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联的婚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联的婚俗

苏联的婚俗

十月革命后,特别是近年来苏联的婚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每个民族的婚礼习俗又各具特色。
从申请结婚到举行婚礼一般相隔一个月。此间,未婚妻和未婚夫之间若发生变故,可随时解除婚约。
苏联各大城市都设有婚礼宫,专为新婚夫妇举行结婚典礼。婚礼开始前一小时新郎新娘、其双亲、证婚人及朋友来到婚礼宫。新娘新郎分别由朋友陪伴来到新娘室和新郎室再次整理仪表。在指定的时间内,新娘身着白色结婚礼服,头戴白色头纱,新郎着黑色西装与其他人在门德尔松的结婚进行曲声中步入大厅。迎面走来身穿黑色丝绒衣的婚礼主持人,肩上披挂一条红色宽绸带,上面印有加盟共和国的国徽。主持人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而后问他们是否自愿结成夫妻,请他们及证婚人在结婚证上签字。仪式进行过程中,新婚者互换戒指,意味忠贞不渝的爱情。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及其他人乘上彩车。车队驶向卫国战争烈士墓,新郎新娘向烈士墓献上鲜花并默哀,然后驶向饭店或家中,在那里继续举行婚宴。婚宴上每喝完一杯伏特加酒就要高喊:“苦啊!苦啊!”按照俄罗斯风俗,喊声过后,新婚夫妇应接吻。苏联人认为只有在知道苦后才能得到甜。
在苏联,举行婚礼之前未婚妻到服装店订制结婚礼服。被褥、枕头等床上用品由未婚妻一方购买,这是苏联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
俄罗斯的乡间婚礼 俄罗斯乡间的婚礼上常加进劈柴的仪式。考验新郎能否持家,首先看他是否会劈柴。当新郎将树段劈成木柴并在炉膛点燃时,大家高兴地说:“啊,姑娘有福气找到一个好丈夫。”火花象征爱情,会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光明。
乌克兰的乡间婚礼 乌克兰乡间仍保留传统的婚俗。婚礼前家中举行仪式向亲朋好友宣布婚礼日期。并请媒人参加家庭仪式。媒人将亲手缝制的大方巾或面巾赠给未婚妻。未婚妻将最漂亮的面巾缠在未婚夫左手上。随后喝酒祝未婚夫妻身体健康。未婚妻的女友此时送上她们自制的甜馅饺子。未婚妻的父亲和未婚夫的朋友握手,未婚妻将手放在他们的手之上,这意味着在乌克兰家庭中妇女的地位高。最后未婚夫妻去结婚登记处申请结婚。
婚礼在结婚登记处举行。新娘着淡色连衫裙,头戴鲜花编织的花环。婚礼结束后,新娘新郎来到街上,人们向他们身上抛洒粮食、啤酒花或沙糖。新郎新娘回到家中,人们向他们赠送礼物。集体农庄的礼物最昂贵,一般赠送冰箱、电视、摩托车、餐具或茶具。有些地方为新婚夫妇建造新房,并在婚礼上将新房钥匙转交给他们。随后,按照乌克兰人的习俗,媒人取下自己身上的长面巾,新郎新娘拉住面巾一头,媒人拉住另一头,在媒人的牵引下,新郎新娘经过所有宾客走到自己的位子上,婚宴开始。
按照乌克兰习俗未婚妻及女友在婚礼前烤制大圆面包在婚礼接近尾声时分享。请婚礼上年龄最大的长者将面包上层切掉送给新郎新娘,新郎新娘鞠躬行礼并将这块面包转送给父母。随后将剩余的大圆面包切开分送给宾客。
白俄罗斯的婚俗 在白俄罗斯证婚人由未婚夫和未婚妻自己选择,婚礼仪式和宾客名单都由未婚夫妻自己确定。与其他民族一样,新郎新娘首先到婚礼宫参加庄严的仪式。婚礼上新郎着黑色西装,新娘着白色婚礼服,婚礼服上有民族刺锈,头戴披巾和传统式花卉。当代白俄罗斯人的结婚仪式一般持续2—3天。
自古至今,腰带是白俄罗斯人服饰中组成部分。民间里相信腰带的神奇力量。用腰带宣誓、占卜,当时腰带曾是祭祀品。结婚仪式上新娘必须送给新郎的所有朋友每人一根亲手制做的腰带。结婚仪式后,新娘要向火炉中及第一次去河边打水时向河中各扔一根腰带。
爱沙尼亚的婚俗 古老的爱沙尼亚婚礼上要检验新娘新郎的生活能力。婚礼上新娘当众洗衣服、熨烫衣服、挤奶。这种风俗沿袭至今,只是形式不同。婚礼上新娘新郎当众用襁褓包裹婴儿,刷洗餐具、扫地。若未婚夫是文学教师则让他朗诵有关爱情和家庭生活的诗歌,若未婚妻是体育教师则让她给参加婚礼的客人讲授体操课。所有宾客都参加不同寻常的音乐会。未婚男宾唱爱沙尼亚民歌《光棍生活多忧愁……》,新郎新娘的父亲唱《当我年青时……》,母亲则唱《青春时代好时光却一去不复返……》。
乌兹别克的婚俗 夏天,苏联许多地方的婚礼在大街上举行。被邀请的人,除亲朋好友外,还有过路人。乌兹别克人认为,突如其来的客人会给新婚夫妇带来幸福。因此,按风俗邀请所有过路人参加婚礼。
婚礼之前,媒人到未婚妻家中征得其父母同意,尽管未婚夫与未婚妻早已商定好,但仍须遵照民族风俗举行此项仪式。未婚妻家的邻居在媒人到来之前将街道和庭院打扫干净隆重欢迎他。随后,未婚夫劈木柴证实自己勤劳、强壮、有能力做一家之主。劈好柴后,未婚夫的朋友簇拥着未婚妻向未婚夫家走去,一路唱着乌兹别克民歌。此时未婚夫已在自家庭院里迎候未婚妻并将她带到庭院中间的篝火旁,那里已聚集好所有的客人恭候未婚妻的到来。
乌兹别克人的婚礼上有拔河赛。新郎新娘各为一方。新郎一方获胜后,他便有权将新娘抱到自己房中。
乌兹别克的婚宴极为丰盛,传统风味的乌兹别克抓饭是必备食物。
摩尔达维亚的婚俗 摩尔达维亚的首都基什涅夫的婚礼常在家庭节日这天举行。
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广场、街道、公园里人山人海,乐队奏着乐,开放很多集市,举行各种竞技活动、比赛、娱乐等。参加这些活动必须携带全家人。各公园的林荫小道上有家庭作品展览、各队间的赛跑、自行车赛、柏油地上的绘画赛等。这些画由孩子、其父母或祖母当众作画。家庭节日高潮时,中央广场上出现100个击鼓手,随后便开始新家庭成立仪式。年青人直接在广场上登记结婚。向新婚夫妇贺喜的是已渡过银婚和金婚之日的夫妻。
拉脱维亚的婚俗 拉脱维亚人结婚时,要过桥。他们认为桥能征服河流。新郎新娘共同过桥意味着能克服今后生活中的一切障碍。有些人在结婚仪式后,向海里扔只空酒瓶,里面装有一张写着新婚夫妇名字、结婚日期和地址的条子,欢迎捡到酒瓶的人在他们结婚一周年时到家中作客。
亚美尼亚的婚俗 亚美尼亚人举行婚礼时要扔给新娘一个热面饼。这象征家庭生活的富有。婚礼后,新娘来到新郎家,刚坐定,膝上便出现一个小孩,旨在让新娘记住,孩予是夫妻感情的纽带,祝他们早得贵子。
科里亚克人的婚俗 科里亚克人的婚姻以财产为主要条件,容貌和才能是次要的。定亲后,男方要到女方家中做工抵婚。做工期限由女方的父亲决定。他认为期限满了便杀死一只鹿表示同意这桩婚事,并向女儿宣布承认年青人做自己的女婿。
少数定居的科里亚克人相信终身不娶会有灾难的说教。因此找不到配偶便以石头为妻。将在河边或山下发现的大石头背回家,给它穿上衣服,晚上与石头一同睡觉。相传这些“石头妻子”能为他们驱灾避邪,保佑他们岁岁平安。
聂聂茨人的婚俗 聂聂茨人聚居在苏联欧洲部分的北方,其婚俗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聂聂茨人有100个氏族,分为两个胞族——哈留基和瓦努依塔。过去胞族内不允许通婚,现在不再强制采取此规定,但人们仍沿袭此习惯择偶。
北方各民族的结婚仪式多种多样。聂聂茨人和萨莫迪人由男方的母亲或祖母选择未婚妻。挑选善于辞令有经验和有权威的男人做媒人。媒人的主要特征是木制权标。权标底部是金属尖,柄部则挂满金属圈。媒人乘鹿来到女方父母的游牧地,从帐篷外面向里边扔一块或两块狐狸皮,若收下狐狸皮说明同意这桩婚事,便开始商谈彩礼、嫁妆,并确定结婚日期。
结婚仪式分两部进行。按风俗,婚礼第一天在新娘家度过。新郎及其父母和全村人乘鹿拉爬犁奔向新娘家。男子着带风帽的鹿皮大衣、北极狐皮裤。女子着有民族特色的彩条鹿皮上衣。雪橇用红绸布装饰,鹿的颈项上挂着小铃铛。鹿全部选择白色的。新郎的母亲乘坐的雪橇按风俗应是女宾客中最好的,由四只长着树枝状角的白鹿牵引。到新娘家门口后,新郎的父亲将旗子绑在御鹿长杆上并将长杆举起。男方宾客在新娘房屋周围站成3圈。招待宾客的食物有冻鹿制成的食品,新腌制的鱼、煮肉、其他菜肴。新娘房间里传出铃铛声,新娘的父亲请客人入席。为新郎新娘端上一盘煮制的鹿心,这象征从此两个人的心应往一处想。婚礼的第二天去新郎家。新娘的结婚车队向新郎的游牧地出发时要举行各种仪式。结婚车队离开自家游牧地时要穿过用两根竹竿做成的门,将两根竹竿的一头结牢。当地人认为,这样,新娘的影子便可彻底脱离其父母。在新郎的父亲一处的酒宴上,新娘和新郎可并排而坐。婚礼后第二天,新婚夫妇返回女方的游牧地将礼品取回。礼品一般是鹿或北极狐皮。
结婚纪念日 夫妻间有21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结婚日那天叫做“绿婚”。当天新婚夫妇去瞻仰卫国战争烈士墓,敬献鲜花。结婚一周年为“花布婚”。此日夫妻互赠花布手帕。五周年为“木婚”。其他人为夫妻购买木制品。六周年时为“锌婚”。赠送锌器皿,象征婚姻要时常“开光”,就像给锌制品开光一样。七周年为“铜婚”。夫妻互赠铜币。八周年为“白铁婚”。向夫妻赠送白铁炊具。十周年为“玫瑰婚”。15周年为“琥珀婚”。20周年为“瓷婚”。结婚25年为“银婚”。50周年为“金婚”。60周年为“钻石婚”。75周年为“王冠婚”。其中银婚和金婚是俄罗斯人较隆重的纪念日。各种结婚纪念日旨在丰富家庭生活,巩固婚姻。

☚ 苏联的民族服饰   苏联的丧礼 ☛
000014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