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ɡōngyèhuà使现代工业占据国民经济主要地位。 工业化gongyehua发展现代工业并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进程:这个国家已经实现了~。 工业化gōng yè huà使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1928年《综合英汉大辞典》:“industrialize,使成工业化。”1936年李炳焕等《苏联计划经济问题》第八章:“卢布价值的安定,实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因素。” 工业化gōng yè huàиндустриализ ция工业化 工业化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化生产水平。它运用科学技术及机械动力,辅助或代替人力操作,使人力资源进一步开发,减少自然资源的耗费。自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开始,工业化发展过程已遍及全球。 ☚ 自动化 信息化 ☛ 工业化 工业化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它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的工业国。这即是说,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其终点是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有的学者把工业化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现在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国家正处在工业化的后期,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化的起点是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产业革命,美国工业化始于18世纪90年代,法德稍晚。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的总的次序上,大多数国家都遵循着: 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深加工工业的发展顺序。在工业化发展方式上,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一般采用出口导向战略,即通过扩大世界贸易来推进本国的工业化。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方式比较复杂,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也是最普遍采用的,是致力于以国内制成品取代进口消费制成品,这就是著名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方式,如巴西。第二类方式,是在半封闭经济中,通过集中发展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工业而起步,印度采用了这种方式。第三类方式是在确保国内和国际价格一致的政策环境下,以实行有计划的消费品出口为基础,并逐渐转向制成品出口。这是一种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方式,最为典型的是韩国和台湾。在我国工业化发展方式的选择上,我们主张采取一种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并行的方式,争取在21世纪初期,进入以出口替代为主的发展阶段。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起到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与完善,引发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等巨大作用。衡量一国工业化发展水平,一般采用如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 ❶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是最重要的指标。 ❷工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与此相关的指标是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工业化进程总是表现为劳动力数量在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一种相反运动。 ❸工业自身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包括工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自动化水平。在人口众多的大国,还要观察工业体系的完善程度。 ❹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人均劳动生产率,等等。 ❺人均收入水平。由于工业化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应有反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 工业 工业现代化 ☛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趋提高,并取得主导地位的过程。一般用制造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反映工业化的程度或水平。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工业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农业,并成为向其他部门(包括农业)提供先进科学技术装备的部门,出口产品也由传统农矿初级产品转为工业制成品为主。资本主义工业化以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为开端,一般优先发展投资少、利润多的轻工业。当轻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并对机械、动力设备等提出大量需求时,重工业开始作为新的有利可图的部门得到发展,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对殖民地、附属国劳动人民的掠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制度。但它同时也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深了城乡对立和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许多发展中国家独立后,试图走资本主义老路,通过工业化克服不发达。它们为此制定了各种工业化战略。但是:(1)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已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达国家已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2)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难以在国内筹集工业化所需的庞大资金,更不可能像老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到国外掠夺财富,因此,资金短缺长期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制约因素。(3)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难以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因此,战后除了少数发展中国家取得成功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尽管工业有一定发展,但均未实现工业化。发展中国家正在总结经验,试图根据本国情况,寻找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一般用制造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反映工业化的程度或水平。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包括: ❶国内生产总值或地区生产总值中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❷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劳动人口比例上升; ❸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占比大大超过农业,并成为向其他部门(包括农业)提供先进科学技术装备的部门,出口产品也由传统的农矿初级产品转变为工业制成品。 工业化经济发展中,从以落后的农业为主体向以先进的工业为主体的经济转变过程。工业化意味着在经济结构中工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业所占比重逐渐减小。通常用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增大和工业人口在劳动就业总人口中比重增大的过程来表示。一般说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工业化,首先要看它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工农业比例的变化。工业产值的比重高于50%,是工业化的条件之一。其次,从事工业生产与建设、交通运输、商品流通的职工人数超过农业劳动力的人数。再次,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即工业部门门类齐全,能为国民经济提供各种原料、动力、机器设备等,为人民供给各种日用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这是狭义的工业化。广义的工业化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现代工业的产生与成长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工业化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国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历史上,工业化过程是从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以后美、法、德、俄、日等国也经历了同一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开始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逐步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中国家一般把实施工业化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工业化 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或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中心向以工业为中心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渐进的、长期的。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是衡量一国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业化的内容一般包括: (1) 逐步建立起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门类齐全、结构和分布合理的工业体系;(2)在国民经济中,工业的地位超越了农业,成为工业国家; (3) 在工业中,重工业或资本品工业的生产占主导地位; (4) 能够不断地向其他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工业化的过程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比资本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成为主要的工业部门;第二阶段,在消费品工业仍占主要地位时,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发展,在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超过消费品工业而占据主导地位。 世界历史上的工业化过程是自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以后,美、法、德、俄、日等国家相继开始了这一进程,并且逐步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鉴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发展中国家也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纷纷制定发展工业的战略规划。大多数国家采用了进口替代的方法,也有些国家采用出口鼓励的方法,结果只有少数国家取得成效,大多数国家则不同程度地陷入了令人失望的困境。有些国家是由于忽视农业,将大量可利用资源集中于工业,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 有些国家则因市场规模狭小,国际收支恶化,与进口品竞争之前的保护代价太高,过于依赖国际市场等各种不同情况,并未获得预期的明显好处。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业化目标和战略。 ☚ 乘数理论 知识经济 ☛ 工业化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指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及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落后的农业部门的不断改造和先进的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 陶文达等认为,“工业化的概念,既是个历史性的概念,也是个世界性的概念。所谓历史性的概念,就是说工业化的内容和标志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和标志。在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时期,是以蒸汽机的使用,即机械化为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电气化又成了实现工业化的标志; 而当今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又进入了自动化和电子化的时代。所谓工业化是世界性的概念,就是说工业化的内容和标志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各国之间的相互比较中才能确定的,是指工业生产和技术必须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陶文达、黄卫平、彭刚,1992,P.370) 工业化既是一个国家由落后的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向非农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过程,又是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M·吉利斯、D·H·泊肯斯、M·罗莫和D·R·司努哥拉斯 (M.Gillis,D.H.Perkins,M.Roemer,D.R.Snodgras) 用早期工业 (Early Industries)、中期工业 (Middle Industries) 和新兴工业 (Late Industries) 来划分工业发展的三个层次。早期工业主要指一些技术简单的食品加工等消费品工业。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发展起这些工业。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在人均收入极低时,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上升的。新兴产业主要指那些在人均收入很高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上升的产业。这些产业主要包括耐用消费品 (冰箱、轿车等)产业以及冶金业。中期工业是指介于早期工业和新兴工业之间的产业。但是,这种划分方法存在一个很难克服的困难,即很难确切地断定某一工业属于哪一个层次,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缺乏较准确的指导意义。 一般的工业发展过程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并且比资本品工业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等部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其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都仍然占主导地位。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比消费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 (W. C. Hoffman) 对各国的工业化过程进行的实证分析,从经验上支持了这种三阶段理论,霍夫曼的分析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都有相同的趋势: 在最初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逐渐下降。在第三阶段,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而且有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趋势。对于工业发展为什么要经历三个阶段,发展经济学家作了理论上和经验上的解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化成为发展中国家追求的目标,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也提出了许多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有平衡增长战略 (Balanced growth) 和不平衡增长战略 (Unbalanced growth)。平衡增长战略的主要倡导者是R·纳克斯 (R.Nurkse,1953) 和P·R·罗丹 (P.R.Rodan,1963)。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持续增长必须进行全面投资,同时发展许多工业,否则将会由于需求不足或供给瓶颈重新陷入停滞。要实现经济平衡增长,需求和供给都要平衡增长。平衡增长理论实质上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展现了一个极为暗淡的前景。因为它表明那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么同时发展所有的工业,要么永远处于落后停滞的地位。而对于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一般都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同时全面发展所有工业,针对平衡增长战略这种缺陷,A·赫尔希曼(A.Hirschman,1958) 提出了不平衡增长战略。他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本有限,为了使有限的资本产生最优效果,发展中国家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应该把有限的资本集中在少数几个工业部门中。他认为,首先起步的这几个工业部门一般并不会因为消费不足或供给瓶颈而陷入破产。因为即使在最落后的国家,往往也已经存在某些产业的需求市场。至于供给瓶颈短期之内可以通过进口来缓解。A·赫尔希曼还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选择那些产业关联效应最大的部门作为重点发展,这样才能最迅速有效地推动工业化进程。 ☚ 棘轮效应 三次产业 ☛ 工业化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指工业的发展过程成为总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工业化被认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根据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历史资料的分析和总结,概括出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1) 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不断地下降,而制造业或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2) 与此相应的,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而制造业或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份额上升。但认为,工业部门劳动力份额上升的比率通常小于产值份额上升的比率; (3) 随着制造业或工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日益增加,整个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也持续增加。此外,与工业化过程相关的其它特征,包括初级部门(即农业、林业、捕鱼) 与次级部门人均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消失; 生产方式的持续变化; 城镇人口比例上升以及资本形成和消费支出之间相对比率的变化等等。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H.Chenery)和泰勒(L. J.Taylor)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不仅整个经济的相对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且工业部门的内容结构也将发生明显变化。按照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各产业对工业化的主要贡献,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发生如下变化: (1) 在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初期工业(食品、皮革制品和纺织工业) 具有较重要的地位。但初期工业的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因此当人均收入达到200美元以上时,初期工业在GNP中的比重增长较小。(2)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期工业 (包括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制品、化学制品和石油加工) 居重要地位。当人均收入由较低水平上升时,中期工业在GNP中的份额将增加一倍,但达到人均400—500美元时,中期工业份额的上升较小。(3) 在达到最高的收入水平之前,后期工业 (包括服装、印刷、金属、纸制品和金属制品以及收入弹性较高的耐用消费品) 的增长速度要快于GNP的增长速度。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它们在GNP的份额将增加一倍。 工业化在英美和西欧国家以及日本等国获得了成功。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是改变贫穷落后状况的最有前途的道路。因此,拉美和亚洲以及非洲一些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选择进口替代战略; 有些国家和地区偏好出口导向增长政策。除少数国家和地区 (如亚洲的香港、南朝鲜、新加坡和台湾等) 获得成功外,大多数国家面临困境。主要问题有: (1)资源更多地致力于发展工业,而忽视了农业这一发展的物质基础;(2) 实行进口替代保护本国工业发展的成本过高;(3) 有些贫困国家发现他们的市场规模相对有效地利用设备来说过于狭小,因此,很难建立有生机的工业; (4) 进口结构由最终消费品转向进口机械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但这不仅没有改变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依附地位,而且也未明显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对工业化的近期利益持更为慎重的态度,发展战略开始强调农业的优先地位和乡村的发展。 ☚ 发展极 二元经济 ☛ 工业化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逐步增大加工原料、制成消费品和资本品以及供给劳务的能力的过程。它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❶工业化的含义,一般按工业生产在一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通常是以工业总产值除以国内生产总值)大小来衡量该国工业化的程度。 ❷工业化发展战略。通常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必须实行工业化发展战略,主要是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战略,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或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战略。进口替代战略一般经过首先发展进口制成消费品的替代工业,然后发展进口资本品的替代工业两个阶段。出口替代(鼓励)一般也经过先发展加工业,再发展工业消费品,最后过渡到资本品出口三个步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时期,许多学者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及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出发,认为要摆脱这种境遇,惟有首先实现工业化,并认为工业化的发展可以支援和推动农业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而农业相对是不重要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工业化论”。 ❸工业化的过程或格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一般经过四个过程:第一步,先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工业,这是初级阶段;第二步,发展轻工业;第三步,发展耐用消费工业;第四步,发展重工业、机械制造工业,这是成熟阶段。这一格局是由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消费需求模式、经济规模的效益和生产技术水平三个因素决定的。但由于各国的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发展目标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各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与格局也有所不同。 ❹工业化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工业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它可以在较短时期内增加工业生产能力和提高总产出水平。但工业化的成果只有广泛地分配于人口之中,满足了广大人民的基本需要,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有利改变,才能说工业化促进了经济发展。否则,只能形成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 ☚ 示范效应 现代化 ☛ 工业化 工业化一个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或工农业国的过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衡量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 一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大的比重; 二是工业能为本国国民经济提供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特别是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大量先进的技术装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叶实现的。中国的工业发展进程极其缓慢。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如果按照一般工业国家过去的历史标准看,应该肯定,中国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但以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工业化的任务并未全面完成,其主要表现是农业的落后。 ☚ 资本主义工业化 工业现代化 ☛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