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脾切除指征
脾切除术是外科治疗血液病的一种方法,但血液病种类很多,可伴有或不伴有脾肿大,一般来说,脾切除对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有较好疗效。确定脾切除指征最好用51铬标志病人的红细胞或血小板,再经静脉注入体内,如果测得在脾内有异常的聚积,表示有血细胞破坏,应作脾切除术,疗效也较好。手术时须检查脾蒂、胰尾和大小肠系膜等处,发现有副脾时,一并予以切除,以免日后由于副脾代偿性肥大而影响疗效。
按疗效不同,血液病脾切除术指征分为三种情况。
❶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疗效最好,脾切除后黄疸和贫血在短期内消失。虽然红细胞在形态上变化不大,血液中依然有球形或椭圆形细胞存在,红细胞渗透性脆性仍然增高,但不再出现溶血现象,病儿发育亦由不良恢复正常。由于幼儿在脾切除后抵抗力暂时低下而易患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病,故七岁以前不宜施行;
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长期应用皮质激素无效或所用剂量过大者,可施行脾切除术,约80%病人可获得满意效果,能使出血迅速停止,血小板计数迅速上升。其余的20%病人术后血小板虽未恢复正常,但症状多有改善。原发性脾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全血细胞减少症:目前认为病因在于脾脏本身,系破坏血细胞作用亢进所致;脾切除后血象可恢复正常,病情可逐渐好转。自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长期应用皮质激素无效或使用大剂量才能控制溶血时,可施行脾切除术。约50%病人可获得较好疗效;
❸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及其他红细胞内糖酵解酶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脾切除后虽不能纠正贫血,但可减少输血量。地中海性贫血:脾切除后可减轻溶血反应和减少输血量。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如镰状细胞贫血): 脾切除后可改善病人症状及减少输血量。毛细胞性白血病: 脾切除后可使血象有较持久明显的改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近来认为其急性变可能始于脾脏,建议作脾切除术,以推迟或阻止急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