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行为理论模式
老年行为与过去相比,因为改变了社会、经济环境和心理状态,必将得出较前不同的解释。大致可概括为三种模式,即生命周期行为模式、代际行为模式和短期行为模式。生命周期行为模式常用于各种经济研究的参考。由50年代美国的布律贝格和莫迪格利亚尼提出,后来这一模式的定义逐渐与米尔同弗雷德曼主张的永久性收入模式相混淆。它主要着眼于老年人的财政储备,即储蓄或家庭财产积累。大意为:在生命周期初,为保证其消费水平的最佳状态要负债,但时间不长收入将超过其消费水平,在第一阶段可使债务逐渐减少,第二阶段开始有积蓄,以维持今后生活水平为前提开始置备家产与储蓄。如果个人进行了科学的预测,那么在其生命结束时,家庭积蓄全部被消费掉。用图表示如下:

代际行为模式常常是远视的人较感兴趣的。这种人是利他主义者,考虑问题要涉及到其他人的消费。具体地说,就是考虑前辈及后代的生活水平。这种模式非常重视协调代际之间的转让方式,如在内外界环境中子女对父母帮助,父母对子女的经济资助或家务付出,对子女教育、培训方面的投资,死亡时遗产的遗交等。所有这些转让方式都可视为连接代际之间关系的纽带。短期行为模式与代际行为模式相对立,其特点是目光短浅。人们的心理认为自己命运短暂,不必有长期目标,有多少钱花多少钱,受现金制约思想严重,不愿意并且也不可能去考虑长期计划,只考虑经济的现实价值,而把长远考虑视为一种负担。这类人一般没有长期的积蓄,其活动受现存的货币量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