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立部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立部伎 立部伎唐代燕乐按演出方式和精粗程度所分的两大类别之一。与“坐部伎”相对。在堂下表演,舞者六十至一百八十人,规模较大,以鼓和金钲伴奏,“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气势十分宏伟。其节目有《安舞》、《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 ☚ 坐部伎 十番 ☛ 立部伎 立部伎唐代宫廷乐舞伎人的两大类别之一,与之相对的称“坐部伎”。立部伎的节目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参见“坐部伎”。 ☚ 坐部伎 歌舞戏 ☛ 立部伎 立部伎唐代二部伎中的一部乐队和一套宫廷燕乐节目。与坐部伎相对而言。立部伎舞者在堂下表演,少时约60人,多时至180人。唐玄宗时太堂寺考核乐工技艺水平,以立部伎低于坐部伎一等,凡从立部伎中淘汰出来的人则入雅乐伎。《旧唐书·音乐志》载立部伎的节目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大型歌舞。其中两种产于北周,两种产于唐太宗时,两种产于唐高宗时,另外各一种产于武则天时和唐玄宗时。从立部伎中产生的小曲有《上无子》和《破阵子》。《破阵子》后演为词调。 ☚ 坐部伎 法曲 ☛ 立部伎 立部伎唐代宫廷乐舞类别之一。与*坐部伎相对而称。乐工立于堂下表演。舞者少者约80人,多者180人。立部伎分八部: *《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除《安乐》为北周时遗乐外,其它均为唐代乐舞。内容都是歌颂某位皇帝的。如《破阵乐》、《庆善乐》歌颂唐太宗;《大定乐》、《上元乐》歌颂唐高宗;《圣寿乐》歌颂武则天;《光圣乐》歌颂唐玄宗。立部伎还有散乐节目,白居易诗《立部伎》: “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zhuo)长竿”。这就是“击鼓吹笙和杂戏”的演出情况。玄宗时,习立部伎不成者改习雅乐。 ☚ 十部乐 坐部伎 ☛ 立部伎 立部伎唐代宫廷乐舞类别之一。与*坐部伎相对而称。乐工立于堂下表演。舞者少者约80人,多者180人。立部伎分八部: *《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除《安乐》为北周时遗乐外,其它均为唐代乐舞。内容都是歌颂某位皇帝的。如《破阵乐》、《庆善乐》歌颂唐太宗;《大定乐》、《上元乐》歌颂唐高宗;《圣寿乐》歌颂武则天;《光圣乐》歌颂唐玄宗。立部伎还有散乐节目,白居易诗《立部伎》: “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zhuo)长竿”。这就是“击鼓吹笙和杂戏”的演出情况。玄宗时,习立部伎不成者改习雅乐。 ☚ 十部乐 坐部伎 ☛ 立部伎 立部伎唐代宫廷乐舞的两大类别之一,同 “坐部伎”相对。乐工立在堂下演奏。立部伎乐曲曲名今知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圣寿乐》等。舞者六十人至一百八十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伴奏乐器有鼓和金钲等,音量宏大,唐白居易诗有 “堂下立部鼓笛鸣”之句。演奏乐工也称立部伎。玄宗时习坐部伎不成的乐工改习立部伎,再不成乃改习雅乐。一说各种歌舞表演也属立部伎。 ☚ 坐部伎 散乐 ☛ 立部伎 立部伎唐代乐舞伎之一种。与坐部伎相对而言。唐玄宗时太常寺考核乐工技艺,以立部伎水平低于坐部伎一筹。《新唐书·礼乐志》载“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 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立部伎在堂下表演规模庞大,舞者最少60人,最多达180人。其曲目有 “安乐”、“太平乐”、“庆善乐”、“破阵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等,其中 “破阵乐”、“庆善乐” 亦为坐部伎的曲目,但粗精不同,表演人数、形式均有变化,演奏时还配以大鼓,“声震百里,动荡山谷”。立部伎乐舞除 “太平乐”外,同坐部伎乐舞一样,都是为了歌颂当朝某帝王的,所不同的是立部伎乐舞场面大,气势宏伟,铺张豪华。立部伎同坐部伎一样已不再像隋唐的 “九部乐”、“十部乐”那样原样搬演国内各民族及外国乐舞,而是在继承传统、吸收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的基础上,创造新乐舞,它们中的每部乐舞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欣赏价值,至今仍在我国音乐舞蹈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坐部伎 狮子舞 ☛ 立部伎唐代宫廷乐队之一,因在堂下立奏,故名,地位较坐部伎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