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 知母中药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本草·知母》释名:“蚔母、连母、提母、贷母、地参、水参、蓐、莐藩、苦心、儿草。时珍曰: ‘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状如蚔蚔之状,故谓之蚔母。讹为知母、蝭母也。’”《倭名类聚抄·草木部上·草类》:“知母,《本草》云: ‘知母,一名儿草,夜末之。’”中医学上以根状茎入药。具有清热、滋阴、降火等功能。例第五十五回: “只是用些清火止血的药,黄栢、知母为君……。” ☚ 恶路 黄岑 ☛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沙參 > 知母 知母 zhīmǔ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知母 知母 zhīmǔ 亦稱“蚳母”、“連母”、“野蓼”、“地參”、“水參”、“水淩”、“貨母”、“蝭母”。百合科植物知母的乾燥根莖。以其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狀如蚳蟲,故名。“蚳母”,訛爲“知母”。根莖分毛知母與知母肉二種。毛知母根有鬚根,類毛毛蟲,故名。知母肉爲去皮的乾燥根莖,略短而細。主治消渴熱中,心燥煩悶,咳嗽喘急,大便燥結。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中經·知母》:“一名蚳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淩,一名貨母,一名蝭母。” 
知母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沙參 > 知母 知母 zhīmǔ 知母【同义】总目录 知母水参连母蚳母提母荨知母rhizoma anemarrhenae清热降火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司牧安骥集》。又名蚳母、连母、货母、提母、穿地龙。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根茎。拣净杂质,用水冲洗,捞出,切片晒干。生用或炙用。主产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苦,寒。入肺、胃、肾经。功能滋阴降火,润肺生津。主治:❶肺胃实热,与生石膏、甘草、粳米配伍,如白虎汤。 ❷肺虚燥咳,与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配伍,如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 ❸肠燥便秘,与郁李仁、麻仁等配伍。牛、马20~45克;猪、羊6~15克。为末或煎汤灌服。本品主含知母皂甙(timosaponin),分别称为知母皂甙A-Ⅰ、A-Ⅱ、A-Ⅲ、A-Ⅳ、B-Ⅰ和B-Ⅱ, 其中知母皂甙A-Ⅲ是萨尔萨皂甙元(sarsa-sapogenin)与知母双糖〔timobiose,即β-葡萄糖(1→2)、β-半乳糖〕结合而成的双糖甙,这是根中主要成分。此外还有吗尔考皂甙元(markogenin)、新芰脱皂甙元(neogitogenin)等。体外试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霍乱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及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以及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并有解热、祛痰及利尿作用。
知母common anemarrhenaAnemarrhenaasphodeloides,百合科知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叶基生,线形,平行叶脉。总状花序,2~6朵花成簇着生于序轴上,花瓣外面淡紫色,内面浅黄色,有淡香,花期5~7月,果期7~9月。蒴果狭椭圆形,种子黑色。原产中国华东、华北及西部地区。喜温暖,亦耐寒,耐旱,为半阴性植物。在高温、强光下,黄昏开花,次晨闭合,而在凉爽条件下则全天开放。喜向阳、排水良好、疏松的腐殖质壤土和砂壤土。播种或分根繁殖。于花坛、花境、花园中栽植,也可作地被植物。根状茎为著名中药。 知母药名。出 《神农本草经》。又名地参、羊胡子根、穿地龙。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 的根茎。主产河北、山西。苦,寒。入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治热病高热,烦燥口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煎服: 6~12g。本品含多种知母皂苷(Timosaponin),还含芒果苷、异芒果苷、鞣酸等。又含菝葜皂苷元、马尔可皂苷元、薯蓣皂苷元、宝藿苷、淫羊藿苷、知母属皂苷Ⅰ~Ⅳ等。根茎含知母多糖A~D、顺-扁柏树脂酚、呫吨酮-C-糖苷、β-谷甾醇、烟酸等。浸膏对兔有解热作用,煎剂在体外对葡萄球菌,痢疾、伤寒、大肠等杆菌和常见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提取物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对兔和小鼠实验性糖尿病有降血糖作用。本品能保护机体肾上腺皮质免受外源性皮质激素的抑制。知母对动物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也可抑制Na+,K+ -ATP酶活性,拮抗地塞米松对兔血浆激素的影响,抗血小板聚集,还可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等。 知母common anemarrhena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百合科,知母属。多年生草本。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华东有栽培。根状茎横生,粗壮。叶基生,线形。花葶自叶丛中抽出,顶生总状花序,2~6朵花成一簇散生于花序轴上;花白色,具淡紫色条纹。蒴果长卵形,具6纵棱。花期5~6月,果熟8~9月。用根茎或种子繁殖。根茎入药,性寒、味苦,含有知母皂素,主治肺热咳嗽、虚劳发热等症。 知母多年生草本,茎高50—80厘米。叶由基部丛生。花茎由叶丛中抽出,花白色。果长圆形。北疆有少数栽培。具有清热除烦、止渴生津、镇咳祛痰的功能。药用根茎。主治热病烦渴、阴虚盗汗、肺热咳吐黄痰、结核病低烧等病症。 知母 知母知母属植物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后习称“毛知母”;除去外皮,晒干后习称“知母肉”。两者均以条粗、质硬、断面色黄白者为佳。生于海拔3200-4000米林下、灌丛、草地。主产于青海玉树州各县,年产量约50吨,为青海省特产药材。性寒,味苦,具清热、除烦、滋阴之功,用于治烦热口渴、肺热燥咳、午后潮热等症。 ☚ 雪莲 湟鱼 ☛ 知母rhizoma anemarrhenae系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内含有多种甾体皂甙、粘液质、烟酸等。本品有解热、镇静、抑菌、降血糖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急性高热、下午低热、口渴多汗、糖尿病等。应用时常与其他药配伍,用量3~12g。 知母 知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主产于我国河北、山西及东北等地。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❶热病烦渴。本品多用于邪热亢盛,壮热烦渴之证,多与石膏相须为用。 ❷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本品对肺热咳嗽,痰黄粘稠或阴虚燥咳,干咳少痰者是为常用之品,多与贝母相配。 ❸骨蒸潮热。对肾阴不足,骨蒸潮热,心烦盗汗者,常与黄柏相须为用。 ❹阴虚消渴。多与天花粉相配。本品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润燥宜盐水炒用。老年人每多肾阴不足,或见阴虚火旺、骨蒸潮热,或见消渴引饮。对此,知母乃常用之品。唯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 石膏 天花粉 ☛ 知母zhī mǔ《本草纲目》草部第12卷知母(128)。药名。(1) 【基原】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别名】蚔母、连母、野寥、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本经》),芪母(《广雅》),提母(《范子计然》), 母(《玉篇》),女雷、女理、儿草、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水须、苦心(《别录》),昌支(《唐本草》),穿地龙(《山东中药》)。 【性味】苦,寒。 ❶《本经》:“味苦,寒。” ❷《药性论》:“性平。” ❸《日华子本草》:“味苦甘。” ❹《药品化义》:“味微苦略辛。” 【归经】入肺、胃、肾经。 ❶《珍珠囊》:“肾经。” ❷《汤液本草》:“入足阳明经、手太阴经。” ❸《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❶《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❷《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❸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 ❹《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 ❺《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 ❻张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❼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❽《本草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 ❾《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瘈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二至五钱;或入丸、散。 【宜忌】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❶《别录》:“多服令人泄。” ❷《医学入门》:“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 ❸《本草经疏》:“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❹《本经逢原》:“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 【成分】含多种甾体皂苷,分离出知母皂苷A-Ⅰ、A-Ⅱ、A-Ⅲ、A-Ⅳ、B-Ⅰ、B-Ⅱ(Timosaponin A-Ⅰ、A-Ⅱ、A-Ⅲ、A-Ⅳ、B-Ⅰ、B-Ⅱ),其皂苷元有茇葜皂苷元(Sarsaapogenin)、马尔可皂苷元(Markogenin)、新吉托皂苷元(Neogitogenin),其结合的糖有D-葡萄糖和D-半乳糖,此外,还含有多量的黏液质、胆碱、泛酸以及芒果苷或异芒果苷(Isomangiferine)、黄酮苷、脂肪油、芳香性物质。 【药理】 ❶抗菌:知母煎剂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有抗菌作用。煎剂稀释液对堇色毛癣菌等10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❷对血糖的作用:知母水浸液提取物能降低家兔的血糖水平,醇提取物可使正常家兔产生暂时性的血糖升高。知母水提取液对病鼠血糖无显著作用,但可明显减少尿糖排出量,明显降低糖尿病动物异常升高的肝精氨酸酶活力,对小鼠糖尿病时血浆环核苷酸含量异常变化具有纠正效果。知母多糖小鼠灌胃,能使血糖及肝糖原含量明显降低,腹腔给药,也有降血糖活性。 ❸解热:知母浸膏皮下注射,能防治大肠杆菌所致兔发热且作用持久。 ❹对皮质激素作用的影响:知母能使地塞米松抑制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并有防止肾上腺萎缩的作用。知母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既有协同的一方面,亦有拮抗的一方面,即有离解作用。 ❺对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兔静注知母浸膏可使呼吸中枢抑制,血压下降,大剂量导致呼吸、心跳停止。知母甲醇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❻“滋阴”作用:知母水提物可抑制“甲亢”动物模型的环磷酸腺苷系统对异丙基肾上腺的反应性,此作用是其滋阴作用机制之一。此外知母有抑制钠泵的作用,亦是其滋阴作用的另一机制。 ❼其他:知母所含芒果苷有利尿、利胆、抗精神抑郁、镇咳、祛痰、抗癌作用。知母煎剂对大鼠水浸捆缚应激性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2)沙参的别名,参见“沙参”条。 知母zhīmǔ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地参、穿地龙、羊胡子根。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Bge. 的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苦, 甘、寒。入肺、胃、肾经。清热降火, 滋阴润燥。治温热病高热不退、口渴烦躁、肺热咳嗽、糖尿病、大便燥结。煎服: 6 ~ 12 克。根茎含多种知母皂苷、芒果苷、鞣酸等。浸膏对兔有解热作用。煎剂在体外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常见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提取物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知母粉对豚鼠实验结核病有一定疗效。水提取物对兔和小鼠实验性糖尿病有降血糖作用。 
知母 知母 知母知母,又名地参、羊胡子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根茎。 春、 秋两季采挖。 剪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晒干,习称“毛知母”;除去外皮,晒干,习称“知母肉”。 毛知母呈扁圆形长条状,微弯曲,偶有分枝。一端较粗,一端较细。长3~15cm,直径0.5~1.5cm,表面棕色。一端钝圆,有时有残留浅黄色的花葶及叶的残基,习称“金包头”,上方较平坦,中央有一条凹纵沟。并具紧密排列的环节,两侧向上密生黄棕色毛须状的叶基维管束及纤维束,下面略凸起,有纵皱纹及凹陷或突起的圆点状根痕及须根残基。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颗粒状。气微,味甜略苦,带粘性。 知母肉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一侧可见多数散在的小形根痕,留有少数毛须状叶基。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散有多数细小黄色维管束斑点。气味同毛知母。主产于河北省; 此外,山西、河南、甘肃、陕西、内蒙古及东北各省区亦产。 本品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主治温病高热烦渴、温疟、肺热咳喘、骨蒸潮热、妊娠子烦、大便燥结及消渴等证。凡热病邪在气分,证见高热、出汗、烦渴引饮、脉洪大者,常用知母佐石膏以清气泄热,如白虎汤。治温疟但热不寒,口渴喜冷饮,呕不能食,可用知母清泄邪热,与鳖甲、常山、地骨皮、石膏等药同用,如《延年方》知母鳖甲汤。本品能润肺泻火,故常用治肺热咳嗽,若痰黄而稠,发热气逆,可与贝母、桑白皮、黄芩、山栀等药配用,如《古今医鉴》二母宁嗽汤;治肺热阴伤之燥咳无痰,咽干、咽红、喘逆,可与甘草、桔梗、地骨皮、石膏等药配用,如《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知母既治实火,也治虚火。治虚火多与黄柏相须为用,治阴亏火旺,骨蒸潮热,梦遗,盗汗,有加强滋阴降火之功,方如《丹溪心法》大补阴丸、《医宗金鉴》知柏八味丸等。若肾虚膀胱有火,小便闭塞不通,可用知母、黄柏配肉桂滋肾化气,通利小便,如《兰室秘藏》通关丸。热病津伤而大便燥结,用知母、黄柏配玄参、生地能润燥通便。与平肝安神药酸枣仁、桑椹子、夜交藤、珍珠母等伍用可治虚烦失眠。如单味焙干研末,人参煎汤调服,又能治胎气不安而不得安卧之妊娠子烦。本品能清胃热而滋肾壮水,故《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消渴热中”,现代临床常配山药、葛根、天花粉、生黄芪等益气、生津、止渴药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煎服,6~15g。本品苦寒,能伤胃滑肠,令人作泻,故不宜久服。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用。 实验研究: 知母根茎主含皂甙约6%,内有多种知母皂甙,其中皂甙元以菝葜皂甙元为主,还有马尔可皂甙元和新芰托皂甙元。又含多量的还原糖以及粘液质、胆碱、菸酸、泛酸、芒果甙等。 知母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常见致病皮肤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醇浸膏等提取物对H37RV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病有一定疗效。水浸剂能降低正常兔血糖,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兔和小鼠血糖也能降低。知母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体内的代谢有延缓作用,因此二者同用时,可使血浆皮质酮浓度升高; 先用生地、知母、甘草1~3天后再与激素同用,可减少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早年曾报告其浸膏对兔有解热作用。 ☚ 石膏 栀子 ☛
知母 知母本品为百合科植物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Bge. 的干燥根茎。春、秋季采收,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干燥根茎呈扁条状,长3~15cm,直径0.8~1.5cm。表面黄棕色或棕色,一端有浅黄色茎叶痕,上面有一条陷下的纵沟,并有紧密排列的环状横节,节上密生金黄色扁平细绒毛。背面皱缩,为多数须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甘略苦。 知母为少阳人药。功能壮肾而有内守之力,泻火补水。主要用于肾阴亏损而引起的骨蒸热、腰痛、咳嗽、自汗、盗汗、心烦、阳明证烦躁、大便不通等证。又可用于亡阳体热、泄泻、谵语等证。《东医四象新编》水火既济汤,本品配生地、黄柏、山茱萸、覆盆子、柴胡、苦参、茯苓、泽泻、肉苁蓉各5g,以泻火补水,滋阴壮肾,治骨蒸热、腰痛、自汗、盗汗。《东医四象新编》地黄玄武汤,本品配熟地50g、石膏25g、赤茯苓、生地、柴胡、山茱萸各10g、防风、黄连、泽泻、覆盆子、独活各12.5g,以滋阴降火,立脾守心,治亡阴体热、泄泻、谵语、烦躁证。《东医寿世保元》地黄白虎汤,本品配石膏25g、生地20g、防风、独活5g,治阳明证烦躁、大便不通、里热大便等涩证。常用量5~20g。 ☚ 柴胡 连翘 ☛ 知母zhi mu【医学】rhizome of wind-we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