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与全身病的关系
眼是整个机体组成的一部分,它与全身其它各系统各器官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胚胎发育过程看,眼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尤为密切,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眼病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整体观念,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临床上许多眼部病变,不少是由全身疾病引起的,是全身疾病在眼部的表现,对这些眼部病变来说,尽管表现的形式不同,轻重程度不一,但往往具有特征性,据此,常可对某种全身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或可作为协助发现某种疾病的重要线索。有助于对全身病作出早期诊断和提出治疗依据,或借以判断预后。例如Kayser-Fleischer环是靠近角膜缘的角膜色素环,呈黄绿色,约2mm宽。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时,见色素沉着位于角膜后弹力层附近的角膜基质部位,这些色素是由铜化合物所组成,此色素环的存在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有力佐征;Bitot斑是好发于颞侧角膜缘处球结膜上的一种灰白色卵圆形或三角形的斑块,呈干酪样或泡沫状外观,不为泪液湿润,刮去后迅速复生,它通常是维生素A缺乏症、糙皮病和其他营养不良性疾病的特殊表现。视神经乳头水肿往往是诊断颅内压升高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的重要依据; 视网膜出现微血管瘤,眼底后极部出现具有黄白色反光的渗出物或圆点状出血时,提示有糖尿病的可能; 视野出现双颞侧偏盲时,对诊断脑垂体肿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但是也有许多全身病,虽然有眼部的异常表现,但并不一定都具有临床的特殊意义,例如结膜炎、角膜炎或视网膜出血等症状,它既可由眼病本身引起,也可以是许多全身性疾病中如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病和多种感染性疾病等所伴随的眼部表现。若仅根据眼部的这种表现来推求全身疾病的原因、性质或和全身某种疾病的联系,也易陷于片面。因此,忽视眼与全身病的关系,或片面地认为眼部病变必定和全身病有内在联系的看法都是不够全面的。
就眼病本身而论,一些眼病的发生和发展对全身影响不大,例如泪道阻塞;但也有一些眼病却能引起明显的全身症状,例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发病时,可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而可能被误诊为肠胃道疾病,就诊于内科,甚至应用阿托品制剂而加重病情,影响预后。还有一些眼病是全身一系列异常表现的组成部分,所谓综合征。与眼科有关的综合征很多,各科医生如能熟悉这些综合征的眼部表现,将会对临床工作带来极大帮助。
就全身病本身而论,一些影响眼部的全身病可在眼部的许多不同部位发生病变,例如糖尿病,除了有上述所提到的视网膜病变外,还可引起糖尿病性白内障和虹膜红变症。维生素A缺乏症除了Bitot斑外,还可以引起夜盲和角膜软化症。这些眼病的治疗主要是建立在对全身病治疗的基础上的,因此眼科医生熟悉一些全身病知识,不仅可以提高眼科疾病的诊疗水平,还有助于早期发现全身疾患,使病员得到及时治疗。
全身各系统中的疾病和眼病间的关系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
呼吸系统疾病常可同时伴有眼部的症状与体征,或可在发病时诱发眼部疾病,但这些眼部病变多属非特异性的。例如常见的感冒与肺炎可引起急性结膜炎或病毒性角膜炎。呼吸系统疾病,常可因咳嗽而导致球结膜下出血,诱发高度近视眼病人产生黄斑出血,促使高血压、糖尿病及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病人眼底出血。某些引起呼吸困难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造成血中缺氧,红细胞增多,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中央静脉充盈曲张、色调紫暗,视网膜也可呈深红色。
消化系统疾病所出现某些眼部异常表现,也多属非特异性。如因消化系统的长期功能紊乱导致全身营养不良而造成某些眼部并发症,或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造成的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导致视网膜或视神经的缺血性病变,表现为视网膜动脉变细、视网膜色素沉着、缺血性视乳头水肿、萎缩等。
血液循环系统的疾病与眼病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眼部的血液循环系统是全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旦发生病变,往往会在眼部反映出来,眼科医生可以用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荧光素血管造影等方法,通过眼球透明的屈光间质,对眼底进行详尽的检查,在活体情况下直接观察血管和血液动力学变化。不少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常出现一些特征性的眼部表现,这些表现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或预后判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作为诊断某种全身疾病的唯一依据,例如眼眶绿色瘤的出现,常为儿童颗粒细胞性急性白血病的有力佐证(彩图48)。在对垂危病人作心脏按摩的同时如能观察眼底,往往可以看到视网膜中央动脉中的血液随着按摩的节奏,间歇向前移动,借此可以判断心脏按摩是否在起作用; 了解眼-心反射的病理生理机制,将对眼科手术时如何避免心脏骤停的意外很有裨益。目前对球结膜血管的观察研究已成为全身微循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与眼部病变的关系是多方面的,除肾小球性肾炎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所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较有特殊意义外,其他许多疾病引起的眼部病变则常缺乏特征性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眼和中枢神经系统直接相连,Ⅱ、Ⅲ、Ⅳ、Ⅴ、Ⅵ各对脑神经均经眶尖进入眶内,因此许多颅内疾病如发育异常、血管性疾病、炎症及各种颅脑肿瘤,都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眼部并危及视功能,有时还会出现一些特征性损害或特异性视野缺损。通过对这些损害的分析,对颅内疾病的定位具有重要的价值,如双颞侧偏盲往往提示视交叉有肿瘤压迫。颅内疾病引起的颅内高压常可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此外,与神经系统有关的一些其他的全身性疾病,如肌肉疾病,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也往往可以影响到眼球或其附属器,如萎缩性肌强直症可以发生上睑下垂与白内障,遗传性共济失调症的晚期病人可出现双侧视神经萎缩,视野向心缩小,有时可有阿罗氏瞳孔、上睑下垂和眼外肌麻痹等。
皮肤病与眼病间的关系密切,不少皮肤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和硬皮病等都属结缔组织疾病,与免疫异常有关,除眼睑皮肤可以表现和全身一样的皮肤损害外,眼外肌与眼底等处也可出现多种损害,但常缺乏特征性。引人注目的是不少和眼科有关的综合征,常与皮肤粘膜的损害有关,如Behcet综合征、Sjogren综合征、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
耳鼻咽喉及口腔在解剖位置上与眼部相毗邻,而颜面部的静脉多无瓣膜,这一区域的静咏血流,可以相互汇流,并可经内眦静脉、眶上静脉而直接到达海绵窦,因此耳鼻喉科和口腔科的疾病,不但可以直接向眼部蔓延,还可以通过静脉血流而扩散,这对于化脓性感染疾病更有重要意义,鼻部炎症引起的眶蜂窝组织炎,血栓性海绵窦炎、中耳乳突炎引起的脑膜炎和脑脓肿、进而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视神经乳头炎等,都是容易遇到的典型例子。这些部位的慢性炎症疾患,如扁桃体炎、副鼻窦炎、口腔炎、龋齿、牙周炎及齿槽脓肿等,其致病的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可作为内源性感染病灶,释放出多种抗原或毒素,被认为是造成巩膜炎、葡萄膜炎与视网膜炎等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的根源。
恶性肿瘤,除了和眼部邻近部位的恶性肿瘤可以直接向眼部蔓延外,还都有通过血道或淋巴道转移到眼部的可能性。在眼眶与脉络膜转移性肿瘤中,以乳房癌、胃癌、肺癌、卵巢癌等较多见。
总之,熟悉眼与全身病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在临床工作中,局部不忘整体,整体照顾局部,这也是我们研究眼科学与医学生物学领域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