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眼病与六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眼病与六淫

眼病与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四时的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反常变化,对人体有淫害之意,称为“六淫”。当人体正气虚弱,感受六淫之邪,即可发生眼病。如《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云:“外障之病,皆因六淫所感,然必因其人……腠理不密,相召外邪,乘虚而入。”强调了内因在六淫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六淫可单独伤人,亦可二、三种合并致病,而且病邪之间还可相从而化,所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六淫所致的疾病,在全身来说,多属外感病,在眼科范围内,大多为外障眼病。此外,由于脏腑不和,气血失调,经络阻滞等内在原因所致的疾病,虽然与六气的变化无直接联系。但临床表现有类似六淫致病的特征,为别之于前者,常称为“内风”、“内寒”、“内热(火)”等,其概念与外感六淫不同。如目赤痛之刺痒眵泪,乃风性开泄搔痒的特点,病因主要为风邪所侵,属外风。而目睛瞤动,辘轳转关,相类于风性善摇拽的特点,但此风是自内而生,属内风,又称肝风。为了便于对两者所表现的证候进行鉴别,现将风、寒、暑、湿、燥、火的临床表现对比分述如下。
风为百病之长,机体常为所害。风性轻扬,眼目易受侵犯,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所致目疾,表现为目赤痛,痒涩流泪等,或兼见头痛寒热身疼,风与热并,则目赤肿痛、眵多热结,风与湿合,多眵泪,痒涩,眼睑肿胀湿烂等。
另有内风与外感之风有别,又称肝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开窍于目。凡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均可引起眼病,如头痛目胀、眩晕、目赤等。肝风有虚实之别,实者发病多急,有火热之象并见,虚者为虚风内动,发病较缓多兼有阴液耗伤,或血虚之象。若肝风痰火互并,攻及头目,则见头痛如劈,目胀欲脱,瞳神散大,视物昏矇等。风性主动,外风和内风侵目均可见目痒目劄、上胞下垂,口眼斜、目偏视等症。
风邪有善行数变,发病急骤,来势急重的特点,甚至有的在病名上冠以“风”字,如“暴风客热”,形容外风得病之急。又如“雷头风”,似雷鸣风动之势,描述内风发病之速,变化之快,有丧明于旦夕之危。风邪与眼病联系的另一方面,黑睛属肝所主,称风轮,为眼珠之边陲,易于被病邪所袭,并且在发病时,常为急骤而生,浮嫩速长,变化亦快,并有疼痛羞明流泪等风邪致病之特征。另外,时行疫疠之气侵目,起病急骤,来势迅猛,能传染于一方之人,如“天行赤热”,又非一般风火之邪可比。
寒为阴邪,常因冒涉风霜,寒气袭人而致。如症见目赤隐痛、隐涩、头痛身楚,怕日羞明,涕泪交流等即为外寒所伤。寒邪常与风邪、湿痰合而致病,如寒与湿痰互结,可见眉头疼痛、胞生痰核。《银海指南》指出因寒“发为目病,冷泪翳障,视物昏花。若复兼湿,则邪滞太阴,胬肉壅肿,……;兼风则迎风流泪,云翳满遮;兼痰则脾生樱核,目睛赤涩;兼湿则眼倦慵开,气滞光暗”。
内寒致病,乃因脏腑阳气虚衰引起,如症见局部肿而不红,或红而不甚,痛而不剧,得温则减,按之则缓者,或病期迁延日久,如青盲,冷泪长流,翳障难愈,视物昏花,高风雀目等。
暑为阳邪,乃火热所化,行于盛夏,烈日当空,热蒸汗出,虚感暑邪,其症与火邪相似,如目赤肿痛,眵泪如脓,或羞明怕日等,但脉虚弱无力。若暑挟湿者,可兼见胸闷泛恶,食少倦怠等症。如《银海指南》谓,暑邪乃“五火并炽,势等燎原,上炎于目,则赤胀肿痛,眵泪如脓”,又曰:“暑病与热病相似,但热病脉盛,暑病脉虚耳。盖伤暑者,脉必濡弱,或弦细芤迟、身体发热,与四时感冒无异,惟舌红口渴、小便短赤,为辨其分。”
湿 湿邪为病,多为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湿地等侵袭人体所致。如侵淫于目,可见“迎风赤烂”、“风弦烂眼”、“眦帷赤烂”等,全身症状有发热午后为重,汗出而热不解,恶风,身困头重,四肢酸楚,亦可表现为湿痹,如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屈伸不利,或肌肤麻木不仁。湿自内生,多因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水湿上泛于目,两胞睑水肿。湿在肝经,黑睛常生星翳、抱轮红赤,疼痛羞明;湿在肺经,白睛常现黄油障症,或白睛皆黄;湿在脾经者,郁于胞睑肌腠之间,则生椒疮、粟疮。湿痰凝聚,阻滞络脉,则胞生痰核,眉棱骨疼痛。内生之湿,全身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胸膈痞闷,恶心,头身重困,便溏泄泻,舌苔厚膩等。
燥为阳邪,常发生于秋季,燥气流行,耗伤津液而发病。因燥邪所致的眼病,如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就已记述有“燥气流行,肝木受邪,……目赤痛眦疡”,为外燥侵淫于目。可见眼目赤痛干涩,睑弦红赤干痒,或生鳞屑,眦角干裂,眵多干结。
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津血内虚,阴液内耗所致。如白睛眵干作痒,黑睛翳障模糊,如小儿疳眼以及双目干涩,鼻咽干燥,口干津少,便难溲短,均系精血亏耗,不能上承,清窍失于濡养。
火与热同为阳邪,热为火之轻,火为热之盛。《素问·五运行大论》谓“南方生热,热生火”,所以有时将火热混称。火热亦有内外之分,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就载有外感之火引起的目病,谓:“少阳司天之政,血溢目赤,……少阴司天之政,民病目赤,二之气,阳气布,目瞑目赤,三之气,大火行,民病目赤,……炎火行,大暑至,民病目赤。”外感之火常因围炉取暖,日光曝晒,久处烟火等所致。症见目赤肿痛,眵泪交流,黑睛生翳,羞明怕热等。
内生之火,常因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银海指南》曰:“目不因火则不病。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心火自盛也。此即五志之火,由内而生。”内生之火,有虚火和实火之别。若因体内阳气亢盛者属实火,如心有实火,大眦赤痛,赤脉贯睛。肝胆火盛,目赤疼痛,抱轮红赤,羞明流泪,黑睛生翳。肺火炎蒸,白睛红赤,眵黄多而干结。脾胃实火内蕴,胞睑赤肿如桃,黄液上冲。其他症状可见口苦舌燥,心烦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体内阴液亏损,水不制火,为虚火,多属心肺肝肾之病变。如心阴不足,小眦淡赤而痛。肺阴虚衰,白睛淡红,眵稀少而不结。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双目干涩,甚则神水将枯。眼前蝇翅黑花飞舞,视物昏花等。还可见阴虚之症,常见有口鼻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少寐,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目为至高之窍,火性炎上,最易上犯空窍,不论外感或内生之火,或虚火实火,均易引起眼病,又因六气可以相从而化,风寒暑湿燥等均可化火,七情内伤,五志过极,在一定的条件下亦可化火。因此,辨火证之内外虚实,除依据局部症状外,全身体征更为重要。

☚ 眼与神的关系   眼病与七情 ☛
000196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