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筑圩技术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筑圩技术technique for making dykedfields中国古代在巨型湖区和沿江平原、下游三角洲等地区营造圩田、规划水利的综合技术。最早起源于春秋吴越时的太湖地区,盛行于宋以后,其内容包括圩堤建造、河网规划、涵闸设置等。南方水稻生产的发展和圩田系统有极密切关系。
注: 表中水位指冬春枯水时的平均水位 河网 为满足圩田灌溉、排水及运输等需要,圩内外要形成互相贯通的河网。内河网的布置,根据圩子大小和地形情况开十字、丁字、一字、月样、弓样等河若干。圩内水面占农田面积的比例,明人提出为十分之一二,外河网的布置,太湖地区在唐、五代吴越时已形成了“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布局,水流畅通,圩田常获丰熟。为防止河道淤塞,一是经常浚治河道。疏浚河道的具体方法,明耿橘提出了“开河法”9条,内容除组织施工和验收外,还指出疏浚河道要由干及支,干、支并举,使圩田都能得利;浚河的土不许于近便岸上抛堆,要在离岸20步以外散堆,或用作加固子岸和修补坍圮堤岸等;开挖沟河的型式以“仰月形”为好,即沟道断面的面、腹较阔,底较窄,可以多载水而不易塌圮。二是在通江通海港浦设闸,挡潮拒沙。三是加强河道管理。如禁止在河岸临水坡上种植,禁止围垦河滩及在河道中张设鱼罾虾簖,以免阻滞水流,促使泥沙淤垫。 涵闸 于圩内外河沟联结处建闸,旱则开闸引外河水灌溉,涝则闭闸拒外水侵入。在圩内高低田交界处也设置涵闸,以便分区分级控制。 圩区水利治理 主要经验:❶分区分级控制,以解决圩内高低地之间的旱涝矛盾。方法,是在圩内修筑径塍、戗岸(分隔高低田的堤岸),于高田外沿开沟,利用挖出的土在低田外沿筑堤,条数根据圩内农田高差而定。这样雨时阻止高地径流向低地汇集,减轻低地积涝;旱时高地又能利用蓄积的径流,引水灌溉农田。清代孙峻在《筑圩图说》中总结了治理仰孟圩的经验。通过在圩内修筑“围”、“戗”,将农田分为“上塍田”、“中 图1 仰孟圩治理示意图 塍田”和“下塍田”三级,使各级农田自成独立的区段,区段内又作小塍岸,分成若干格,通过分级、分区、分格控制,实行内外分开,高低分排。在圩堤外围开缺口设堰闸排上塍水;从上塍内开挖“倒沟”排中塍水;在圩内低洼处开凿溇沼通外河排下塍水(见图1)。❷联圩并圩。大圩抗御洪涝的能力比小圩强,为此历史上对小圩实行了联圩并圩。方法是“随河做岸,连搭成围”,合数十圩为一圩。联并时不能把骨干河道包进圩中,以免影响行洪(见图2)。丹阳湖地区北宋时就较大规模 图2 联圩并圩和戗岸示意图 地建大圩,一个大圩包套数十小圩在内。明清时在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滨江一带,相继将沿江各圩堤岸分段联结起来。太湖地区唐、五代时盛行大圩,宋代大圩逐渐解体,以后主要以民修小圩为主,明清时在少部分地区,如常熟县等推行联圩并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