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道士救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道士救虎

道士救虎

明代寓言。见明刘基撰《郁离子》。写有个虔诚的道士,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带头救了被山洪冲走的人。第二天他见河中央的水面上正露出一只野兽的头,便大声喊道:“救人,快救人!”附近的人赶来一看,不是人,是一头野兽,不想救了。道士说,“野兽也是一条性命,也要救!”船家见道士如此固执,就只好把野兽救了上来。野兽原来是一只老虎。开始老虎还老实,过了一会,瞪起眼睛扑向了道士,道士被咬得鲜血直流,连喊救命。船家把老虎打死了,道士这才得救,却受了重伤。

☚ 新制古琴   权子 ☛
道士救虎

道士救虎

明代寓言。刘基著。《诚意伯文集》: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七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呼号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眂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郁离子曰:“哀哉,是亦道士之过也。知其非人而救之,非道士之过乎?虽然,孔子曰:‘观过,斯知仁矣。’道士有焉。”

☚ 善呼者   道之所在 ☛

道士救虎

 

·刘基·


 苍凉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
 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眂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选自《郁离子》]

●●
 这篇小说通过道士救虎反被虎伤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具有善心,能够救人于灾难之中,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如果好坏不分,把“虎狼蛇蝎”之类也当作人而加以怜悯和拯救,那就有自招祸患的危险。本篇小说的主题同希腊寓言《农夫和蛇》相类似,比刘基约晚一百年的明朝的马中锡的《中山狼传》的主题也类此。看来,古今中外,都不断有人用形象在告诫人们:不能可怜有蛇蝎心肠的人,不能援救虎狼之辈!
 道士明知是兽而救之,是因为他“事佛,甚谨”(佛、道是两家,道士不能信奉佛教的教义,作者在文中既批评道士的迂,又批评佛教教义的好坏不分,是一箭双雕,还是另具深意,不可妄测,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笔误),佛教提倡“慈悲为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普度众生”,所以笃信此教义的道士连老虎都救,结果险些被老虎吃掉。要避免重蹈道士的覆辙,就必须彻底摈弃道士所笃信的那类荒谬的教义。这篇小说,在五百多年前就能这样告诫人们,我们不能不钦佩作者思想认识的深度。
 这篇小说的语言简洁流畅,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十分鲜明的形象:如山洪暴发,“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一幅水灾灾情的画面;“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道士救灾救难的形象如见。本篇描写老虎神态、动作的部分尤其出色,“始则矇矇然”写老虎被水淹得奄奄一息、昏昏沉沉的样子;“坐而舐其毛”写老虎的精神已有点恢复,在舔身上湿漉漉的毛;“比及岸,则瞠目眂(shi,同“视”)道士,跃而攫之,”写老虎一到岸上,已没有再被水淹的危险,就瞪大眼睛看着道士,迅猛跳起来捕抓道士,要吃他了。过程写得非常清楚,老虎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生动地显示了老虎吃人的本性。

寓言《道士救虎》意译和解说 - 古代寓言 - 可可诗词网

道士救虎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盻,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郁离子·玄豹》


 【注释】
 ①苍筤(lang):本指竹初生时的颜色,这里为作者假托的地名。②道士:一般指道教的宗教职业者,此指信奉佛教的僧侣,佛教初传北方,呼僧为道士。③平旦:黎明。④盻(xi):怒视。⑤矇矇然:眼昏昏的样子。
 【意译】
 苍筤山,溪水在此合流入江。有个僧人住在山上信佛修行,很是虔诚。一天傍晚山洪暴发,房屋被冲倒,漂流水中,塞满山溪。骑在木头趴在屋顶上的人呼喊求救,声声相连。僧人备了一条大船,披蓑戴笠,站在岸边,亲自督促熟悉水性的人拿好绳子准备抢救。有人漂来,就投去木板,再用绳子牵引,救活了很多人。第二天黎明,有一只野兽身子全没在波涛中,只有头浮在水面上,左顾右盼,好像求救的样子。僧人说:“这也是生灵,一定要赶快把它救上岸。”船上的人应声前往,用木板搭救上船,被救的原是一只老虎。刚上船时老虎昏昏沉沉,坐着舔身上的毛,等到上了岸,就朝僧人瞪大眼睛,跃起身来把僧人扑倒在地,船上的人起来抢救,僧人得以免于一死但已身负重伤了。
 【解说】
 刘伯温的文学才能由此寓言可见一斑,不足二百言却写活了人、情、境。道士虔诚信佛确有几份菩萨心肠,而且舍身饲虎,佛经上也是有明载的。你看他在洪水泛滥之时披蓑戴笠于河边, 亲自组织营救灾民, 果真施展了“佛”的“普渡众生”的力量。以慈悲为怀或以仁爱之心待人,在一般意义上说体现了人的善良天性或者说表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但慈悲之怀仁爱之心究竟施加于谁大概要有所限定, 对丧失人性者来说或则被仁慈之心感化,或则视仁慈之心为粪土,爱的魔力并非无边无际。道士不懂这点“辩证法”又无“阶级观念”,以仁慈之心救虎,结果反遭虎伤。细细想来,这道士极像伊索寓言 “农夫和蛇” 中的农夫, 中西之间确有某种共通的文化观, 不是么?
 【相关名言】
 饥不从猛虎食, 暮不从野雀栖。

——曹五


寓言“道士救虎”注释、翻译和解说 - 可可诗词网

道士救虎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盻,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郁离子·玄豹》


 【注释】
 ①苍筤(lang):本指竹初生时的颜色,这里为作者假托的地名。②道士:一般指道教的宗教职业者,此指信奉佛教的僧侣,佛教初传北方,呼僧为道士。③平旦:黎明。④盻(xi):怒视。⑤矇矇然:眼昏昏的样子。
 【意译】
 苍筤山,溪水在此合流入江。有个僧人住在山上信佛修行,很是虔诚。一天傍晚山洪暴发,房屋被冲倒,漂流水中,塞满山溪。骑在木头趴在屋顶上的人呼喊求救,声声相连。僧人备了一条大船,披蓑戴笠,站在岸边,亲自督促熟悉水性的人拿好绳子准备抢救。有人漂来,就投去木板,再用绳子牵引,救活了很多人。第二天黎明,有一只野兽身子全没在波涛中,只有头浮在水面上,左顾右盼,好像求救的样子。僧人说:“这也是生灵,一定要赶快把它救上岸。”船上的人应声前往,用木板搭救上船,被救的原是一只老虎。刚上船时老虎昏昏沉沉,坐着舔身上的毛,等到上了岸,就朝僧人瞪大眼睛,跃起身来把僧人扑倒在地,船上的人起来抢救,僧人得以免于一死但已身负重伤了。
 【解说】
 刘伯温的文学才能由此寓言可见一斑,不足二百言却写活了人、情、境。道士虔诚信佛确有几份菩萨心肠,而且舍身饲虎,佛经上也是有明载的。你看他在洪水泛滥之时披蓑戴笠于河边, 亲自组织营救灾民, 果真施展了“佛”的“普渡众生”的力量。以慈悲为怀或以仁爱之心待人,在一般意义上说体现了人的善良天性或者说表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但慈悲之怀仁爱之心究竟施加于谁大概要有所限定, 对丧失人性者来说或则被仁慈之心感化,或则视仁慈之心为粪土,爱的魔力并非无边无际。道士不懂这点“辩证法”又无“阶级观念”,以仁慈之心救虎,结果反遭虎伤。细细想来,这道士极像伊索寓言 “农夫和蛇” 中的农夫, 中西之间确有某种共通的文化观, 不是么?
 【相关名言】
 饥不从猛虎食, 暮不从野雀栖。

——曹五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