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在职干部教育考试抗战时期为提高干部政治、文化水平,中共中央对在职干部实行轮训制度。参加学习的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选调出来,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主要是担任负责工作的老干部,他们以联共(布)党史为必修课;乙类主要是文化水平较高而党龄较短的新干部,以党的建设为必修课;丙类是政治、文化水平低的干部,同时学习文化课和党的建设。在职干部学习以自学为主,教授和指导方法为辅。各级在职干部学习考查,分为日常考查、临时试验、学期考试和毕业考试四种。日常考查方式有口头问答、作文(日记、读书笔记)、调查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讨论会等。临时试验由各级教员或指导员临时于教学时间内举行,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以上。学期考试在学期结束后,以本学期的内容进行考试。毕业考试于两学年修满后,就两学年所学习的内容考试。为鼓励和鞭策学员学习,在职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于每学期结束时,将考试成绩优良和低劣的学员,分别具报教育厅,由边区政府予以奖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