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常见病防治
行军常见病有:脚泡、脚汗过多症、皲裂、脚腿肿胀、行军骨折、脚扭伤等,依次叙述如下:
脚泡 发生脚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行军锻炼、鞋袜过大或窄小,袜子有绉褶,鞋内进砂,负重不均,走路歪扭,放脚不平,步伐不稳,行军速度不匀等。习惯了行军劳动后打脚泡就大为减少。防治办法: 主要是加强行军锻炼,鞋袜大小要合适,柔软,平整,保持清洁干燥。鞋带不要结得太紧,应使脚趾在鞋内伸动自如。鞋内进砂,及时倒出。走路要稳,全脚着地。速度要均匀,步步相随。在公路两侧行军时,为调整脚所承受的压力,应定时交换队列。掉队时不宜快跑,应大步赶上。宿营后要用热水泡脚,对易发脚泡部位予以按摩,患有鸡眼、脚癣要预先治疗。脚泡治疗:到宿营地后先把脚洗干净,再用酒精、洗必泰或碘酒消毒皮肤,将消毒的马尾或细尼龙线沿泡底穿过引流,或用烧红的大号缝针穿刺,不要撕去或剪掉泡皮,以防感染。已破溃者,可涂磺胺软膏,盖上消毒纱布。对于脚部外伤或打脚泡的局部,经过治疗处理盖上消毒纱布,在上面加上一片泡沫塑料,用胶布加以固定,然后再穿上干净的袜子,等待全愈后,再去除敷料,化脓感染者,需局部经常换药,并作抗感染治疗,患处切勿直接贴氧化锌胶布。
脚汗过多症 脚汗过多常浸湿鞋袜,易受霉菌感染而患脚癣或引起足部糜烂。在冬季容易诱发冻伤。防治办法:经常烤干鞋袜。鞋垫、保持干燥。用玉米棒的包皮或乌拉草作鞋垫防湿效果较好。也可用药物防治,使局部汗腺减少分泌,可选用下列方剂:
❶煅制明矾20%、乌洛托品25%、硼酸5%、滑石粉50%,四者混合制成散剂,每次用药5g,洗脚后擦脚掌和趾间,剩余药粉可撒在袜内,24h后将脚洗净,可保持一月左右不出脚汗。
❷乌洛托品饱和液涂擦脚底、趾间,涂一次可保持效果1~2周。上述疗法不足之处是不能根治脚汗症,而且用药后还会引起一时性的脚部皮肤过份干燥现象,而发生脱皮或皲裂。
皲裂 寒冷而干燥的空气会使皮肤血管收缩,皮脂腺分泌功能减弱,引起皮肤干燥,增厚,变脆,形成长短深浅不一的线形裂口称为皲裂。裂缝可沿着皮纹也可纵横交叉,深的达真皮可出血,引起疼痛。皲裂多发生在气温骤降,气候干燥,机体失水,野外作业,冬季涉水等情况下,常发生在手指、手掌、足背、脚跟口唇面部等裸露部位。防治办法:对易皲裂者,入冬前后用热水浸泡局部皮肤,擦蛤蜊油、防裂膏或猪、羊油脂。皮肤厚而硬的部位可擦30%冰醋酸。冬季行军或野外作业时戴上手套,在暴露部位涂上油脂。涉水前将浸水部位涂上油脂,过河后立即擦干皮肤,放下裤腿,防止风吹。洗脸、洗手少用肥皂,洗后涂油。冬季在室外应尽量少接触冷水,必须接触时,应于工作后擦干,涂上润肤油。已裂处,事先用热水浸泡15min,擦干后涂上尿素软膏,也可用中药白芨研粉,调入凡士林或猪油外用。局部疼痛时,可贴氧化锌胶布。
脚腿肿胀 在缺乏锻炼、鞋袜被雨淋湿、鞋带过紧、行军踩空或扭伤等情况下,会使下肢肌肉过度疲劳,局部血液回流不畅,而引起脚和小腿肿胀,多发于踝关节和足背部。防治方法:加强行军锻炼,夜行军防止踩空,鞋带、裤带、裤腿不要结得过紧,被雨淋湿的鞋袜、衣、裤要及时烤干更换,到宿营地后用热水泡脚,局部按摩,休息时将脚抬(垫)高,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足部充血。发生脚肿后,可用驳骨水,热醋、热白酒或樟脑酒揉擦局部,剧烈疼痛者可用针灸治疗,或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行军性骨折 常见于第二、三跖骨中点的稍下方,为一种横断骨折。通常无骨折的急性症状,骨折发生前患者常感脚内有不明显的疲乏和酸痛;骨折后,跖骨区域疼痛和轻度肿胀,压痛明显。病理是由于足骨间肌肉痉挛,使骨膜和软组织内的血管阻塞而引起水肿,导致脱钙。在长途行军时,由于负荷过重,足前部压力增加,使已脱钙的跖骨折裂,确诊需经X线透视或摄影。防治办法:加强行军锻炼与训练,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对脚有酸痛、轻度肿胀者酌情减轻负荷。骨折无移位时,可用小夹板或石膏绷带固定3~5周;有移位时,须先用手法复位后再行固定。
脚扭伤 不习惯负重行军的新战士,在崎岖不平的险路上下脚太急过猛时易于发生踝关节损伤。多数为内翻性脚扭伤,此时踝关节外侧韧带受到撕裂甚至断裂的轻重不同程度损伤。踝部外侧可出现肿痛和压痛。少数为外翻性脚扭伤,踝关节内侧韧带受损伤其肿痛部位与压痛点与内翻性脚扭伤的相反向。若脚背和踝关节前方也有肿痛与压痛,则脚背韧带也有损伤。预防对策:与上述行军性骨折相似,要搞好行军锻炼,提醒新战士遇到险路时要放慢放轻脚步。受伤后应即卸掉行军负荷,轻伤的可以抬高患肢以减轻肿痛并给以休息,局部进行按摩、或用松节油、樟脑酒精揉擦,或贴上伤湿止痛膏。损伤严重的要进行关节固定,坐车送院治疗,禁忌扶着病人继续走远路和热敷患部,以免使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