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廷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秦廷筑【五供养】理旧装、整须眉,这本领休轻觑了。洗净了筝笛耳,试听咱裂石穿云意。悠扬的轻风飞絮,激昂的金戈铁骑,更有那繁弦急节似千万点催花雨,可敌那射头鹅妙手叫人云儿。 (众惊介) 只先生起手这一会,便惊得毛骨悚竖。愿再领教咱。(生击筑介) 【月下海棠】俺只似伍子胥吹箫吴市,休比他蔺相如鼓瑟渑池。你休惊俺鱼服白龙危,当得个遭折胁范雎在厕。俺喜的是劈箜篌,只索再弹一会。 【么】只这肩圆项细敲的竹尺,赛过那渔阳挝渊渊出金石。借这些指拨,发舒俺千万种牢骚处。多应是被宫声往而不返误虚脾。 (众)先生,你越弹越快,绝非人间之音。只闻得燕太子宫中有个高渐离先生,能为变徵之声,闻声皆发上指冠。敢就是先生哩? (生笑介)你也只考其音,不必究其人了。 【拨不断】试想那怀中筑、两手提,怎比那遏行云雍门涕泗。只索按吊湘累《离骚》章句。捺不住酒人场冲冠裂眦,只苦那椎儿乏力。 (众惊起介)先生,你休怪俺们肉眼不识天人哩!只闻得秦皇方搜捕诸侯宾客,你也须索善藏其用咱! (生笑介)俺可是怕那势焰的人么? 【落梅风】可知道六王毕,四海一,早是孟尝客散秋风里。那酒人燕市知何处?梦魂儿怎忘得那萧萧易水?(生不别竟下) 这出戏的背景是: 秦兵已灭燕国,太子丹被杀,他的宾客四处逃散,“高渐离变名姓为人佣保,匿作于宋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使高渐离的击筑才能被主人发现,便赐酒赏座。这时的高渐离已感到总是隐姓埋名的逃亡,终究不是办法,还不如痛痛快快地活一场。于是,他 “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有了上面这一段唱念表演。 高渐离黄衣紫冠的出场,表明他已决心放弃隐姓埋名的流亡生活,勇敢的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灾难,保持自己作人的堂堂尊严和凛凛正气。那裂云穿石、繁弦急节的乐声之所以会感动众人,恰恰是因为乐声中洋溢着激愤昂扬的 “千万牢骚处”,展示着击筑者不肯苟且偷生磊落情操。高渐离把自己的逃亡生涯比作伍子胥、范雎的忍辱负重,等待时机; “捺不住酒人场冲冠列眦,只苦那椎儿乏力” 的憾恨则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重负。和荆轲有所不同的是,高渐离不是通过“那虎狼秦谁挂在眼” 的壮语,而是用自己的筑声宣泄自己的一腔悲愤、满怀豪情。昔日,在易水河边,高渐离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泗。……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如今,历经巨变,高渐离的筑声中更多了几分沧桑,几分凄怆,所以,当他“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正是从那悲凉的乐曲声中,人们感受到末路英雄的困厄和他视死如归的坦荡,也使高渐离的舞台形象得到充分地烘托和展现。当他唱道: “酒人燕市知何处?梦魂儿怎忘得那萧萧易水” 时,对旧友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伤,在一种无法言表的悲凉中,把全剧的悲剧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在第一折中,高渐离的形象还是作为荆轲的陪衬,到了第二折,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个形象便逐步丰满鲜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高渐离的两次演奏,实际上是对他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有了这样的揭示,人们才得以理解: 为何他的乐曲能如此摄人心魄,为何他能受到荆轲的信任和重托,为何他能有以筑击秦王的壮举。在戏剧冲突比较平缓的情况下,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如此鲜明浓重,不能不归功于剧作家良好的戏剧敏感和语言功力。 顺便一提的是,唱词中提到的 “渔阳挝渊” 和 “湘累凭吊” 分别是祢衡和屈原的故事,在时间上与高渐离不合。这姑且算是作者的用典不当。 秦廷筑【新水令】只这萧萧易水晚风寒,望滹沱奔流如箭。提匕首,人咸关,杀身易,中机难。俺也只心许一言,怎便白日有霓虹贯?(生)某等一般,同受太子知遇,独以此桩大事靠着荆卿身上。某等碌碌自愧。只此行你好奋发在心。 俺们且击筑为羽声,以壮你行色者! (外笑介)这是俺自家事,不烦叮咛了。 【驻马听】只看俺绣袷单衫、璺血刀悬,未曾把行囊盼。何须你每尊罍歌串?更箜篌笙筑在马前弹。那燔妻子敢只为气力单,那吞炭哑难算作英雄汉。只为俺故人呵先刎颈,早办个升车不顾发冲冠。 (太子)俺们叩心自有泪,不敢向君弹。只索变徵激羽,以写哀怨。再把先生一杯,就此拜别哩! (外)高兄,只你久知我心者。 【沉醉东风】诺燕丹,期难再缓;报田光,泪怎空弹。那虎狼秦谁挂在眼?羽声罢,拍拍征鞍,霎时判,日近长安远。如将我齿发还,好葬在要离冢畔。 (丑扮秦舞阳冲上) 只俺整备头口、拴定行李,良时吉日,趁早好行。你每满座皆白衣冠,却为何来?荆先生,你只索辞了太子众位,俺们且赶程途者。(俱下) 《秦廷筑》本事于《史记·刺客列传》 中荆轲和高渐离的故事,除了情节焦点由荆轲转到高渐离之外,剧中的关目和人物几乎全部敷演了《史记》原文。第一折写荆轲和秦舞阳将赴秦国,高渐离随燕太子著白衣冠为其送行。在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为荆轲壮行。第二折写燕国被灭之后,高渐离隐名潜逃,在宋子县一个大户家作佣人,伺机报仇。一次,大户宴客,席间,有伶人击筑侑酒。高渐离听了,忍不住评点几句。众人便邀其演奏,高渐离更衣击筑,一曲惊人。众人方知其乃燕太子宫中的击筑高手高渐离。第三折时,高渐离已因身份暴露,被抓到秦宫,弄瞎双眼。秦皇“惜其善击筑,重赦之”,让他在秦宫演奏。在一次宴会上,高渐离尽展绝学,纵情挥洒,其筑声或裂石穿云,或轻风吹絮,或悲凉凄怆,或平和悦绎。听得秦王如痴如醉。正当此时,高渐离抓住秦皇衣襟,用铅筑乱扑,击伤了秦王腿胫。后被秦兵抓住。秦皇感慨高渐离忠勇,下令将诸侯的人全部逐出函谷关。“正名” 所谓 “易水歌羽声送友,咸阳殿铅筑报仇”,可看作是对全剧主旨的概括。 这折戏写的是荆轲临行前在易水河边与众人壮别的场景。面对身着白色衣冠的燕太子,荆轲没有过多的寒喧,而把一腔情愫抒发在好友高渐离的面前。一句 “只你久知我心者”,不仅点破了两人义气相投、惺惺相惜的关系,使人想起昔日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的情景,而且为高渐离后来的行为作了很好的铺垫。孤身刺秦王,这在荆轲看来本是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的无奈之举,但他之所以仍然不肯放弃,一是不辜负田光的以死相荐 (田光为了不让燕太子担心泄密,引荐荆轲后自杀身亡),二是实践对太子的诺言,三要无愧于自古刺客的豪气英名,如吴国杀妻的要离、晋国吞炭的豫让。而知恩图报,也是高渐离敦勉朋友的意思。 在这段戏文中,作者没有对 “风萧萧兮易水寒” 的景物作过多描写,也没有把笔墨放在 “壮士一去不复返” 氛围的渲染上,而是根据戏剧艺术的特点,用性格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唱腔念白的字里行间,人们听到的是专诸、要离、豫让等一个个名震古今的刺客大名,感受到的是一幕幕悲壮惨烈的慷慨豪情。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明明知道 “杀身易,中机难”,还是要 “升车不顾发冲冠”,慷慨赴秦,表明荆轲的行为已具有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宿命特征,也使他向高渐离托付后事的举动,更具有悲剧色彩。这种托付既是一种心灵的共鸣,也是使命的承传。贯穿其中的是古今历史上为人传颂的侠义精神。这里,一诺千金的诚信和以死相报的壮烈既是沟通荆、高两人精神世界的纽带,也是这出戏所要歌颂品格与境界。 在这场戏中,人物语言、举止符合身份,性格刻划生动、准确。燕太子的小心、殷勤,荆轲的狂傲不羁,高渐离的深沉稳重,都表现的十分到位,不仅符合史书的记载,也加上了作者的想象,使戏中人物形象鲜明。 秦廷筑戏曲。 明茅维撰。三折。 维有《醉新丰》已著录。此剧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演荆轲、高渐离刺秦王事。明叶宪祖有《易水寒》杂剧,清徐沁有《易水歌》传奇,皆演此题材。有《杂剧三集》本,《凌霞阁内外编》本。 秦廷筑 秦廷筑明茅维的杂剧剧本。此剧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剧情是: 燕太子丹因秦屡次侵燕,召剑客荆轲刺秦王,击未中,荆轲死于秦。荆轲的友人高渐离非常悲愤,想替荆轲报仇。高擅长击筑,被秦王召去;秦王怕高伺机报复,先将他双眼弄瞎,再令他上堂击筑。一日,高渐离乘秦王不备,便用灌铅之筑猛击过去,但未打中秦王,当场被捕。秦王从此不敢用诸侯客,下令统统驱逐。此剧慷慨悲壮,情节感人,歌颂了荆轲、高渐离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 ☚ 雪山 分咏西京杂记得新丰 ☛ 秦廷筑 秦廷筑明茅维的杂剧剧本。此剧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剧情是: 燕太子丹因秦屡次侵燕,召剑客荆轲刺秦王,击未中,荆轲死于秦。荆轲的友人高渐离非常悲愤,想替荆轲报仇。高擅长击筑,被秦王召去;秦王怕高伺机报复,先将他双眼弄瞎,再令他上堂击筑。一日,高渐离乘秦王不备,便用灌铅之筑猛击过去,但未打中秦王,当场被捕。秦王从此不敢用诸侯客,下令统统驱逐。此剧慷慨悲壮,情节感人,歌颂了荆轲、高渐离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 ☚ 雪山 分咏西京杂记得新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