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边际土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边际土地marginal land西方经济学在分析土地生产力时所使用的概念。生产所得收入, 仅够支付生产费用和开垦投资利息的土地。边际土地收支相抵后, 无余额支付地租。 1928年, 卜凯获得太平洋学会(当时研究太平洋地区各国社会经济问题的一个国际学术团体)的资助,主持进行一项规模颇大的研究——中国土地利用。他任调查总主任,分为12个调查区, 分别由专人负责,参加调查的有几百人。30年代初,在准备及进行过程中,先后邀请有关课题的学者来中国讲学,培养调查人员。调查工作历时5年, 经过综合分析研究, 将中国分为南北两大农业地带、8大农区。但当时没有包括东北及西北牧区; 后来崔毓俊据张心一等研究的资料补充为12区。于1937年编写出《中国土地利用》一书。该书分三册: 一为论文集, 二为地图集, 三为统计资料。 1937年, 卜凯同农业经济学博士柯蒂斯 (W.M.Curtiss)合作, 利用前述调查资料, 写出《中国农场管理学》(China Farm Management)一书, 1942年作为讲义印出,后由戈福鼎及汪荫元译为中文,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以经营规模为中心内容, 论及生产要素组合、作物结构及农产品运销等问题。 卜凯在金陵大学任农经系主任期间(1920~1934年),除教学和主持上述调查研究以外, 还结合推广工作, 协助一些地方组织信用、运销合作社及农会, 指导农家记帐和调查研究农民收入、生产成本、家庭生活及食物消费等课题。 卜凯于30年代中期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闻名以后,美国和中国当局先后聘请他为财政顾问。1940年9月,他又回到抗日战争时期迁往成都的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任教, 指导研究生, 参与四川彭县和华阳县农村经济及土地分类调查工作,并主编《经济统计》月刊(1936年创刊)。 1944年6月, 卜凯离开中国, 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利用处处长, 后又任农业发展理事会总干事。他于70年代初退休回家, 1975年9月25日病逝。 边际土地marginal land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收益正好足以补偿所需费用(包括开垦土地的垫付费用和投资,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生产费用)的土地。西方土地经济学研究分析土地利用水平时常用的概念。若土地生产收益不足以支付一切费用的土地称“次边际土地”;若土地生产收益超过所需费用的土地则称为“超边际土地”。边际土地的确定,除土地的肥力和位置以外,与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费用水平有关。因此,边际土地的性质也随之变化。 边际土地 边际土地Marginal Land指在使用过程中所取得的收益仅够支付生产费用的土地。一般来说,边际土地是劣等的贫瘠土地或离市场较远的土地。这种土地不产生地租,一般只由土地所有者自己耕种。但是,当对农产品需求增加而引起价格上升时,原来的边际土地也会产生地租,而这时边际土地则是指那些更为劣等的或离市场更远的土地。 ☚ 无差异曲线 蛛网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