无关的电子在电场加速下所形成的高速运动的电子流。阴极射线又称为电子射线。在放电管中,阴极由于受到管内剩余气体中正离子的撞击而发射电子;在电子管中,阴极受到电流加热(包括直热和旁热)而发射电子。阴极射线具有很大的动能,但穿透能力较弱,只能穿透很薄层的物质。阴极射线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能发生偏转。阴极射线还具有热效应。阴极射线的应用很广,它能使被照射的某些物质(如硫化锌)发出荧光,且在外加电磁场中又能随着场的变化而发生偏转,电子示波器中的示波管和电视机中的显象管就是根据此原理制作的。在适当的电磁场中,阴极射线能发散或聚焦,故可应用于电子显微镜中。高速的阴极射线打在金属靶板上时能产生X射线,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晶体结构。 ☚ 温差电流 示波管 ☛ 阴极射线在抽成真空的(压强在0.01乇以下)管子里,由阴极发出并在电场加速下所形成的电子束。在气体放电管中,阴极由于受到管内剩余气体中正离子的撞击而发射电子。在电子管中则由于受到电流加热而发射电子。广泛用于制作电子器件和电子显微镜等。 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阴极射线指在压强为13.3322Pa (0.1托) 以下的气体放电管或电子管中,由阴极发出的电子在电场加速下形成的电子流。在放电管中,阴极由于受到管内剩余气体中正离子的撞击而发射电子。在电子管中,阴极受到电流加热而发射电子。阴极射线是在研究低压气体放电现象中发现的。早在1676年就有人观察到了低压气体的放电现象。据史载,一位叫皮卡德的法国物理学家,一天晚上将水银气压计从巴黎的观测台带到另一地的途中,发现每当水银振荡时,会在托里真空部位闪闪发光 (水银荧光)。但是直到19世纪,电力工业有了发展,电光源开始得到应用,低压气体放电现象的研究才有了新的进展。1838年,英国的法拉第将两根黄铜棒插入一支玻璃管的两端作为电极,抽去管里的空气,通以电流。法拉第这样描述他的发现: “……当把两根棒分开之际,一股光柱从负极发出,而正极是暗的。加大间距,从正极的一端向负极发生一股紫红色的光束或紫色雾; 随着距离的增加光束也加长了,但在紫光束与雾之间总有一暗区(我们今天称之为法拉第暗区)。暗区的长度几乎不变”。1855年德国一位玻璃工盖斯勒利用托里真空原理制造了水银真空泵和低压气体放电管。严格说来,真空放电的正式研究是从普吕克尔开始的。1858年法国人普吕克尔在利用盖斯勒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了阴极射线。他发现气压越低,法拉第暗区变得越大,阴极的辉光也有所扩展。这一阴极辉光还会随着磁场的 “力线”,“如同铁屑那样组成形状可以随意改变的链带”。放电管阴极附近的玻璃会发出荧光,改变放电管所处的磁场,荧光的位置和分布也将改变。1850—1931年普吕克尔把荧光的产生归于从阴极发出的电流。1869年普吕克尔的学生希托夫用一个点状的阴极发出阴极射线,发现当它受到物体的障碍时,会产生清晰的影子,表明阴极射线是直线前进的。明确地把这种射线叫作 “阴极射线” 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哥耳德斯坦,他更彻底地作了这些实验,于1871年开始,使用各种形状大小材料的阴极,结果确认,这些射线都从阴极平行地沿同一方向放出,它们不依赖于阴极物质的性质,而且能够引起化学反应。阴极射线发现后,关于阴极射线是什么,物理学家众说纷纭。一说电磁辐射,一说粒子流。英国物理学家瓦利在1871年,克鲁克斯在1879年都证明这种射线能被磁铁所偏转,认为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 “分子流” 组成。克鲁克斯在题为 “论电压线的发光和分子轨迹” 的演讲中进一步引申了他的观点: “这些在稀薄空气管中发生的现象,为物理科学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物质会以第四态存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光的微粒也许是对的,光并不总是沿直线传播,这个世界我们永远也无法进入,只能满足于外界来进行观察的实验”。维德曼、哥尔德斯坦、赫兹等德国物理学家作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他们从与主张粒子流的克鲁克斯所得到的完全相同的观测结果出发,达到了和粒子流完全不同的“以太振动说”,在英国,1884年,舒斯特尔虽然不赞成克鲁克斯的见解,可是他确信阴极射线是由高速的带负电的粒子构成的,认为管内阴极附近的气体分子离解产生的负微粒受到阴极的排斥,这就构成阴极射线的负粒子。舒斯特尔首先表示,利用磁场使阴极射线歪曲,能够求出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 (荷质比)q/m。到1890年,舒斯特尔已能估计出荷质比值的上限和下限,得出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分子或原子。1894年,汤姆逊使用旋转镜发现,阴极射线的前进速度是1.9×109cm/s,远小于光速。因此,否定了阴极射线是电磁波的 “以太” 说。1895年,法国科学家佩兰发现金属圆筒内收到阴极射线后圆筒就负电。1897年初,考夫曼等人利用磁场使阴极射线弯曲,从实验中推断出荷质比的值。后来,汤姆逊演示阴极射线证明,阴极射线不仅能被磁铁所偏转,而且还能被电荷所偏转,并确定它是带负电质子流。他巧妙地求出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q/m约为氢离子的2000倍,确定它的质量相当于氢离子质量的1/2000左右。改变放电管中的气体 (空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和电极材料(铝、铁、铂等),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总保持不变,由此断定这种粒子多是电子材料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它是 “一切元素原子的组成部分”。汤姆逊采用 “电子” 作为这种粒子的名称,使作为原子结构成分带电粒子的假设转化为确定的实在表象。 ☚ 星云学说 质量守恒定律 ☛ 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阴极射线指在压强为13.3322Pa (0.1托) 以下的气体放电管或电子管中,由阴极发出的电子在电场加速下形成的电子流。在放电管中,阴极由于受到管内剩余气体中正离子的撞击而发射电子。在电子管中,阴极受到电流加热而发射电子。阴极射线是在研究低压气体放电现象中发现的。 ☚ 星云学说 质量守恒定律 ☛ 阴极射线cathode ra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