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外伤
耳部遭受外力袭击而损伤的病证,称“耳外伤”。耳壳突出于头之两侧,故容易遭受各种外来袭击而损伤,其他部分深居于颅骨内,遭遇外伤的机会较耳壳为少,但外力仍可沿耳道而内袭,伤及耳膜,巨大暴力的袭击,出现颅底骨折时也可波及耳窍。常见的致伤原因有:
❶跌扑、撞击、扭捩、刀刃等,造成局部挫伤、擦伤、切伤、刺伤、裂及等。严重者可致耳骨部损伤,或因颅底骨折,波及耳窍。
❷因异物入耳或挖耳,损伤耳道肌膜或耳膜,甚至伤及耳深部。
❸各种巨大声响,或因气压急剧变化,剧烈震荡,造成耳深部受伤。
❹气候严寒可导致耳部冻伤,火热滚烫可致耳部烫火伤。
耳外伤的临床症状有轻重不同,一般可有局部疼痛、红肿、瘀肿、出血。耳深部受伤者,可有耳鸣、耳聋、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证治准绳。疡医卷6》说:“打扑金刃损伤,是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外受有形之物所伤,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为病,有在气在血之分也。所以,损伤一证专从血论,但须分其有瘀血停积或亡血过多之证,盖打扑坠堕,皮不破而内损者,必有瘀血,若金刃伤皮出血或致亡血过多,两者不可同法而治。”同时并强调指出:“夫损伤者必须求其源,看其病之轻重、审其损之浅深,凡人之一身之间,自顶至足有所伤,打伤、跌伤、及诸刃伤者皆有之……为医者当循其理而治之。”其所提出的外伤辨证施治原则,也适用于耳外伤。所谓循其理者,即外伤之证,必须着重外治,有瘀者散瘀,出血者止血,有皮破肉损者,必须尽早连接,创伤血已止而创面清洁者,用生肌长肉之药,伤面染毒腐烂者,宜拔毒去腐生肌之药。内治方面,根据病情,选用攻下逐瘀,或渐消缓散,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的原则。如攻下逐瘀法,用于耳外伤初期肿痛明显,血脉受伤,恶血留滞,壅塞经道而体质壮实者。活络消瘀法,用于耳外伤中后期,气滞瘀积,肿痛尚未除者。清热凉血法,用于跌扑损伤而引起血热妄行之症。安神止痛法,用于颅骨受伤而烦躁不安,疼痛不止者。补气养血法,用于伤后气血亏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