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及特点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及特点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及特点渭北旱原地处北纬34°10′~36°20′, 东经106°20′~110°40′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与甘肃为邻,南与关中平原相连,北与陕北丘陵沟壑区接壤。东西长585公里, 南北约275公里。包括延安、铜川、咸阳、渭南、宝鸡五地 (市) 的宜川、富县、洛川、黄陵、黄龙、宜君、铜川郊区, 耀县、韩城、合阳、澄城、富平、蒲城、白水、长武、彬县、旬邑、淳化、永寿、陇县、千阳、麟游、凤翔、宝鸡等24个县 (区) 的全部, 共420个 (乡) 镇,土地面积40 589平方公里, 占全省19.7%。1995年农业人口587万人, 占全省的21.5%, 农村劳动力289万个。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0人。 表12-1-1 渭北旱原土地类型
由于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丘陵沟壑过渡地带, 随着纬度增高,位置北移,水土流失逐渐加剧,地形由完整或比较完整的原地向破碎原过渡。其土地利用现状是: 耕地 渭北旱原共有耕地面积133万公顷, 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4.1%, 占本区土地面积的32.7%, 农业人均耕地0.23公顷, 为关中平原的1.7倍 (见表12-1-2)。 渭北旱原的耕地大多集中在海拔1 300米以下的原区, 而以旱地、平原为主。按坡度划分, <6°的耕地面积占61.4%, 6°~25°占32.3%, >25°的占6.3%(见表12-1-3)。 按灌溉条件划分, 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1.6%, 水浇地占18.4%。从土壤来看, 以土、黑垆土和黄墡土为主, 黄土覆盖厚度一般为100~150米, 深者达150余米。土壤耕性良好, 富含钙质, 可培养成高产土壤, 并有较好的蓄水保墒性能。 表12-1-2 渭北旱原土地利用现状
表12-1-3 渭北旱原土地及耕地坡度
林地 渭北旱原的林地分布为3条大的林带: ❶黄龙山、子午岭南部 (包括铜川、韩城、旬邑、黄陵、宜君等)石质山丘地薪炭林带; ❷西北部(包括富县、麟游、千阳、陇县等) 土质山丘地防护林带; ❸丘陵沟壑区经济林、用材林带。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 是陕西省秦岭以北林地面积较广的地区,且分布是西北多, 东南少。如富县、黄陵林木覆盖率超过50%, 但蒲城、合阳、富平等县在10%以下。近年来经济林有所发展, 使林木覆盖率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面貌有所改善。宜林荒地和林地约200万公顷, 占渭北旱原总土地面积的40%以上。 草地 草地中约有天然草场70万公顷, 人工种草5万多公顷。草类多以禾本科、菊科、蔷薇科中的旱生草类为主, 草场质量较好, 发展畜牧业潜力较大。 该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虽为陕西雨量较为充沛地区, 但区内自然降水在地区之间、年际之间、年内分配不均, 变率很大。本区光照、热量资源较好, 是我国条件最好的重要旱作农业区之一。其气候资源状况是: 光、热资源 渭北旱原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1981~2 700小时, 光照条件优于关中、陕南, 年总辐射量460~550千焦/平方厘米, 为全国太阳辐射丰富地区之一,光热资源有利于农作物和果类养分积累, 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境内年平均气温7~13.5℃,一月最低气温为-26.5~15.7℃, 七月最高气温为34~40.5℃, ≥10℃积温2 800~4 100℃, 无霜期150~229天, 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的需要。但气温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 大致每上升100米, 年均气温下降0.53℃,≥10℃积温下降179℃。根据≥10℃积温作为农作物熟制相适宜区这一指标来衡量, 境内≥10℃积温为3 500℃的等积温线与海拔900米等高线基本吻合, 大致西起陇县, 中经铜川,东至合阳, 以北就不能充分满足小麦复种及小日月晚秋作物的热量要求。≥10℃积温为4 100℃的等积温线与海拔600米等高线大体吻合, 以北可满足小麦和糜谷等小日月晚秋作物复种热量要求, 但不能满足小麦和晚玉米复种热量要求。按照上述界限划分及热量要求,渭北旱原宜于一年两熟的农作物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3, 宜于一年一熟的占1/3。 降水资源及其气候干燥度 渭北旱原年降水量500~700毫米, 且时空分布不均, 冬春降雨量较少,7—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境内降水的地域分布规律是随着地势升高, 雨量增多; 西部和北部温度低, 降水量较多, 比较湿润, 东南部温度高, 降水少, 比较干旱; 区内各县年降水量差异大,降水较少的蒲城县与降水最多的宜君县相差194毫米。 据在合阳、洛川、千阳、旬邑四县测定, 在全年热量条件较好的4—9月, 7月属湿润或半湿润气候;9月份均为温润气候; 6月份全是干旱气候, 但干旱程度差别很大, 合阳干燥度达4.07, 而洛川仅2.08,千阳、旬邑两县在2.5左右。以此和当地主要作物生长要求对照, 以洛川为代表的北部各县, 夏季比较湿润, 最适宜种春玉米; 以合阳为代表的东部各县夏季比较干旱, 最适宜种小麦; 以千阳、旬邑为代表的西部各县兼宜春玉米和小麦种植。 除降水资源外, 本区还有一定的地表过径水和地下水, 可以供农业生产开采利用。 地表水 渭北旱原共有四条河流 (泾河、洛河、渭河、黄河) 的过境水。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约33.7亿立方米, 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8.64万立方米。1995年人均占有486立方米, 耕地亩均196立方米。但大部分地方自产地表水资源贫乏, 特别是东部地区,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干旱缺水尤为严重。虽然境内过境水资源比较丰富, 利用过境水灌溉对渭北旱原农业发展有很大作用, 开发尚有潜力, 但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地下水 渭北旱原地下水储量约为16.5亿立方米, 但因水资源埋藏较深, 不便灌溉利用。境内仍有一部分人、畜饮水困难, 有些地方的水中含氟量较高, 对人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生物动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渭北农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渭北旱原境内喜温、喜凉、耐旱或喜湿润作物均有分布, 适应我国北方条件生长的多年生植物门类比较齐全。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糜子、油菜、烤烟、花生、棉花等。干鲜果主要有苹果、柿子、核桃、梨、葡萄等。主要树木种类有栎类、杨类、油松、刺槐、泡桐等。在生物资源中, 而以小麦、烤烟、“三红” 系苹果、彬州梨和渭北甜柿等久负盛名。 在动物资源中, 其优良品种有同羊、奶山羊、秦川牛、关中驴等, 该区既是全省和全国的奶山羊基地, 也是全省的秦川牛基地。 矿产资源 渭北旱原东起韩城、西至彬县、北到黄陵、南通耀县有一条煤矿和石灰石带, 能源和建材资源丰富。尤其是境内黄侏罗纪煤田和石炭二叠纪煤田、保有储量达193亿吨。其中铜川矿区, 以瘦煤为主, 是良好的动力煤, 储量5.7亿吨; 焦坪矿区以不黏结煤和弱黏结煤为主, 是良好的气化、动力和民用煤, 储量10.4亿吨。水泥配料石灰石、黄土、耐火黏土、陶瓷黏土等建材、工业资源分布广, 储量大,已探明铜川的水泥石灰岩16.44亿吨, 陶瓷黏土34.7万吨; 西北部的长武、彬县、旬邑、淳化、永寿共有石灰矿40多亿吨。以上矿产资源正是陕西省开发渭北的物质基础。 渭北旱原邻近关中, 大部分县区分布于关中四地(市) 范围内, 有宝中、咸铜、西延、西韩4条铁路支线和公路干线与关中相通, 与关中平原及大中城市经济联系紧密, 也是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丰富, 气候条件较好, 是陕西农业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全省农业产生重大影响。 ☚ 第十二章 渭北旱原农业 第二节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