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
这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国际形势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和战略理论,是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
(1) 世界进入了和平和发展的新时代,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论及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时指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
(2) 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作出准确地分析和把握。邓小平不同意新的世界格局已形成的观点,认为当前正处在旧的世界格局已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当前国际形势总的趋势是: 走向多极格局、局势有所缓和,矛盾复杂多变,世界并不安宁。
(3) 警惕西方国家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警惕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针对西方国家对我们既搞 “西化” 又搞 “分化”,既保持 “压力” 又保持 “联系”,“两手促变” 的战略,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战略对策。
(4) 维护世界和平离不开科技,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已成为影响当今国际战略的主导因素。邓小平指出,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
(5)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这是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的核心。
(6) 提出了国际战略的根本目标和国际战略的大目标。他指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实力增强了,中国是垮不了的,而且还要更加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因此,他强调要抓住机遇,振兴中华民族这个国际战略的根本目标。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的大目标是在中国和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他在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同时,反复强调要警惕和防止 “和平演变”,强调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7)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邓小平根据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世界各国最终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现时各国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别国是不能干预的,需要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个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首先,建立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其次,调整和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再次,恢复和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此外,注意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8) 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理论。这是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政治深刻变化,科学地总结以往的国际战略提出来的。邓小平在1984年10月11日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义胜时谈道: “我们要一心一意地搞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国际交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以便实现我们规定的本世纪达到的目标。在以后的五十年内,中国将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实现更伟大的目标,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雄心壮志。”
(9)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邓小平的国际战略理论,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视为一项主要的内容和战略目标。其国际新秩序战略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❶改变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代之以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求得共同发展和繁荣。
❷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参与协商解决世界事务。
❸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其他国家不得干涉其内政,特别不能把某种特定的模式或意识形态强加于别国。
❹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争端通过谈判合理解决,反对诉诸武力,反对武装入侵和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他的这一战略主张,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赞成。
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其真理性和科学性已被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证实,同时已成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进步事业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