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养育
小儿日常生活起居,均需给予适当照顾,才能更好地保证其生长发育。故《育婴家秘》提出:“鞠养以慎其疾”。小儿的养育方法,古人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并体现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现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小儿乳哺:“乳”指人乳喂养,“哺”是指喂以粥面,烂饭等食物而言。婴儿时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但其消化机能尚未成熟,所谓“脾常不足”。因此,婴儿的乳哺营养,必须适合实际的需要。如喂养不当,过饥过饱,均足以影响婴儿的健康。过饥则啼哭不宁,日久影响营养、障碍发育;过饱则呕吐溢乳,甚至伤害肠胃,形成积滞。所以,合理地喂养,是保证婴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养料,《育婴家秘》云:“乳为血化美如饧”。所以人乳喂养最为适宜。若母乳不足,或母体患病时不宜哺乳,可兼用或改用代乳品,如牛乳、羊乳、或豆浆、代乳粉等喂养。无论何种乳食,均需定时定量,白天每3~4小时一次,夜间6~8小时一次,所谓“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母亲在未给乳前,应先用温开水将乳头洗净,以保持清洁卫生,并把蓄存于乳头部分的宿乳挤出,然后给儿吮吸。因为这些宿乳,较难消化,甚至可以引起疾病。《千金要方》指出:“夏不去热乳,令儿呕逆;冬不去寒乳,令儿咳痢”。同时,在喂乳前还要求“乳母乳儿,当先以手极挼散其热气,勿令乳汁奔出。”所谓“极挼”,即是按揉之意,可使乳房的乳汁流畅,无论是对乳儿的吮吸和消化,都有所帮助。喂奶量的多少,则要求乳母观测出:“知一日中,儿乳而足,以为常。”以后可按此“常”度加以调节,以适应婴儿营养的需要。哺乳时应将婴儿斜抱怀中,不宜卧在床上哺喂。睡眠时哺乳的方法,《千金要方》云:“儿若卧,乳母当以臂枕之,令乳与儿头平,乃乳之,令儿不噎。母欲寐,则夺其乳,恐填口鼻,又不知饥饱也。”可见睡时哺乳,应特别注意哺乳姿势,不使乳房填塞小儿口鼻,以免窒息。
哺乳期乳母应注意饮食营养,生活起居和精神情欲,保持身体健康。《千金要方》云:“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以及“母食热则乳热,母食寒则乳寒,母病子病,母安子安。”说明乳母的健康情况对于乳儿的影响很大。饮食最好多样化,辛热、寒滞之品,均不宜多食,更不可偏食,以免乳质变异,影响小儿的营养。乳母要注意性情修养,因为七情过度,能影响乳汁的分泌和质量。《保婴撮要》云:“小儿初生,须令乳母预慎七情六淫,厚味炙煿,则乳汁清宁,儿不致疾。否则,阴阳偏胜,血气沸腾,乳汁败坏,必生诸证。”亦说明乳母与小儿休戚与共,乳母有病,足以影响小儿。
关于何时增加辅食的问题,《千金要方》云:“儿早哺者,儿不胜谷气,令生病,头面身体喜生疮,愈而复发,令儿弱难养。”《阎氏小儿方论》亦云:“半岁以后,宜煎陈米粉稀粥,取粥而时时与之,十月以后,渐与稠粥烂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所以,半岁以前,应以哺乳为主,六个月以后,除喂乳外,可逐渐增加其他辅助食物,如稀饭、米粉、面食等,作为断乳的准备。周岁以后,便当断乳。如哺乳的时期过长,不进其他食品,反致营养不足,脾胃虚弱,影响发育,诚如《阎氏小儿方论》云:“若因爱惜过当,往往三两岁未与饮食,致脾胃虚弱,平生多病。”
小儿断乳后,往往饮食不知自节,食已不知饱足,必须适当控制饮食,尽量避免投其所好;更不能一闻哭声,便谓“饥号”,急以食物纳诸儿口;或油腻炙煿,甘肥稠粘,干硬烧煨发热难化之物,徒恣儿腹。须知甘者令人中满,肥者令生内热,必然造成肠胃受伤,失其健运功能,不是过爱小儿,适反害其小儿。
乳母如又怀孕,则乳汁稀薄,应即断乳,否则令儿黄瘦。《古今医统》云:“怀孕乳儿,致令黄瘦”。甚至可以发生继病(鬾病)。
小儿衣着: 小儿阴阳稚弱,肌肤柔嫩,气血未充。若冷暖不节,寒暑侵袭,最易致病。故小儿衣服要轻软,宽松、整洁,使四肢活动自如。不可穿的过多,应按气温升降随时增减。春秋季节,气候易变,更应注意。夜间盖被要适宜,过厚可使睡眠不安。《诸病源候论》云:“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软弱,……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令中风寒,……又当消息,无令汗出,汗出则至虚损,使受风寒,昼夜寤寐,皆当慎之。”可见小儿衣着,必须随着气候变化而增减,过少则感冒风寒,腠理闭塞,发生寒热等证;过多则汗出伤阴,肌肤不健,反致体弱多病,故多主张不可暖衣。
在不可暖衣的同时,又多提倡“薄衣”。如《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云:“凡小儿常令薄衣”。至于薄衣之法,则主张当从秋习之,认为“从秋习以渐,稍寒如此,则少耐寒,冬月当略加耳。”
小儿卫气不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较差,故宋·陈文中在主张“薄衣”的同时,又按脏府,腹背阴阳的特点,于《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中提出了背腹足膝要暖,头要凉的观点,以适应寒温,不致生疾。背要暖——若背被风寒,伤于肺俞,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病,因而产生发热,恶寒,喘咳,呕吐等证。胸满、憎寒壮热,皆肺经受凉而得之故。因背部有肺俞穴,所以背宜温暖。腹要暖——腹部为脾胃所主,胃为水谷之海,若腹部受冷,则能影响消化,食物不能蒸腐,而发生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内经》云:“胃热能消谷,必能饮食。”故腹肚宜暖。足膝要暖——足是阳明胃经所主,腰膝属肾,足膝受冷,可以影响脾肾,易生伤风、寒泻等证。俗云:“寒从下起”故足膝宜暖,婴儿要穿布袜,与布制小鞋,以保持足部温暖。头部要凉——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灼热则髓溢,汗泄,致成头疮目疾,甚至颅解囟填。所以头部要凉。
小儿鞠养: 小儿居处,室内宜空气流通,日光充足,冷暖湿燥适宜,避免六淫之邪入侵,致生疾病。非气候严寒或骤变,不宜紧闭窗户,如气候适宜,可常抱儿到户外多多接触和暖的阳光和新鲜空气,以资锻炼。《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云:“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凡天和日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反对看的太娇,抱持太过,放不落手,越岁不学步履,儿身未得土气,以致肌肉软脆、筋骨薄弱。故《诸病源候论》又云:“若常藏在帏帐之中,重衣温暖,譬如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胜风寒。”说明娇纵不当,可以人为致病。
小儿应有充足的睡眠,根据年龄长幼的不同,睡眠需要的时间各有差异。幼儿渐长,应有适当的游戏活动,使其筋骨坚强,呼吸畅利,食欲增进,助长身体正常发育,增进健康。但是,小儿发育未全,精神脆弱,易受惊恐,特别是体质虚弱之儿,大惊卒恐,往往引起病变。故《育婴家秘》云:“凡小儿嬉戏,不可妄指他物,作虫作蛇。小儿啼哭,不可令装扮欺诈,以止其啼,使情志昏乱,心小胆怯,成客忤也。”所谓“客忤”是指小儿或见非常之物,或听非常之响,或失足落空、跌仆之类,突然受惊引起神志不宁,轻则出现惊惕哭吵、夜卧不安;重则面色骤变,手足抽掣,其状似癎,应予注意。
小儿教育: 为使小儿健康地成长,必须对小儿进行适时而合理的教育。历代医家对小儿的教育,向甚重视。如《育婴家秘》云:“小儿能言,必教以正言,如鄙俚之言勿语也;……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也;宾客教以拜揖迎送,勿使退避也;衣服、器用、五谷、六畜之类,遇物则教之,使其知之也;或教以数目,或教以方隅,或教以岁月时日之类,如此则不但无疾,而知识亦早也。”因此,教育小儿,应在日常生活中按其年龄的大小,教以各种常识,以启发其智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起居要有规律,如经常洗头,勤修指甲、饭前便后洗手,养成早睡早起习惯,举止言行要公正而有礼貌,生活要勤俭朴素,对人要团结友爱。在方法上要循循善诱,耐心教育,不可偏袒偏爱,打骂恐吓,以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