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含义
对于工业化的含义,历来有着不同的理解。按照涉及范围的宽窄,大致可以把工业化的定义分为两种。
(1)较窄的工业化定义。认为工业化就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所占的份额上升。因而,工业化就是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例如,巴格奇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工业化”辞条:“工业化是一种过程。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 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增加了。”印度经济学家撒克把工业化定义为: 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份额上升。
这种定义概括了工业化过程的主要特征,但却未能把“农业的工业化”包括在内。发达国家不仅有现代化的工业,也有现代化的农业。世界上有三个国家——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靠农业发展起来的。较窄的工业化定义难以对农业的现代化过程作出圆满解释,而且在实践中容易导致对农业的忽视。
(2)较宽的工业化定义。认为工业化并不一定是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工业化实际上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中国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把工业化定义为: “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 的过程。”具体说来,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工业化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以机器(包括之后的电脑等日益先进的工具形式)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通常所说的机械化过程,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从而也是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变革; 同时,它还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各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
第二,工业化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第三,工业化必然促成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量的增多,但一般说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相对比重,不论就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还是就劳动人口来衡量,都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宽派的定义不仅包括了工业的发展,还包括了“工业化的农业”的发展。可见,宽派的定义包含了窄派的定义。
两种定义虽然有区别,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将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果进一步加以延伸,工业化还必将引起社会各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变化,教育和文化的发达,制度、法律和政治体制的演进,都市化现象以及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各国进行工业化的历史条件、经济环境、社会制度都不尽相同,因而各国的工业化道路或多或少都是独特的。不过,还是可以根据占主导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把各国的工业化划分为几种基本模式。
(1)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这是欧美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工业化模式。它的典型代表是英、美、法等国。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市场机制引导资源的配置,是促进工业化开始和演进的根本力量,政府的作用仅限于为工业化创造有利的环境。从工业化的发动主体看,这种工业化是由民间发动的,即主要由个人积累资本和进行投资来推动,一般表现出渐进的、均衡的特点。
第二,从工业化的进程上看,这种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从棉纺织工业起步,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再到交通、运输和其他产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国内市场逐渐扩大,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手段逐渐进步,从而推动了经济渐进式发展。
这种模式的工业化在早期工业化国家中占有较大比例。由于早期工业化基本上是一种自发的演进过程,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迅速工业化的国际压力,这种工业化的速度较为缓慢。英国确立机器大工业体系花费了100多年的时间,美国和法国也分别花费了近70年。
(2)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这是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工业化模式,德国和日本是通过这种模式而成功地完成工业化的典型。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市场机制仍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但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十分突出。工业化过程是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启动和演进的。
第二,这类模式的国家,其工业化的程序有所变化。政府投资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而私营企业依然采取从棉纺织工业起步,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顺序。
这种模式如果实行得顺利,能将民间的自发力量和政府的自觉力量结合起来,比较充分地利用国内外的有利因素,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德国和日本都只用20多年时间就赶上和超过了早期工业化国家。
(3)计划经济模式。这是一种通过自上而下的计划来配置资源的工业化模式,其典型代表是苏联。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也曾采取这种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采取国有化、集体化形式消灭私有制,在中央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下进行高积累,高速度地建立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这种模式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资源,迅速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如苏联在十月革命后的20多年时间里就形成了能够与西方工业大国相抗衡的工业力量,中国从50年代起也只花了30年时间就建立了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
这种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过度剥夺了农业积累,阻碍了农业发展; 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使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低,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靠计划经济模式,无法使工业化进程进入既定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