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义简摩诊法著作。清周学海撰。八卷。学海有《周氏医学丛书》 已著录。认为脉学重在脉理,而前贤诸论散无专辑,为纠正忽视脉理,只图简便易记积习,遂搜集前贤诸论,于光绪十七年 (1891) 撰辑成书。卷一部位类,论三部九候、三部分脏腑等脉位。卷二诊法类,介绍布指、平息、举、按、寻、推等脉法。卷三形象类,论平脉、变脉、六气脉、胃气脉等脉象。卷四、五主病类,列述陈修园、郭元峰有关二十八脉纲目,并论浮沉表里辨、真脏脉、死脉等。前五卷均援引前哲有关论述,予以诠释。卷六名论汇编,补充前五卷所未及之脉诊杂论。卷七妇科诊略; 卷八儿科诊略。本书参阅、采录《内》、《难》《伤寒》 以来有关典籍达五十余种,内容较丰富,可谓集前贤脉学之大成。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阐发经旨,参以己见,文字晓畅,切于实用。为脉诊专著,系 《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于临床诊断或脉学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有光绪十七年至宣统三年池阳周氏福慧双修馆刻成汇印本,《周氏医学丛书》 本。 脉义简摩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8卷。清·周学海撰于1892年。作者阐述脉理,主张由博返约,执简驭繁。但又认为当时流行的《濒湖脉学》过于简略,于脉理无所发明,遂参阅有关文献五六十种,并结合个人心得撰成此书。卷1~3论述切脉部位、方法及脉象; 卷4~5论主病; 卷6名论汇编; 卷7~8为妇科、儿科诊略。周氏论脉以《脉经》为本。后世著作比较推崇《诊家枢要》和《诊宗三昧》,书中引录颇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