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内伤发热xiao'er neishang fare
小儿内伤发热多见于体质虚弱及慢性病患儿。有外感而致内伤发热,有起居寒暖失调或喂养不当。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发热而不恶寒,一般多低热,手心热于手背,症状变化较少,舌质淡或深红,少苔,脉细数或弦。治疗分阴虚内热和气血两虚型。
❶阴虚内热型:症见发热以午、夜甚,盗汗,烦躁不安,颧红,身体消瘦,干咳少痰,唇燥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润燥生津。可用秦艽鳖甲散加减。常用药:地骨皮,柴胡,秦艽,知母,当归,鳖甲,青蒿,乌梅。
❷气血两虚型:低热,自汗,头晕心悸,神疲乏力,烦渴不眠,面色苍白,纳呆便溏,气短,舌淡苔白,脉细软。治宜健脾益气,甘温除热。可用异功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黄芪,柴胡,升麻,当归。
小儿内伤发热
小儿内伤发热与小儿外感发热有所不同。其临床特点是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发热而不恶寒,纵有怯冷,但其冷得衣被则减,其热时作时止,或发有定时,且多手心热甚于手背,胸腹热甚于头背。小儿内伤发热,虽有属于实证者,但大多均属于虚证,故常有肢体倦怠,神怯气弱,自汗盗汗,脉细无力等症状,运用一般发汗解表,苦寒泄热的药物,往往难以奏效。
内份发热,早在《素问·调经论》中有“阴虚生内热”的记载。并说其内热是由“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的结果。继《素问》后,历代医家对本病均有所阐发。如张仲景创小建中汤治“手足烦热”;李东垣立补中益气汤,创甘温除热法,以治内伤劳倦发热;朱丹溪根据“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创滋阴降火法,以治阴虚内伤发热。可见内伤发热的病因病理,牵涉面很广。
小儿内伤发热的形成,一般可有三方面的因素。一与病邪的属性和部位有关。如寒湿、痰饮、湿热,瘀血等,具有收引、凝滞、粘腻、阻遏的特性,属性偏阴,故热象不旺,病势缠绵。若邪在阴经,营分,募原等深僻幽隐之地,其热每多低而徘徊,时作时止。二与整体虚损有关。人体阴阳气血,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若邪气入侵,病久失治,积劳内伤,尤以平素体质虚弱的小儿,常可导致脏腑虚损,气血阴阳生化障碍,进而引起气、血、阴、阳虚损而发生虚热。三与机体功能失调有关,如肝脾不调,水火不济,或气郁化火等,皆能导致发热。
伤食发热: 多由小儿过食甘、肥、生、冷、油腻等难以消化之物,致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功能失调,乳食停蓄,蕴生湿热而成。临床见发热以掌心腹部为甚,脘满嗳饱,胸痞腹胀,面黄恶食,大便臭秽,烦不安寐,苔黄而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治宜清热导滞,可用保和丸加减。体气壮实者,可加大黄以攻下。如痰多泛恶者,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如因过食生冷,表现腹痛便溏者,可用理中汤加神曲、麦芽、山楂炭、莱菔子、煨木香、川楝子等。食滞已去,可用助脾和胃之剂调理,不可过用苦寒之药,否则不仅伤脾败胃,且有化燥伤阴之虞。
疳积发热: 多由饮食不节,积滞伤脾,郁结日久,久而生热所致。临床见发热形瘦,口干多渴,吃食不长肌肤,或兼面黄,吃炭土,鼻下赤烂等。《幼科全书》云:“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肉,骨蒸盗汗,泄泻无常,肚大……此多得于大病之后,失于将息,又或伤饥失饱所致”。治宜消疳理脾,可用集圣丸或肥儿丸加减。体虚者可加人参、白术,有虫者可加白芜荑,川楝子。
阴虚发热: 小儿热病,最易伤阴,导致阴虚生热。临床多见为午后低烧,手足心热,火升颧红,烦躁易怒,心悸盗汗,口干引饮,大便燥结,舌苔剥红,脉象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可用青蒿鳖甲汤,或清骨散加减。阴虚火旺者,可用大补阴丸加减,以滋阴降火。水涸火飞,阴不敛阳者,可用三甲复脉汤加减,以滋阴养液,镇降潜敛。
血虚发热: 多由小儿平素气血虚弱、经常失血、或大量出血以后,不能生养荣血,以致血虚心神失养,心火炽盛而出现血虚发热。临床多见为面色不华,稍劳则热,自觉火升,头昏体怠,心悸怔忡,指甲干黄,舌苔薄白质淡,脉象细数无力。治宜补血益气,气旺则能生血,血旺则心火自潜而热退,以达阳生阴长的目的,可用人参养荣汤加减。血虚发热如发生在大量失血以后者,可用当归补血汤加生牡蛎,或四物汤加炮姜,以补血潜阳,引阳归阴。此外,《幼科全书》认为小儿夜热,亦为血虚之证,以人参芎归散治之,兼服抱龙丸以防作搐。
气虚发热: 是因脾胃气虚而导致的发热,因脾胃为人体清浊升降的枢纽,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谷气不得升浮,中焦之阳,因而下陷,阳陷于下,中焦遂比较虚空,使虚阳外越,而呈现热象。临床多见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形寒自汗,气少懒言,纳少便溏,饭后腹胀,容易感冒,舌淡苔白,脉象濡细无力。治宜甘温除热,补其中气。中气足则脾自健运,升降复则阴阳自调,而脾虚及寒热诸证即可自愈。可用补中益气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减。如兼湿困脾胃,胸闷纳少者,去当归、白术,加苍术、木香。明显自汗盗汗者加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夹有湿热者,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之。
阳虚发热: 多由气虚发热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因寒湿伤阳所致。临床多见形寒肢冷,头昏发热,气少懒言,纳减便溏,或完谷不化,浮肿多尿,或有腹胀,饭后尤甚,腰痠脚软,舌淡白胖嫩,脉沉细无力等。临证时凡见小儿面色㿠白,神靡欲睡,小便清长,汗出不温,舌质淡白,脉弱无力者,均为气阳不足之征。治宜温阳益气,可用拯阳理劳汤或真武汤加减。
气郁发热: 多由小儿脾经内蕴湿热,肝气失其疏泄,郁而化热所致。临床见午后发热,或时寒时热,心烦易怒,口苦口干,体怠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疏肝理气,以清郁热。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若湿热内阻,夹有痰浊,而现胸闷作恶,舌苔黄腻者,可加黄芩、半夏、苡仁、滑石。出现黄疸者,可加茵陈、黄柏。若气郁伤阴,口干欲饮,舌红或剥红者,可加生地、石斛。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嗳气呕吐者,可加旋复花、代赭石。若兼肝阳上亢,头胀头痛者,可加钩藤,菊花。郁久化火者,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泄肝胆之火。
瘀血发热: 多由气滞日久,气病及血,血瘀化热,熏蒸肌肤所致。临床多见面色萎黄或黯黑,时有潮热,乏力消瘦,口干食少,脉弦涩,舌质紫斑或暗红。如瘀血阻于肝脾,可见两胁刺痛或肝脾肿大等证。治宜活血化瘀以清郁热,可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加减。兼见腹胀便秘者,可加桃仁、大黄。兼气滞者,可加郁金、枳壳。兼血虚者,可加当归、熟地、白芍。
小儿内伤发热,各证可以相互转化,或者彼此兼夹。如气郁发热,可以逐渐伤阴耗津,转为阴虚发热。气本属阳,气虚可致阳虚,故气虚发热,常向阳虚发热发展。而且气血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可以混合出现。临证时必须灵活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