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勤lianqinjoint logistics
在战略、战役范围内组织实施的陆海空诸军兵种联合后勤保障。是军队后勤保障的一种形式。按诸军兵种联合勤务的范围和组织机构合成程度,可分为完全联勤和部分联勤两种类型。完全联勤是指联勤机构(联勤总部、战区联勤部和联勤分部)按区域和任务分工对三军各部队组织实施全面的后勤保障。由于现代军队后勤的专业技术性很强,业务分工和合成保障的关系极其复杂,建立完全联勤体制非常困难。目前世界各国除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以色列军队外,其他国家的军队还没有形成完全联勤的保障体制。部分联勤是一种统分结合的联勤保障方式,即通用物资供应、通用装备维修和普通伤员救治等由联勤机构统一组织实施对三军各部队的后勤保障,而各军兵种的专用物资供应、特殊装备修理和特种伤病员救治仍按建制系统由军兵种后勤组织实施后勤保障。目前,美军、俄罗斯军队和西欧各国军队大多采取这种联勤方式。
联勤的目的和实质在于:理顺军队后勤保障活动中日益复杂的分合关系,克服因后勤保障的物资器材种类过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而产生的后勤专业高度分化与保障功能高度综合的矛盾。
综观军队后勤保障形式和保障体制的演进历史,大体上经历了从小生产条件下的“简单合成”—工业生产条件下的“机械分解”—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系统综合”的过程。现代的联勤与小生产条件下的“简单合成”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对专业高度分化的军队后勤进行简单合并,而是以系统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按照合成作战后勤保障的要求,谋求和实现军队后勤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因此,逐步建立与完善联勤保障体制是新的历史时期搞好后勤建设的基本趋势。实践经验表明,联勤保障具有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提高军队后勤合成保障能力,适应未来战争对后勤保障的要求;有利于克服后勤机构和设施交叉重叠的弊病,提高后勤保障的效率和国防经济效益;有利于缓解后勤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而产生的分合矛盾,改善和优化军队后勤系统的组织结构,提高整体保障能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在粤东、大连和济南进行了三次联勤试点。从试点经验来看,在军队后勤建立联勤体制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不仅需要克服“重分轻合”思维惯性的束缚,统一对联勤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更需要在后勤保障实体的隶属关系、各级后勤机关的权责划分、联勤组织机构的设置、后勤保障装备通用性和互换性的提高、后勤标准制度建设和后勤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创造联勤的条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技术战争对后勤合成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军队后勤推进联勤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未来的联勤保障,除军队内部军兵种联勤外,还会随着后勤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朝着军地联勤的方向发展,形成内外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