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丰富多彩的思维方法
邓小平不唯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他严格依据实践经验办事,不吃现成饭。在他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中,无论是战略思维,还是双向思维; 无论是求异思维,还是主体思维,处处都体现着他“按辩证法办事” 的思想。
(1) 恢宏的战略思维。领导者的活动,主要是一种宏观的战略领导活动,它是通过制订带有长远性、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目标实施领导,这是领导者赖以指导和统帅被领导者以控制事物发展方向、进程和结果的根本方略。在邓小平的思维活动中,着眼点始终放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种把握事物本质和发展趋势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面向未来、设计未来的思维方式。邓小平的战略设计是从发展生产力这一基本点出发的。他善于在事物内在本质基础上认识它的必然性和发展大趋势,提出了 “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的战略思维。事实表明,邓小平在领导活动中,有着相当成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全国解放后,邓小平成功地领导了西南地区的全面工作,在党的第11次代表大会之后,他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成员之一,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1959年毛泽东退居第二线,让刘少奇在第一线工作的时期,邓小平从事日常的组织和行政工作的能力,就发展到了相当娴熟的程度。“文革” 结束他重新出来工作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举措,着力除去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沉重阴影,即使在他退居二线之后,仍然在集中精力思考一些带有全局性的、方向性的、关键性的战略问题。因此,他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更加集中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战略思维。一方面是主体性的战略思维,考虑的重点是当今世界的战争与和平、发展与稳定、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等重大国际性问题。另一方面是全国性的战略思维,邓小平虽然没有减少思考一些局部性的短期方面的问题,然而,他对于一切全国性的战略问题的思考决策却表现得极为及时、经常和有效率,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带有某种超前的性质。解放思想是创新的前提,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最终的意义是务必把人们从 “左” 的禁锢中解脱出来。针对新情况,研究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他曾语重心长地指出: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丢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在注重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强调注重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都要硬,这才是国富力强的真正表现。邓小平还多次要求全党同志必须高度集中思想,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
(2) 辩证的双向思维。双向思维是指善于从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的两个相反方向去思考的思维方法,是 “两点论”、“两分法” 在思维中的灵活运用。邓小平的思维特点是视野开阔、线路多样、角度新颖,注重从整体、长远上分析解决、处理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注重在事物整体性、综合性和变化性上分析问题,尤其注重对事物相关的重大系统的整体效益进行分析。比如,邓小平对起草 《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的指导思想、决议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反复强调,中心意思应该是三条: 一是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二是对建国30年来的历史上的大事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出公正的评价; 三是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引导大家团结一致朝前看。他认为,三条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第一条。邓小平的这些意见,成为起草 《决议》 的指导原则,达到了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目的,既认真地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既反对了 “两个凡是” 的 “左” 倾错误方针,又反对否定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得出的科学结论的思潮,维护了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得出的科学结论,维护了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坚持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真理。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非常妥善地解决了这个敏感而复杂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一贯主张照辩证法办事,强调对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特别是在反倾向斗争中防止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 “要批判 ‘左’的错误思想,也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79页)坚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就可以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说到底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都是离开了实事求是这个根本原则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从思想上说,既批判 “左” 的错误倾向也同时批判右的错误倾向,这样,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才能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反对错误思想的倾向,在一定时期可以有一个着重点,他针对当前许多 “左” 的表现,比如有的人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政治,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甚至攻击经济改革会导致 “和平演变” 等论调,严肃地指出: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 姓 “社” 的问题。右可以断送社会主义,“左” 也可以断送社会主义,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 “左”,因为 “左” 的东西根深蒂固。邓小平从总结我党70年中4次大的错误,其中3次是 “左” 倾错误的实际入手,针对许多同志 “左” 的情绪开始抬头的情况,及时地提出了当前主要是防止 “左” 的论断,可谓 “一言兴邦”。
(3) 理性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独特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但决不是想人非非,而是发掘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从事物的不一致性中去发现它的特点,不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局限,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邓小平在自己的领导生涯中,不仅能够充分尊重客观规律,而且勇于突破抽象僵化的教条,克服许多干扰和阻力,作出了许多非同寻常的重大决策。在我国采取单一制即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构形式30多年之后的8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香港和澳门主权归还和台湾的统一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构想。这是一种崭新的国家结构模式,它是单一制国家条件下对单一制地方政府传统权力范围的一种突破。又如在评论社会主义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时,他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深刻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其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需的手段,既肯定了计划经济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市场经济是在这一条件下的实际运用方法,两者之间既不矛盾,也不冲突,都是为了达到同一目标的手段。
(4) 多元的立体思维。世界上的每一事物往往都是多元构成的,因此,在领导人才的创造性活动中,各种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动用从来不是单一的、互不联系的,恰恰相反,多种思维形式在创造性过程的不同阶段,不仅呈现出交替运用的变化形式,而且还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综合运用形式。科学研究表明: 在领导的战略活动中,只有具备多元的立体思维结构的领导者,才能制订科学的创造性的领导战略。纵观古今中外的著名战略家,几乎无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