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茅根 > 白茅根 白茅根 báimáogēn 白茅根rhizoma imperatae清热凉血药。出《本草经集注》。见《元亨疗马集》。又称丝茅、茅根、白茅管。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var.major(Nees)C.E.Hubb.的根茎(图)。春、秋两季采挖。切段生用或鲜用。各地均产。甘,寒。入肺、胃、膀胱经。功能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主治:❶鼻出血,与侧柏叶、仙鹤草、藕节等配伍。 ❷尿血,与血余炭、淡竹叶、小蓟等配伍。 ❸湿热黄疸,与茵陈、车前子、木通、栀子等配伍。 ❹热证伤津口渴,与芦根、天花粉等配伍。牛、马30~90克;猪、羊9~15克。鲜用加量。为末冲服,或水煎候温灌服。孕畜慎用。本品含白茅素(cylindrin)、芦竹素(arundoin)、羊齿烯醇(fernenol)以及葡萄糖、果糖、蔗糖、柠檬酸、草酸、苹果酸、钾盐等。具有缩短凝血时间及出血时间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水浸剂有利尿作用;煎剂在试管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白茅 白茅根药名。出《本草经集注》。又名茅根、地菅、地节根、茅草根、丝毛草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var.major (Nees) C. E.Hubb.的根茎。全国各地均产。甘,寒。入肺、胃、膀胱经。清热,凉血,止血,利尿。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吐血,衄血,咳血,尿血,急性肾炎水肿,黄疸。煎服:15~30g (鲜品60~120g)。本品含白茅萜酮醇、白茅酚A、B,还含多量蔗糖、葡萄糖、钾盐,少量草酸、柠檬酸等。根茎中含薏苡素(Coixol),动物实验中,有镇静、镇痛、解热作用,对骨骼肌也有抑制作用。 白茅根bái máo gēn《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白茅(14)。药名。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 【别名】茅根、兰根、茹根(《本经》),地菅、地筋、兼杜(《别录》),白花茅根(《日华子本草》),地节根(《青海药材》),茅草根(《江苏植药志》),坚草根、甜草根(《河北药材》),丝毛草根(《中药志》),寒草根(《闽东本草》)。 【性味】甘、寒。 ❶《本经》:“味甘,寒。” ❷《别录》:“无毒。” ❸《本草正》:“甘,凉。” ❹《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无毒。” 【归经】入肺、胃、小肠经。 ❶《滇南本草》:“入胃、小肠二经。” ❷《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太阴、阳明。” ❸《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兼入足太阴、阳明经。” ❹《本草求真》:“入胃、肝。” 【功用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 ❶《本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❷《别录》:“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❸《日华子本草》:“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❹《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❺《本经逢原》:“治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 ❻《动植物民间药》:“治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五钱(鲜者一二两);捣汁或研末。 【宜忌】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❶《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❷《本草从新》:“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成分】含多量庶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等,又含钾盐和淀粉。另有报道,从本品分离出白头翁素(Anemonin)。Imperata Cylindrica根茎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柠檬酸、苹果酸、薏苡素(Coixol)及芦竹素(Arundoin 0.1%)、印白茅素(Cylindrin 0.001%)等。 【药理】 ❶利尿:正常兔口服煎剂有利尿作用,在服药5~10天时最明显,20天左右即不明显。其利尿作用可能与白茅根中含丰富钾盐有关。 ❷抗菌:煎剂在试管内对弗氏、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但对志贺氏及舒氏痢疾杆菌却无作用。 ❸降低血管通透性:白茅根水浸液有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此作用可能与止血及消炎作用有关。 ❹毒性:家兔灌服煎剂25 g/kg,36小时后活动受抑制,运动迟缓,呼吸增快,但很快恢复。静脉注射10~15 g/kg,则出现呼吸增快,运动受抑制。1小时后逐渐恢复,剂量增加至25 g/kg,6小时后死亡。 白茅根báimáoɡēn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别名茅根、茅草根、地节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Beauv. var. major (Nees)C. E. Hubb. 的根茎。全国各地均产。甘, 寒。入肺、胃、膀胱经。清热生津, 凉血利尿。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吐血、衄血、急性肾炎水肿、黄疸, 煎服: 9 ~ 30 克。本品含多量钾盐, 少量草酸、柠檬酸等。煎剂对兔有利尿作用, 在体外对弗氏、宋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白茅根 白茅根 白茅根白茅根,又名地筋、甜草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major (Nees) C. E. Hubb.的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本品味甘,性寒。归心、肺、胃、膀胱经。功能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尿血及热淋、水肿,湿热黄疸、热病烦渴、胃热哕逆、肺热咳喘等证。治血热引起的吐血不止,《千金要方》用本品煎服;治血热鼻衄,《妇人良方》用本品捣汁饮;若衄久不止者,《太平圣惠方》用本品研末,米泔水调服等。近代临床用治各种出血证,亦常以本品配合生地、丹皮、茜草、小蓟、藕节等其他止血药同用。故《本草求原》称本品“为热血妄行,上下诸失血之要药”。治热淋尿血,或水肿小便不利,可用本品煎服,方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白茅根汤。近来用本品配一枝黄花、葫芦壳、小蓟等,用于急性肾炎水肿 有增加尿量,消退水肿之效。湿热黄疸,《补缺肘后方》用本品同猪肉煮食。目前用本品煎服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本品又能清肺胃、生津液,如配芦根、天花粉治热病烦渴; 配葛根治胃热呕吐; 配桑白皮治肺热喘急等。亦有用本品煎汤当茶饮,治麻疹后伤津口干者。煎服,10~15g;鲜品30~60g。 实验研究: 曾报告其煎剂予家兔口服,有利尿作用;但有人认为,其利尿作用与其所含多量钾盐(0.75%)有关。白茅根无解热作用; 体外试验对福氏及宋氏 (贺氏无效)痢疾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大蓟 白茅花 ☛
白茅根 白茅根蒙古名乌力吉图乌布斯、都日瓦、让巴、萨让巴、查干乌拉勒吉。为禾本科植物白茅根 (Imperafa CylindricaBeauv.var.maujor C.E.Hubb.)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捆成小把,阴干。 本品味甘、涩、性平;有利尿、解毒、止血、补阳之功效。用于 ❶尿频,尿闭:与砂、螃蟹、冬葵果等配伍,制成十四味砂丸用。 ❷水肿:与莱菔、三色、水苦荬等配伍,制成十一味莱菔散用。 ❸内出血,鼻衄,外伤出血:与独活、艾叶、熊胆等配伍,制成十味独活散或与麻黄、黄柏、苣荬菜等配伍,制成七味麻黄散用。 ☚ 西藏点地梅 花椒 ☛ 白茅根bai mao gen【医学】cogongrass rhiz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