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藏之名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藏之名山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聊书》:“仆诚已著此书,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
【故事】: 司马迁遭受宫刑出狱后, 任中书令。他的老朋友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经常接近皇帝的特殊地位,能举荐贤才。司马迁复信任安,在信中说: 自己以宦者之身而隐忍苟活, 是为了发愤著书。司马迁胸中郁积着深深的不平, 他要把这个不平抒发在他的《史记》里。他以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被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古人著书立说勉励自己, 写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书来。他说:“我把它寄藏在名山之中, 留传给志同道合的人看,以广泛流传到社会上。这样,我就算偿还了受刑的耻辱了。就是我被碎尸万段, 也一点儿不后悔。”
【意思】: 把著作收藏起来, 藏到深山里去。比喻著书立说不是博取世人的赞誉, 而是为了传给后代。
【古例】: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典略》: “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亦将采史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 定仁义之衷, 成一家之言, 虽未能藏之名山, 将以传之同好, 此要之白首, 岂可以今日论乎!”鲁迅《序的解放》:“一个人做一部书, ‘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是封建时代的事, 早已过去了。”
  • 上一篇:藏垢纳污
  • 下一篇:操刀必割

藏之名山

谓将极有价值的著述珍藏起来。《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曹植)益内不自安”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典略》: “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史记·太史公自序》: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太史公: 司马迁。先秦至汉,为史官的通称,自《史记》后多专指司马迁。序略: 编列史实的大略。补艺: 补六艺之缺。厥: 乃,就。协:稽合而折衷取裁。异传: 不同的说法解释。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师。司马迁认为,《史记》具有独特的见解和学术地位,希望它能传于后世,让有见识的人加以评断。

藏之名山

指将自己的著作收藏在名山之中,使之流传后世。《史记·太史公自序》:“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清朱彝尊《重锓<裘司直诗集>序》:“身后之名,显者或晦,司直藏之名山者,晦久而明。”

藏之名山cáng zhī míng shān

hide one's works in the mountains--be preserved for posterity; write book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 但是他们似乎并没有教育学概论或 “高头讲章”的待定稿,~。(《鲁迅选集》Ⅱ—122) … but neither do they seem to produce manu scripts like 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Education or other scholarly expositions to be preserved for pos terity.
❍ 其实是作文“~”的时代一去,而有一个“坛”,便不免有斗争,甚至于谩骂、诬陷的。(《鲁迅选集)Ⅲ—303)Actually ever since men stopped hiding their works in the mountains for posterity and the "forum" of letters came into existence,it was inevitable that there should be tussles,and even abuse and slander.

藏之名山cánɡ zhī mínɡ shān

形容把著作收藏起来,隐藏到深山之中,以传给可以继承的人。store it on a famous mountain, write book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藏之名山

司马迁之语。《史记·太史公自序》曰:“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又《报任安书》言:“……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非常重视言论的作用,在《自序》中,他对《春秋》、《诗》、《书》等给予高度评价,把撰写《史记》当作终生奋斗的事业,在《与挚伯陵书》中说“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他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三种理想。立言,即提出一种主张、理论或学说,与立德、立功同样不朽。因此,他身遭宫刑,隐忍苟活,目的就在于“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认为创作要对历史、对社会负责,因此他创立“春秋”义法,有“贬天子,退诸候,讨大夫”的秉笔直书的精神,他有胆有识,能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这种立言,可能不见容于当时的社会上层,因此他说:“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后来这句话又变为:“藏之名山,束之高阁,留诸子孙后世。”以及“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等基本精神是一样的,希望此书能留传后世,使后世能够接受自己所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而作者“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可见作者自己对《史记》的看重。“藏之名山”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立言的衷曲。

藏之名山cángzhīmíngshān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本指将著述藏于名山中,以待传给志同道合的人。后指著述极有价值,可宝藏起来,代代相传。常与“传之后世”连用。参见“名山事业”。

藏之名山cánɡ zhī mínɡ shān

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藏之名山cang zhi ming shan

将著作收藏于建在山中的书库中。古人以著作不便问世,故将其藏在山中,以待后世流传。也指著作极有价值,能传之后世。语本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传之其人。”
【也作】藏诸名山
【近】束之高阁
【注意】藏,不读zang。

藏之名山cángzhīmíngshān

见“藏诸名山”。三国魏·鱼豢《魏略》:“虽未能~,将以传之同好。”

藏之名山cáng zhī míng shān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即把著作藏进深山,以便传给后人。后泛指把东西放在安全的地方,交给可靠的人。也作“藏诸名山”、“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