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居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居易772—846白居易 唐诗人。字乐天,祖居太原,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少年时敏悟过人,善作文。贞元进士,补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调盩厔尉,随即入为翰林学士,迁左拾遗。元和四年以后,曾多次上书言事,颇得宪宗采纳。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杀,他越职上疏请捕贼正罪,得罪权贵,出为州刺史,追贬江州司马。后入为司门员外部,转中书舍人,多次上书言事,不被采纳,出为杭州刺史,文宗即位,召入,历官至太子少傅,封冯翊县侯,终刑部尚书。善作诗。初与元稹酬咏,人号“元白”:后与刘禹锡齐名,人称“刘白”。理论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及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他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在当时有很大影响。为诗通畅朴素,内容充实,通俗易懂,流传极广。早期曾写过许多讽喻诗,其中最有名的为《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谴责宦官、藩镇互相勾结的罪恶,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其时士人争传,有以一金购一篇者。晚年好佛老,多闲适诗、感伤诗。曾在香山购楼,称香山居士,又自号醉吟先生。有《白氏长庆集》等。 白居易(772—846)唐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贞元十六年(800 年)进士。十八年登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元和元年(806 年)登制科,授盩厔尉。二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历官左拾遗、京兆府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穆宗即位(820 年),历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转中书舍人。长庆二年(822 年)出为杭州刺史,四年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宝历元年(825 年)为苏州刺史,修筑阊门至虎丘河堤,人称白公堤,二年因病去职,与前后任刺史韦应物、刘禹锡合祀苏州三贤堂。大和元年(827 年)任秘书监,二年迁刑部侍郎。三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年授河南尹,七年复为太子宾客分司,辞命同州刺史,改太子少傅分司。开成四年(839 年)以自编《白氏文集》写本置于苏州南禅院千佛堂。会昌二年(842 年)以刑部尚书致仕。累封冯翊县侯。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文,葬于洛阳香山。生平为政廉介,悯民疾苦。精音律,擅文翰,有诗王之誉,为新乐府运动领袖。与元稹并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刘白唱和集》等。著有《白氏长庆集》《白氏经史事类》等。 共3首 (词)唐· 前度小花静院,不比寻常时见。 见了又还休,愁却等闲分散。 肠断,肠断,记取钗横鬓乱。 (词)唐· 落月西窗惊起,好个匆匆些子。 鬒鬓亸轻松,凝了一双秋水。 告你,告你,休向人间整理。 (词)唐· 频日雅欢幽会,打得来来越㬠。 说著暂分飞,蹙损一双眉黛。 无奈,无奈,两个心儿总待。 共2首 (词)唐·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词)唐· 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 共1首 (词)唐·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⑴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共6首 (词)唐· 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生还有几家。 却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词)唐·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词)唐·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词)唐· 借问江湖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词)唐·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词)唐·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共3首 (词)唐· 一曰《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镇浙西,为妾谢秋娘制。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词)唐· 一曰《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镇浙西,为妾谢秋娘制。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词)唐·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续座右铭 ☚ 五箴 白居易 ☛ 白居易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唐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迁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出为江州司马,累迁苏、杭二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文章精切,诗平易近人。有《白氏长庆集》。 ☚ 白居易 续座右铭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家境贫困,少年时避乱江南,广泛接触社会现实。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历官秘书省校书郎,盩厔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遭藩镇刺客暗杀,白居易上书请求严缉凶手,因而得罪当道,被诬为“越职言事”,贬官江州司马。后历官忠州刺史、主客郎中及杭州、苏州刺史等职,官终刑部尚书。为人正直,早期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贬官江州后渐趋消沉,但在各地仍颇有政绩,为人民爱戴。与元稹一道提倡新乐府诗歌,并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与元九书》是其最重要的论诗著作。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歌,广泛反映了当时的黑暗政治,尖锐抨击了封建势力压迫、剥削人民的罪行,并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寄予深切同情,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此外,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艺术成就很高。其它抒情写景篇章亦颇多佳作。诗风平易通俗,深入浅出,相传老妪能懂。白诗在当时流传极广,并远播异域,为新罗、日本等国人民喜爱,声誉极高,对后代诗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白氏长庆集》。 ☚ 李翱 樊宗师 ☛ 白居易 白居易白居易 (772—846) 字乐天,下邽 (今陕西渭南) 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晚年好佛,号“香山居士”。其诗以语言通俗著称。有《白氏长庆集》。 ☚ 智度师二首 偶题阁下厅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迁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以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十五年,自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长庆二年(823)出为杭州刺史。宝历元年(825)迁苏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召为秘书监,迁刑部侍郎。三年,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晚居洛阳,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李商隐为撰墓碑铭(见《樊南文集》卷八)。《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均有传;《唐诗纪事》卷三八亦有事迹记载。今人朱金城撰有《白居易年谱》,陈友琴编有《白居易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为中唐大诗人,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其词《尊前集》收二十六首,《全唐诗》收九首。他的《长相思》(汴水流)和(深画眉)为黄昇《花庵词选》所收录,《白氏长庆集》和《乐府诗集》则未收,二书收录的是五言二十二句的另一首《长相思》。盖《花庵词选》所载是曲子词,《白氏长庆集》、《乐府诗集》所载是乐府诗。白居易也和刘禹锡一样,努力向民间新声学习,创作新词。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乐府杂录》云:白傅作《杨柳枝》。予考乐天晚年与刘梦得唱和此曲词。白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又作《杨柳枝》二十韵云:‘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注云:‘洛下新声也。’刘梦得亦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盖后来始变新声,而所谓乐天作《杨柳枝》者,称其别创词也。” ☚ 刘禹锡 杜牧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排行二十二。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郡望太原(今属山西)。出生于郑州新郑县(今属河南)。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中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宪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补盩厔尉。元和二年,充翰林学士。元和三年,除左拾遗,依前充翰林学士。元和十年因上疏急请捕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从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三年,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召为尚书司门员外郎。除主客郎中、知制诰。穆宗长庆元年(821),拜中书舍人。长庆二年,出为杭州刺史,有惠政。尝置诗筒与元稹、钱徽、李穰等酬唱。长庆四年,召还,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敬宗宝历元年(825),出为苏州刺史。后以病免。文宗大和元年(827),征拜秘书监,迁刑部侍郎。又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河南尹等职。大和九年,授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世因称“白傅”。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会昌六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文。后人因称“白文公”。居易为中唐大家,与元稹、刘禹锡交游甚厚,又多诗酒酬唱,时号为“元、白”、“刘、白”。诗、词、文兼擅,其《忆江南》词脍炙人口。姚铉称其为“文之雄杰者”(《唐文粹序》),其奏议被赞为“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旧唐书·元白传论赞》)。尤精于诗。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美刺”传统,不仅创作了大量“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诗,还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纲领性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开展。张为《诗人主客图》推誉其为“广大教化主”。他把自己的诗作分为四类,称“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与元九书》)。后人对其诗的成就、地位评价纷纭。元稹称其“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字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白氏长庆集序》)。钱易将其与李白、李贺并论,称“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南部新书》卷丙)。然杜牧《李府君墓志铭》则斥为“纤艳不逞”、“淫言媟语”(《樊川文集》卷九)。司空图称“元、白气勍而力孱,乃都市豪估耳”(《与王驾评诗书》)。一生著述甚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今人朱金城有《白居易集笺校》。《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一九有传。李商隐有《白公墓碑铭并序》。年谱多种,以朱金城《白居易年谱》较为通行。 ☚ 刘禹锡 李绅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江州司马、醉吟先生、嗫嚅翁。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东北)人。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的领导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贞元十六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初为翰林学士、左拾遗,累迁太子左赞善大夫。因“越职言事”,为当权者所恶,贬江州司马。后迁忠州刺史,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又出为杭州、苏州刺史。后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以刑部尚书致仕。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十五卷。 白居易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儿童时代即开始学作诗,九岁通晓声律。据 《旧唐书》本传,他十五六岁到长安,带着自己的作品去谒见诗人顾况。顾况恃才傲物,等闲人从不放在眼里,他得知求见的少年名叫“居易”,便说: “长安居大不易!”意思是说,要在长安立足,并非易事。等他读到白居易所献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时,不禁赞叹道: “得此,居长安亦易矣!” 但白居易考中进士时已经二十九岁,在秘书省任校书郎。四年后,他通过皇帝主持的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考试,被任命为盩厔(今陕西周至) 县尉,这一年,他写出了著名的 《秦中吟》和 《长恨歌》。不久,他被召回长安任翰林院学士、左拾遗 (谏官)。白居易奉孟子所谓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为人生信条,故他在左拾遗任上,不怕得罪权贵近臣,连续上书论事,甚至指责皇帝的过失。同时,他继承 《诗经》的“美刺”传统和杜甫的写实精神,创作了大量“即事名篇”的 “新乐府”,“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以诗歌的形式来反映现实问题,并发表评论。这是一桩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现代批评家就从纯艺术欣赏的角度,将这些曾经轰传一时的讽谕诗贬得一文不值。但是,如果读者能设身处地,就不难体会到其震撼人心的力量。须知白居易写的并不是咏史诗,而是 “诗报告”,要是他生活在极端专制的时代,就凭其中的一首诗,他都可能被判“恶毒攻击” 罪,并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元和十年 (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割据势力派遣的刺客刺杀,时任左赞善的白居易率先上书请急捕凶手,结果却因越职言事而得罪,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中间有非常复杂的政治背景,但史载不详,后人不得而知。无论如何,这是白居易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的一次重大挫折,他早年的生活理念开始动摇,自谓 “世事从今口不言”,“胸中消尽是非心”。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在佛教中找到了精神上的依归。五年后,白居易被召回长安,此后,官职虽然不断升迁,但他“兼济之志” 日淡,而 “独善之心” 日重,最后以刑部尚书 (部长) 的官衔退休,定居洛阳,过着饮酒弹琴、游山玩水和 “栖心释氏” 的闲适生活。他是洛阳香山寺的常客,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生前自编诗集,将其作品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他自己最看重的是讽谕诗和闲适诗,前者表现 “兼济之志”,后者表现 “独善之义”,但最为人传诵的却是 《长恨歌》、《琵琶行》等叙事兼抒情的感伤诗。白居易继李、杜之后而能与同代的韩愈在诗坛上各成一大家,是因为他在唐诗中开创出另一种风格: 平易晓畅。近人钱基博曾将韩、白作过比较: “韩愈怪怪奇奇,欲为其难,开宋之黄庭坚,力避俗熟;居易寻寻常常,务为其易,开宋之苏轼,力避生涩。韩愈拗笔以出,居易脱口如生。” 又说: “居易诗境无杜甫之郁厚,而旷真过之;诗笔无韩愈之雄伟,而透快过之。”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生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中唐大诗人。五、六岁学做诗,九岁通晓声律,十五六岁便能写出很好的诗篇。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职。因上奏章请革弊政,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其后历任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官至秘书监、刑部尚书。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和朋友李绅、元稹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之作,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中唐社会的矛盾,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风清畅自然,通俗易懂,流播广泛,影响深远。长篇歌行《长恨歌》、《琵琶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是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翘楚之作。讽喻诗思想性强,善用对比,质朴自然。现存诗28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 白居易 (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人。祖藉太原,生于河南新郑。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为翰林学十、左拾遗。后以上书得罪朝廷,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元年,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不久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为太子宾客分可东都、太子少傅等职,官终刑部尚书。有 《白氏长庆集》 75卷,今存8卷,诗近3000首。他将其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讽喻诗中以 《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为代表作,它们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尖锐地揭露了政治上的阴暗面,对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示深切地同情。其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人民的控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尖锐痛切,实为我国古诗中所罕见。 感伤诗中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 和 《琵琶行》。前者写流传于民间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后者借沦落天涯的歌女的遭遇抒发自己被贬的牢骚。二诗都具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细致人微的描写技巧和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向称名句。闲适诗中虽然消极成分居多,但也有一些描写山水田园的佳作。杂律诗中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短诗,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暮江吟》 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是其中的名句。其诗的突出特点是浅近通俗,雅俗共赏,平易自然,毫无雕琢之痕。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群众喜爱,而且广泛流传于后世,甚至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国内外不少著名作家都深受其影响。如皮日休、王禹偁、陆游,以及日本的菅原道真,紫式部等。 白居易 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夫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字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仇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 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颇以规讽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才步不移,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 乐天有《长恨歌》、《霓裳曲》、五十《讽谏》,出人意表。大儒端士,谁敢非之? 白乐天诗,自擅天然,贵在近俗; 恨为苏小,虽美终带风尘。 白乐天以诗名,与元微之同时,号“元白”。诗词多比图画,如重屏图,自唐迄今传焉,乃乐天《醉眠诗》也。诗曰:“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老爱寻思睡,慵便取次眠。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且诗之所以能尽人情物态者,非笔端有口,未易到也。诗家以画为无声诗,诚哉是言! 温柔平淡,冲旷坦夷。 白居易亦善作长韵叙事,但格制不高,局于浅切; 又不能更风操,虽百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读而易厌也。 乐天既退闲,放浪物外,若真能脱屣轩冕者。然荣辱得失之际,铢铢校量,而自矜其达,每诗未尝不着此意,是岂真能忘之者哉! 亦力胜之耳。 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桑,事事言言皆着实。 才高文赡富诗名,感物伤时动有情。不识无生真自体,一尘才遣一尘生。仲尼饥饿颜回夭,此意谁能问大钧?何事香山白居士,每嗟衰老亦言贫! 予早岁读白傅诗,疑其得之太易,若寡深沉之思者,不深嗜也。晚见世之为诗者钻砺太工,虽清越可喜,而沉浸浓郁之风衰矣。 乃复取白集日十数纸, 则见其温柔平淡、 冲旷坦夷,凡世之肩摩毂击而争者,视之泊如也,然后知其见远识微,一时之士皆莫能及。其生平交友如元微之、刘梦得辈,文章虽略相似,而心事则判然殊矣。……抑观其诗,颇悼世涂吕梁、太行之艰,触事生感,屡致其意,岂其尚友蠡潜而非果于忘世者欤? 梅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元微之云:“道得人心中事。”此固白乐天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馀蕴,此其所短处。 世言白少傅诗格卑,虽诚有之,然亦不可不察也。元、白、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卑陋尔。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 乐天云:“近世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文,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乐天既知韦应物之诗,而乃自甘心于浅俗,何耶? 岂才有所限乎? 白乐天号为知理者,而于仕宦升沉之际,悲喜辄系之。自中书舍人出知杭州,未甚左也。而其诗曰:“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又曰:“委顺随行止”。又曰:“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自江州司马为忠州刺史,未为超也。而其诗曰:“正听山鸟向阳眠,黄纸除书落枕前。”又云:“五十专城未是迟。”又云:“三车犹夕会,五马已晨装。”及被召中书,则曰:“紫微今日烟霄地,赤岭前年泥土身。得水鱼还动鳞鬣,乘轩鹤亦长精神。”观此数诗,是未能忘情于仕宦者。东坡谪琼州有诗云:“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要当如是尔。 “亲家翁”、“开素”、“鹊填河”,皆俗语。白乐天用俗语为多。《赠皇甫郎中亲家翁诗》:“晚核嘉烟不失亲。”又云:“月终斋满谁开素?须记奇章置一筵。”又云:“凶似鹊栖河。” 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宦职,诗中凡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津底涎出。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 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北邙山下一孤坟,流落三千绮丽文。后世声名高白日,当年荣利等浮云。屏除忧愤归禅寂,消遣光阴在酒醺。若使篇章深李杜,竹符还不到君分。 香山居士之诗,爱之者众,亦有轻之者。……其间安时处顺,造理齐物,履忧患,婴疾苦,而其词意愈益平淡旷达,有古人所不易到,后来不可及者。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至长韵大篇,动数百千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此岂捻断吟须、悲鸣口吻者之所能至哉! 而世或以浅易轻之,盖不足与言矣。 郊寒白俗,诗人类鄙薄之。然郑厚评诗,荆公、苏、黄辈曾不比数,而云: 乐天如柳阴春莺,东野如草根秋虫,皆造化中一妙。何哉? 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也。 张舜民谓乐天《新乐府》几乎骂,乃为《孤愤吟》五十篇以压之,然其诗不传,亦略无称道者,而乐天之作自若也。公诗虽涉浅易,是大才,殆与元气相侔,而枉斐之徒,仅能动笔,类敢谤伤,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也。 盖乐天之为人,冲和静退,达利而任命,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而不得者。……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未俗之耳目。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香山诗有伤于妍媚浅俗者,此特其游戏三昧语。读其全集,祥乘名理,往往深入去解。百代而下,窥香山一斑。岂惟后代,虽当时亦然矣。 香山以禅为诗,以诗为禅。前乎此者,有王右丞; 后乎此者,有苏端明,与香山材相等。三人诗格多因时代,不必求异,不必求同,此其入禅深处。夫无名,名之至也。 香山邃于禅旨, 絛然物表, 又不立崕门户, 故其诗随语成韵,随韵成适,兴象玲珑,意致委宛。每使老媪听之,易解而后可,不则再三更定,是以真率切至,最感动人。威权如天子,猜刻如宪宗,谈其讽谏百余篇而善之,有自来矣。 诗自正宗之外,如昔人所称“广大教化主”者,于长庆得一人,曰白乐天。 张为称白乐天“广大教化主”。用语流便,使事平妥,固其所长; 极有冗易可厌者,少年与元稹角靡逞博,意在警策痛快,晚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诗道未成,慎勿轻看,最能易人心手。 白极推重刘禹锡“雪里高山头早白,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为有神助。此不过学究之小有致者。白又时时颂李颀“渭水自清泾至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欲模拟之而不可得。徐凝“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极是恶境界,白亦喜之,何也?风雅不复论矣,张打油、胡钉铰,此老便是作俑。 白乐天诗,善用俚语,近乎人情物理。元微之虽同称,差不及也。李西涯《诗话》云:“乐天赋诗,用老妪解,故失之粗俗。”此语盖出于宋僧洪觉范之妄谈,殆无是理也。近世学者往往因此而蔑裂弗视。吴文定公读《白氏长庆集》,有云:“苏州刺史十编成,句近人情得俗名。垂老读来尤有味,文人从此莫相轻。” 唐诗文至乐天自别是一番境界、一种风流,而世规规以格律掎之,胡耳目之隘也? 乐天信手纵横,妙思溢发,唐谓人才之绝,允矣不诬。而浅近肤率,诗家所近,什九蹈之。 乐天诗世谓浅近,以意与语合也。若语浅意深,语近意远,则最上一乘,何得以此为嫌! 唐诗人生素享名之盛,无如白香山。初疑元相白集序所载未尽实,复阅 《丰年录》:“开成中,物价至贱,村路卖鱼肉者,俗人买以胡绡半尺,士大夫买以乐天诗。则所云交酒茗,信有之。又从《酉阳杂俎》得札青事,有刺乐天诗意於身,诧白舍人行诗图者; 是又人体肤且为所涅矣,岂但疥墙壁已哉!因叹此老得名至此, 岂不折尽一生福来? 无他亏, 而祸酷斩祚,将无造物者有意为之缺陷耶? 白公好以年几入诗,不止百十处,后东坡亦然。 白乐天五言古,其源出于渊明,但以其才大而限于时,故终成大变。其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 或问: 子言乐天五言古叙事详明,以文为诗,今观杜子美《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亦皆叙事,何独谓乐天以文为诗乎? 曰: 子美叙事,纡回转折,有余不尽,正未易及,若乐天,寸步不遗,犹恐失之,乃文章传记之体。试以二诗并观迥然自别矣。 乐天五言古……议论痛快,,以理为胜者也。邹彦吉云:夫莫不有理,而唯诗忌理障; 莫不有事,而唯诗忌事障。若乐天此诗,则皆所谓障也。 乐天五言古用语流便,虽若容易,而联络照应,动切肯綮,实皆苦思得之。 乐天诗在退之之下,东野之上。 乐天五言古语既率易,中复间用律句,是厥体中所短。 乐天七言古,《长恨》、《琵琶》叙事详明,《新乐府》议论痛快,亦变体也。 元和间五七言古,退之奇险,东野琢削,长吉诡幻,卢仝、刘叉变怪; 惟乐天用语流便,似若欲矫时弊,然快心露骨,终成变体。 乐天五七言律、绝,悉开宋人门户,但欠苍老耳。五言排律华赡整栗,而对尚工切,语皆琢磨,乃正变也。 退之五七言古虽开宋人门户,然欧、苏而外,无人能学。惟乐天律绝悉开宋人门户,而宋人实多学之,当时称为广大教化主是也,然但得其浅易耳。 乐天无简炼法,故觉顿挫激昂为难。形容仿佛。 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曰:“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又自叙其诗关于美刺者,谓之讽谕诗,自比于梁鸿《五噫》之作,而谓好其诗者,邓鲂、唐衢俱死,吾与足下又困踬,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邪?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 嗟乎! 可谓知立言之旨者矣。 白香山尝有新乐府,得风人之旨,不可以其生盛唐后轻非之也。 白公讽刺诗,周详明直,娓娓动人,自创一体,古人无是也。凡讽刺之文,欲得深隐,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公尽而露,其妙处正在周详,读之动人,此亦出于 《小雅》也。 何元朗最喜白太傅,称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不知此政诗格所由卑也。又称白 《琵琶行》,元《连昌宫词》为古今长歌第一,殆见浅耳。 乐天 (五律) 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到语,皆他人所未发。 香山 (七绝) 山峙云行,水流花开,似以作绝句为乐事者。 香山讽谕诗乃乐府之变,《上阳白发人》等篇,读之心目豁朗,悠悠有余味。后李西涯乐府,又变于白。 白傅实一清绮之才,歌行曲引、乐府杂律诗,极多可观者。其病有二: 一在务多,一在强学少陵。率尔下笔,秦武王与乌获争雄,一举鼎而绝脰矣。 吾读白讽谕诗,每叹其有美意而无佳词也。 选白诗从无精识,喜恬澹者兼收鄙俚,尚气格者并削风藻,此子瞻所云“不与饭俱咽,即与饭俱吐”者也。《诗归》选白,颇有具眼处。 乐天乐府不及文昌、仲初,可备采风者尚多。 《连昌》、《长恨》、《琵琶行》,前人之法变尽矣。 乐天每有诗云:“桂花词意苦丁宁”,谓其曲韵怨切,动能感人,初不知其词如何。及考其词甚俚鄙,如云“月中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是底语? 先子尝论乐,谓此诗本《咏吴城桂》三首之一,前二首但伤名材多弃地耳,此一首则有风朝廷应用贤意。观此则“月中”二句,正是佳语,恍然且悟风人之旨,即唐乐府犹然,今人昧此矣。乐天《听唱桂华曲》落句云:“此是世间肠断曲,莫教不得意人听。”按乐天时为苏州守,所云“不得意人”,正自指外调不见用,故云然。然则先子所论,概可据耳。 白乐天 《竹枝词》 云:“江畔何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此是通州司马诗。”乐天善歌,每识歌法。观第二句,则长年唱和之法,尽之矣。其以调与词分二端,亦属歌法。所谓善歌者,须得诗中意耳。乐天又有《问杨琼》诗云:“古人唱歌兼唱情”,即此意。 白乐天工声吕,故诗中每寓歌格舞法。如《霓裳羽衣舞曲》,此世人所最难响象者。乐天有《答微之霓裳羽衣谱歌》一首,仿佛有舞法存乎其中。如云:“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谓陪宪宗皇帝内宴在昭阳殿也。又云:“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谓舞时及舞地也。又云:“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谓换衣也,然舞者只一人。又云:“虹裳霞帔步摇冠,鈿缨累累珮珊珊”,谓着舞衣毕也。虹与霓同,虹裳即霓裳,盖青红相间如虹,然霞只红色; 不言羽衣者,羽白色,在所略耳。于是上复璎珞,下系环珮。又云:“娉婷若不胜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谓舞者入钩栏时,先有唱舞曲者,将合乐而舞,人且视且听,行而复止,若不胜罗绮然。然未舞也。又云:“磬箫筝笛递相搀,击彻弹吹声逦迤”,谓尔时和者为编磬、单箫、竖筝、横笛四器,以法曲初作,众乐未齐,唯金石丝竹,次第如此,又云:“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谓将舞曲歌至六首,皆散序无拍,故不舞。盖舞必有节,与曲中拍序相应。六奏一作六么,么亦遍也,六遍即六首。 又云:“中序擘初入拍, 秋作竿折春冰裂”, 谓中序有拍。 擘, 拍声, 如折竹裂冰然。 盖舞曲有散序, 有拍序,此拍序也。或曰拍者,句拍,一句一拍; 拍序者,序拍,以次按拍。又云:“飘然转旋回雪轻,嫣如纵逸游龙惊”,谓于是忽然而舞,旋如回雪,纵落惊龙。旋,去声,此骤闻拍而忽起舞者。又云:“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谓横直上下舞之,初态如此,然犹未放也。又云:“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谓面端寄意,衣中见情。又云:“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谓舞至放时,或点鬟,或挥袂,皆有故事。又云:“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谓舞曲至趋了时,烦音促节,凡歌十二首,共十二遍,其声如跳珠,如撼玉,铿铿铮铮,舞亦如之。又云:“翔鸾舞了却收翅,泪鹤曲终长引声”,谓歌了舞亦了,舞者如翔鸾,已收翅矣。而歌者尚如泪鹤,声未已也。凡曲将毕,皆止如槁木,惟霓裳之末,长引一声,而后止。又云:“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谓霓裳羽衣曲本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进,当时所称婆罗门曲是也。君造谱者,指微之也。惜微之谱歌,原唱不传,不得其详。然即此一诗,亦大概可见乃尔。 白古诗,晚岁重复什而七八; 绝句作眼前景语,却往往入妙。如“上得篮舆未能去,春风敷水店门前”、“可怜八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之类,似出率易,而风趣复非雕琢可及。 问: 钟嵘《诗品》云:“吟咏性情,何贵用事?”白乐天则谓文字须雕藻两三字文采,不得全直致,恐伤鄙朴。二说孰是?答: 仲韦所举古诗,如“高台多悲风”、“明月照积雪”、“清晨登陇首”,皆画即目,羌无故实,而妙绝千古。若乐天云云亦是,而其自为诗却多鄙朴。特其风味佳,故虽云“元轻白俗”,而终传于后耳。 乐天忠君爱国,遇事托讽,与少陵相同。特以平易近人,变少陵之沉雄浑厚,不袭其貌而得其神也。 白乐天诗,能道尽古今道理,人以率易少之。然《讽谕》一卷,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亦风人之遗意也。惟张文昌、王仲初乐府,专以口齿利便胜人,雅非贵品。 白香山:“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有喜其工,有诋其俗。东坡小词:“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人谓其用香山语,点铁成金,殊不然也。香山冠冕,东坡尖新,夫人婢子,各有态度。 白居易诗,传为老妪可晓,余谓此言亦未尽然。今观其集,矢口而出者固多,苏轼谓其局于浅切,又不能变风操,故读之易厌。夫白之易厌,更胜于李 (白),然有作意处,寄托深远。如《重赋》、《致仕》、《伤友》、《伤宅》等篇,言浅而深,意微而显,此风人之能事也。至五言排律,属对精紧,使事严切,章法变化中,条理井然,读之使人惟恐其竟,杜甫后不多得者。人每易视白,则失之矣。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白舂容暇豫。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终非庸近可拟。二人同时得盛名,必有其实,俱未可轻议也。 读白傅《长庆集》,其乐府意主讽劝,但语直而味短,与诗人之致不同耳。 律诗气格全低矣。 白乐天中怀坦荡,见之于诗,亦洞澈表里,曲尽事情,俾读者欣然如对乐易友也。然往往意太尽,语涉粗俗,似欠澄汰之功。试阅青莲诗,如海水群飞,变怪百出,而悠然不尽之意自在,所以横绝高绝。 香山 《琵琶行》婉折周详,有意到笔随之妙。篇中句亦警拔; 音节靡靡,是其一生短处,非独是诗而已。 唐人诗篇什最富者,无如白居易诗。其源亦出于杜甫,而视甫为更多。史称其每一篇出,士人传诵,鸡林行贾,售其国相,诗名之盛,前古罕俪矣。且夫居易岂徒以诗传哉! ……其与元微之书云:“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作诗指归,俱见于此。盖根柢六义之旨,而不失乎温厚和平之意,变杜甫之雄浑苍劲而为流丽安详,不袭其面貌而得其神味者也。而杜牧讥其纤艳淫媟,非庄人雅士所为。夫居易之庄雅孰与牧?牧诗乃纤艳淫媟之尤者,而反唇以訾居易乎?宋祁据以立论,抑亦惑之甚者。《冷斋夜话》所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亦是附会之说,不足深辩。尝考居易同时素相牴牾者,莫如李德裕。德裕每屏其诗不观,刘禹锡以为言,德裕曰:“吾于斯人不足久矣,览之恐回吾心。”此正欧阳修所谓虽其怨家仇人不能少毁而掩蔽之者也。 白香山诗坦夷平直,辄问老妪能解其佳处。冷然清响,韵致甚逸,然觉唐音之散漫矣。 昔张为作《诗主客图》,推白乐天为广大教化主。盖乐天,元和、长庆间一大宗也。顾后之学乐天者,或即于靡,或流于薄,岂其诗有以致之哉?……乐天取源之地何?杜子美是已。夫白之疏达,视杜之沉郁不类也,要其性厚而气舒,体博而完固,何一非出于杜?其视之甚易,得之甚逸,所谓不必似之,取其自然者耳。兹所以为唐一大宗欤?宋之欧阳永叔、陆务观皆祖杜而宗白,复为宋大宗。则白之武往尾来,其源流远矣,学之者乌可不审其自哉? 唐人至白香山,独辟杼机,摆脱羁绁于诸家中,最为浩翰。比之少陵,一则泰山乔岳,一则长江大河,忧乐不同,而天真烂漫,未尝不同也; 难易不一,而沉著痛快未尝不一也。学者熟之,可以破拘挛,洗涂泽。 白公五古上接陶,下开苏、陆; 七古乐府,则独辟町畦,其钩心斗角,接笋合缝处,殆于无法不备。 白公之妙,亦在无意,此其似陶处也。即如宋人诗“有时俗物不称意,无数好山俱上心”,称为佳句。而白公则云:“有山当枕上,无事到心中”,更为自然。 唐人诗至白公,自不当尽以阮亭先生所讲第一义绳之。盖白公诗,格调、声音之皆不事也。阮亭力戒人看《长庆集》,但取其一二小诗,此在阮亭先生固当如此。阮亭独标神韵,言各有当耳。阮亭先生意中,却非抹煞白公之妙也。 白公之为 《长恨歌》、《霓裳羽衣曲》诸篇,自是不得不然。不但不蹈杜公、韩公之辙也,是乃“浏漓顿挫,独出冠时”,所以为豪杰耳。始悟后之欲复古者,真强作解事。 白公之为广大教化主,实其诗合赋、比、兴之全体,合《风》《雅》《颂》之诸体,他家所不能奄有也。若以渔洋论诗之例例之,则所谓广大教化主者,直是粗细雅俗之不择,泥沙瓦砾之不拣耳。 中唐以后,诗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体不甚精诣; 故阅者多喜律体,不喜古体。惟香山诗,见七律不甚动人,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惬,得一篇辄爱一篇,几于不忍释手。盖香山主于用意。用意,则属对排偶,转不能纵横如意; 而出之以古诗,则惟意所之,辨才无碍。且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 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刘梦得所谓“郢人斤斗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者,此古体所以独绝也。然近体中五言排律,或百韵,或数十韵,皆研炼精切,语工而词赡,气劲而神完,虽千百言亦沛然有余,无一懈笔。当时元、白唱和,雄视百代者正在此。后世卒无有能继之,此又不徒以古体见长也。 白香山 《和微之追越游》云:“白首旧寮知我者,凭君一咏向周师。”自注: 周判官师范,去范字,叶韵。此种句法,今人断不敢作,以其割截无理也。 至于长庆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然滑俗之病,遂至滥恶,后皆以太傅为藉口矣。非慎取之,何以维雅正哉! 香山与元九诗极多,“永寿寺中语”一首,如作家书,如对客面语,变汉魏之面貌而得其神理,实不可以浅易目之者,与《寒食野望吟》 皆白诗之绝调也。乐府以外,此为称首矣。 白傅五律,有与少陵相似者,有与王、孟相似者,有与义山相似者。反复按之,则别具流利之机,究与诸公似而不似。 白诗虽时伤浅率,而其中实有得于古人作诗之本旨,足以扶人识力,养人性天,不可不分别择出以求益焉。 乐天诗,牧之谓纤艳不逞 (一云是李戡语),东坡谓拙于纪事,非正法眼不能道。或又嫌其藉俚俗抒写,格制不高,则未玩其讽谕、闲适两门耳。惟其作太多,不更风操,易令人厌。(王从之谓: 乐天与元气相侔,要是大才。未免过誉。观长韵大篇,情致曲尽,稳惬谐协,乌得以浅易轻之。) 诚斋曰: 偶然一读香山集,不但无愁,病亦无。真善取乐天者。(郑厚评乐天如柳阴春莺,诚然。) 乐天忠君爱国如杜子美,诗亦神似子美。史称其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阙,识者比之风骚焉。……至论当代诗人,惟与杜公神合志通,称道之致,口不言师,心则以杜为模范。书内所引《石壕》、《花门》之章,“朱门”、“酒肉”之句,此类皆白诗蓝本。白更扩而充之,随事纳忠,讽谕诗遂有百数十首之多,可谓善学少陵。而欲自成家数,不可不变面目。白则变为流易一派,远逊杜之沉雄高老,是又不善变矣。流易之外,更有二病: 一曰少变化。杜诗格调无雷同者,能变化也;白诗篇法往往犯复,如《秦中吟》十首,类皆著力后半,结句见意,数见不鲜,使人生厌。二曰太周切……白诗贪多好尽,常病冗沓浅露。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白香山乐府,与张文昌、王仲初同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旷而彼峭窄耳。 香山五言,直率浅露,殆无可法。《秦中吟》诸篇较有意思,而亦伤平直。 香山七古,所谓“长庆体”,然终是平弱漫漶。 香山《长恨歌》今古传诵,然语多失体。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明明言唐,何必曰汉?“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岂非讪谤君父?”孤灯挑尽未成眠”,又似寒士光景; 南内凄凉,亦不至此。读《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诗,叙天宝事只数语而无限凄凉,可悟《长恨歌》之繁冗。 《琵琶行》较有情味。然“我从去年”一段又嫌繁冗,如老妪向人谈旧事,叨叨絮絮,厌渎而不肯休也。 《上阳白发人》、《新丰折臂翁》两篇,长于讽谕,颇得风人之旨,惜词未简古。 高彪《清戒》,应璩《百一》,虽用淡远取致,而要皆有理境,故令阅者不倦。居易急求人知,意陈于词,遂令老妪能解; 及七古又远不逮元微之。 其源出于程晓、应璩,亦参法陶公,研淡为华,琢虚成隽,虽与微之同訾轻俗,要自神清。《续古》十篇,夭条明丽,虽劲惭彭泽,高谢枚生,而挺秀缘情,正如子山拟阮,寓意微词,清思绝径。惟与微之赠答,少损其韵,亦缘精神相属,动与形模也。《秦中吟》讽谕诗,则染采王建,青蓝异色,各尽其妍矣。 余谓学香山者,多学其七言律、七言古。七言律可学,七言古不可学,五言古不易学也。东坡、放翁学之,皆有善有未善。 白诗之妙,实能于杜、韩外扩充境界。宋诗十之七八从《长庆集》 中来,然皆能以不平变化其平处。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自号香山居士,其先为太原人,后徙下邦(今陕西渭南)。贞元中进士,补校书郎,迁左拾遗,以论事贬江州司马,后为杭、苏二州刺史,迁刑部侍郎,移病分司东都,以太子少傅进冯翊侯。经诗著名,平易畅达,有词多首行世,俞陛云《唐词选释》评其〔长相思〕“汴水流”云:“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著迹象而含情无际。” ☚ 刘禹锡 杜牧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东北),生于河南新郑县。少时避乱越中(今浙江一带)。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元和二年(807)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元和五年因疏救元稹,改授京兆府曹参军。元和十年,又因奏请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自此以后,多任地方官。元和十四年任忠州刺史。穆宗长庆二年任杭州刺史。敬宗宝历元年任苏州刺史。后任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官至刑部尚书。晚年好佛,寓居洛阳履道里,修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以诗酒自娱,作《醉吟先生传》,又自号“醉吟先生”。武宗会昌六年卒。 白居易白居易的诗论观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即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服务于政治,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目的,强调诗歌要富有讽谕的作用。基于这种观点,他历评古代及唐诗,激烈批评梁陈间诗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有《感兴诗》十五首。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串今古,𫍣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卢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唐代诗人中,他最推崇陈子昂、杜甫,但亦不能达到他理想的要求,对于李白,尤为偏激,未能真正认识到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价值。出于同样的思想,他还高度肯定张籍的乐府诗:“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白居易的诗论集中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思想倾向,对新乐府运动有极大推动作用,对其后的现实主义诗论也具有很大影响,但也带有明显的偏激与局限性。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辞赋家。新、旧《唐书》有传。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后召为翰林学士,迁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事贬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长庆(821—824)时又入为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外迁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文宗朝召为秘书监,迁刑部侍郎,太和(827—835)初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白居易推崇现实主义诗文创作,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晚年不欲卷入朋党之争,退居洛下,构石楼香山,诗酒自娱,崇奉佛教。但其前期颇有兼济之志,上书言事,指陈甚切,刺杭时筑堤浚井,为民所德。为文精切,尤工诗,以“新乐府”业绩为最。初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稹卒,又与刘禹锡齐名,号“刘白”。善为律赋,卓然名家,属对工巧,文辞雅正,而能不拘常格以散文笔法为之,并影响宋人律赋。李调元《赋话》称其赋“清雄绝世,妙悟天然,投之所向无不如志”。《全唐文》辑其赋作16篇,有《鸡距笔赋》、《荷珠赋》、《泛渭赋》、《射中正鹄赋》、《习性相近远赋》、《动静交相养赋》等名篇。其《鸡距笔赋》“滑稽之谈,意外巧妙”(《赋话》);为律赋中不可多得者,有《白氏长庆集》。 ☚ 白行简 白敏中 ☛ 白居易【同义】总目录 白居易白傅迂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使他对社会生活和民间疾苦有所了解。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初,授翰林学士,任左拾遗。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为人刺杀,他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为江州司马,迁忠州刺史。长庆元年(821),被召回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不久,又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在任上,兴修水利,关心民政,颇得当时人民的爱戴。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年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8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 刘禹锡 李翱 ☛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思想家。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刺史、刑部尚书等职。现今有著作《白居易集》。白居易的法律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封建儒家的思想,在传统的礼刑关系上,白居易认为,礼是治国之本,但礼刑运用的先后顺序则视具体形势而定,治乱世,放宽礼教而加强刑罚,治平世则省刑罚而崇礼教,礼刑互为表里,交替使用,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达到治国的目的。白居易强调执法必须慎重,要查清事实,抓住要害,理大罪赦小过,保持法律的持久性。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严刑来抑制人民无止境的欲望,关键在于君主使人们衣食富足,然后倡导教化,教育人们从内心自我反省,才能减少犯罪,刑罚不用。为保证法律的切实贯彻执行,白居易提出“悬法学为上科”,加强法学的地位,提高法官素质,凡执法者必须明习法律,经过严格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选拔和奖励贤良廉正的法官,务使执法者以法从事,而不舞文作弊。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唐朝诗人、思想家。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世居下邦 (今陕西渭南)。出身贫寒。唐德宗贞元十四年 (公元798)举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继以翰林学士拜左拾遗。宪宗元和十年 (公元815),因故贬充江州 (今江西九江) 司马,元和十三年迁忠州刺史,一年后召还,拜尚书司门员外郎,后外任杭州、苏州刺史。大和四年 (公元830)除河南尹,两年后病免。会昌年间以刑部尚书致仕,会昌六年八月卒,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所著有 《白氏长庆集》 ,现行本名《白居易集》,计75卷。白居易继承了封建儒家正统思想,认为治国有三个基本凭藉,即刑、礼、道。三者相互为用,各司其能,“刑行而后礼立,礼立而后道生。”刑是礼的门槛,礼是道的根本。刑礼迭相为用,在衰乱之世重视刑罚,安定之世崇尚礼乐。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独特的犯罪原因说,指出财产不均,贫富对立是犯罪的根源,要消弭犯罪首要措施是“富其人、崇其教,开其廉职之路,塞其冤滥之门,使人内乐其生,外畏其罪。”坚决反对恢复肉刑,认为肉刑既不合时势,也不顺人情。在刑赏适用上,主张“理大罪赦小过”,纠正数赦之失。针对当时法制执行效果不显著的实际,提出重视法学教育,提高司法官吏的地位,杜绝奸佞充当法吏,消除刀笔吏舞文弄法的流弊。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唐代诗人和诗歌理论家,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人物。著文写诗是他“兼济天下”的行为之一。认为利用文学干预政治,进行道德规讽,可起改良社会的作用,即“上以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因而主张文学要为“时事”而作,“因事立题”,“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体现出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注意到社会状况。他的“讽谕诗”,道德同情常在受压迫者一边;创作时力求做到“妇媪皆懂”,具有广泛的人民性,这是古代诗人中少有的。认为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真和善是基础。离开真、善的“虚美愧辞”之作“虽华虽丽”,都应“禁而绝之”。否则,“若行于时,则诬善恶而惑当代;若传于后,则混真伪而疑将来。”他主张诗歌应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应当以内容为主,形式次之,但并非无足轻重。非常重视作者的志行,认为文辞反映了人的品格德性。《读张籍古乐府》说:“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文章裨补时政,劝善惩恶,是通过作者褒贬和美刺的主观态度得以实现的:“故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矣。”因此,作家要有严肃的写作态度,要稽核真伪,辨明善恶。否则,就达不到干预政治和道德教化的目的。 白居易中唐诗人。原籍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曾祖父白温时迁居下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下邽 (今陕西渭南)人。举进士。自德宗至文宗数朝,历任校书郎、翰林学士、江州司马、苏州刺史等职,有一定政绩,官至刑部尚书。从政之余一直坚持进行诗歌创作。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思想指导下,写出了大批揭露时弊、抨击豪强、同情人民的现实主义诗篇。代表作有《秦中吟》、《长恨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白氏六帖》30卷。诗歌流传至今的有近3000首,在数量上为唐代诗人之冠。语言朴实流畅,形象鲜明生动,在世界文坛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诗人。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世称白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生于郑州新郑县。少年时因北方战乱,过了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十八年,与元稹中书判拔萃科。次年授校书郎,始居长安常乐里。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成《策林》75篇。四月,与元稹等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授 ☚ 窦巩 李翱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诗人。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世称白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生于郑州新郑县。少年时因北方战乱,过了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十八年,与元稹中书判拔萃科。次年授校书郎,始居长安常乐里。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成《策林》75篇。四月,与元稹等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授 ☚ 窦巩 李翱 ☛ 白居易 072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家境贫困,少年时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迁东宫賛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司马。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卿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他曾与元稹一起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大胆揭发过封建政治的黑暗现象。所作《秦中吟》、《新乐府》,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症结作了系统的揭发和批判,也对人民疾苦深表同情,丰富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内容。叙事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感情丰富,形象鲜明,语句流丽,韵律谐和,在古典叙事诗史上,成为双峙的高峰。其诗深入浅出,以平易通俗著称,相传老妪能懂。晚年则思想消极,逃避现实,多闲适之作。白居易诗歌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剧作家也多以其诗为题材编写戏剧,如《长恨歌》演变为白朴的《梧桐雨》、洪异的《长生殿》;《琵琶行》演变为马致远的《青衫泪》、蒋士铨的《四弦秋》等。撰有 《白氏长庆集》。 ☚ 刘禹锡 柳宗元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Bai Juyi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通音韵。早年避乱江南,以后父死母病,家境贫寒,仕途坎坷,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了解。他一生创作勤奋,留下了近3000篇诗作,数量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诗谓“元和体”,在当时影响很大。 ☚ 张籍 元稹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Baijuyi唐代大诗人。字乐天,下邽(陕西渭南)人。晚年寓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少年时家境贫困,为逃避藩镇战争,生活颠沛流离。贞元时考取进士,开始了仕宦生涯。因反对大宦官大官僚专权,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以后多年任地方官,有一定政绩,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主张文学创作要反映现实,达到教育的目的。他发起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的讽谕诗《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以强烈对比的手法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强取豪夺的种种罪恶,谴责了他们腐化奢侈的生活和不义的战争。他还擅长优美的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是其中最著名的两首。晚年的闲适诗流露出一定的消沉情绪。流传下来的诗作有3 000多首,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 ☚ 韩愈 柳宗元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Baijuyi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而他出生在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白居易聪慧好学。青少年时期为避乱和谋生,曾在江淮一带转徙多年。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历任周至尉、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左赞善大夫、刑部侍郎、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白居易出入于儒、释、道三家,而以儒家思想为主。被贬江州之前,以“兼济天下”为主,此后转向“独善其身”,晚年几为佛徒。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强调诗歌应干预时政,为国计民生服务,指出诗歌应“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读张籍古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要求诗歌“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他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并主张写诗“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他存诗近三千首,居唐代诗人之首。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和杂律诗四类。讽谕诗反映了白居易的兼济之志,是他最重视、也是其诗中之精华部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为其代表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如《重赋》等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轻肥》、《卖炭翁》等揭露宦官的为非作歹;《红线毯》等揭露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观刈麦》等反映农民的艰苦劳动和贫困破产;《新丰折臂翁》等揭露统治者之穷兵黩武;《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妇女问题。这些诗大都选材真实、典型,主题单一、明确:叙事完整,情节生动;注重人物形象刻画;善用比兴手法和拟人手法;于叙事、抒情之中,时加议论;语言质朴平易,明白晓畅。其闲适诗多表现“独善之义”,其中不乏自然风光描写,质朴而清新。感伤诗多为嗟老叹病和悼亡伤感之作,《琵琶行》、《长恨歌》为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佳作。杂律诗全为近体,数量也最多,《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等均为写景抒情之佳构,情景相生,浓富诗情画意。白诗风格多种多样,但平易浅切,清丽明畅为其基本风格特色。其诗情味深厚,雅俗共赏,在当时就广泛流传于国内外,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白居易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古文家,其议论文、游记小品等多有佳作。他又是一位词人,其小令《忆江南》、《长相思》等颇为有名。他与刘禹锡等人同依《忆江南》曲拍为词,是词这种文体正式确立的最有力证据,对文人词的发展有一定贡献。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 刘禹锡 李绅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住于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其家族属中等官僚阶层,但由于当时社会动乱,白居易少年时就被迫随母避乱于南方,备尝流离的艰辛。白居易少赋才华,并苦读诗书,有时竟到了 “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的程度。功夫不负苦心人,公元799年,白居易中进士。二年后应试,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同时登科的还有元稹,两人从此结下深厚的友情。 公元806年, 白居易任厔县尉。次年秋, 白居易被召回长安,授翰林学士。公元808年任左拾遗。其后服母丧,退居故里。公元813年任左赞善大夫。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上书请捕凶手,被忌恨他的权贵以越职言事为名贬为江州司马。居江州时,白居易写下名作 《琵琶行》。其后白居易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公元825年,任苏州刺史。此后先后任过秘书监、太子少傅等职,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白少傅”。公元842年,退休居住于洛阳。 ☚ 白行简 冯延巳 ☛ 白居易官至刑部尚书。在法律上,1.主张国势衰乱宜加强刑罚,安定年代则提倡礼教,刑礼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否定儒家德主刑辅的传统主张;2.认为犯罪根源于民众的贫困。应“理大罪赦小过”;“肉刑可废不可复”;“悬法学为上科”,重视法官的选任。所著《白氏长庆集》中与法制有关的部分,是研究其法律思想的重要资料。参见“文学”中的“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初,授翰林学士,任左拾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为人刺杀,他上表请急捕贼,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迁忠州刺史。长庆时被召回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不久,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后又任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退居洛阳香山。在文学上,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影响广泛而深远。所作诗篇今传近3000首,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讽谕诗中以《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最负盛名,敢于揭露时弊,为民请命,影响很大。感伤诗中以《长恨歌》、《琵琶行》最有名。艺术上,白诗通俗平易,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因而流传极广。元稹说:“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白氏长庆集序》)当时日本、高丽等国也争相抄写贩卖他的诗作。白氏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最受敬慕的古代诗人之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今存七十一卷。参见“美学”中的“白居易”。 白居易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艺术的社会功利性,认为艺术应反映真事,抒发真情,有了真情,美感作用才强烈。提倡美刺精神,通过比兴达到美刺现实政治的目的。对艺术的直接功利性过于强调,而对艺术美感作用注意不够。他还认为人的共同的生理因素(“气”)和心理因素(“情”),是美感产生的基础。参见“文学”中的“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大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自幼聪慧,少有诗名。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又登书判拔萃科。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庢尉、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为忠州刺史。奉召回京后,任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后历任杭州、苏州刺史、秘书监、刑部侍郎,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形式主义作品,主张形式应服务于内容。提倡诗歌语言通俗浅显,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前期所作讽喻诗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生活,以《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为代表,其中著名作品有《观刈麦》、《杜陵叟》、《卖炭翁》等。这些作品主旨明确,形象鲜明,寓意深刻。他的感伤诗也很有特色,如《长恨歌》、《琵琶行》。这两首诗结构宏伟,井然有致,语言明快,想象丰富,极富有艺术感染力。他的抒情写景小诗也写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在写法上善于用对比、白描等手法,语言通俗自然。诗以外,他的《与元九书》是一篇完整、系统的诗论著作,是古代文艺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还作有散文和曲子词,名篇有《庐山草堂记》等。自编《白氏长庆集》75卷,现存71卷。 ☚ 张籍 元稹 ☛ 白氏文集/白氏长庆集/白香山集/白居易集/白居易选集/白居易诗文选注 ☚ 刘禹锡集 白氏文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本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早年避难于徐州、杭州,少有诗才,发愤读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曾上书支持王叔文等人的政治改革。元和元年(806)授县尉,后授翰林院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职。十年,上疏言事,触怒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召还京城,历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长庆二年(822),出为杭州、苏州刺史。后再返京城,拜秘书监、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今存《白氏长庆集》71卷。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纲领。白诗风格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白文亦以内容深刻、风格平易见长。他虽不属韩愈、柳宗元的文学团体,却以文学实践推动散文革新。其《策林》75篇纵论天下大事,析理透彻。词气谠直,为议论文之杰作。《为人上宰相书》劲直剀切,深入浅出,开启北宋王安石上书言事之先声。《与元九书》夹叙夹议,洋洋洒洒,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文献。《荔枝图序》、《庐山草堂记》、《养竹记》等杂记小品,则写景状物,朴素自然,意趣隽永,别有一番风味。 ☚ 刘禹锡 李绅 ☛ 赋惊逢吉/池上逸兴/名山藏文/精著《策林》 ☚ 帝吟其赋 赋惊逢吉 ☛ 白居易772~846年bái jū yì《本草纲目》果部第31卷荔枝(3)。人名。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祖籍下邽(今陕西渭南)。贞元进士,曾官翰林学士,左拾遗,后官至刑部尚书。著有《白氏长庆集》、《白氏六帖》。 白居易 白居易白居易 (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人。祖藉太原,生于河南新郑。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为翰林学十、左拾遗。后以上书得罪朝廷,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元年,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不久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为太子宾客分可东都、太子少傅等职,官终刑部尚书。有 《白氏长庆集》 75卷,今存8卷,诗近3000首。他将其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讽喻诗中以 《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为代表作,它们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尖锐地揭露了政治上的阴暗面,对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示深切地同情。其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人民的控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尖锐痛切,实为我国古诗中所罕见。感伤诗中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 和 《琵琶行》。前者写流传于民间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后者借沦落天涯的歌女的遭遇抒发自己被贬的牢骚。二诗都具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细致人微的描写技巧和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向称名句。闲适诗中虽然消极成分居多,但也有一些描写山水田园的佳作。杂律诗中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短诗,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暮江吟》 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是其中的名句。其诗的突出特点是浅近通俗,雅俗共赏,平易自然,毫无雕琢之痕。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群众喜爱,而且广泛流传于后世,甚至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国内外不少著名作家都深受其影响。如皮日休、王禹偁、陆游,以及日本的菅原道真,紫式部等。 ☚ 韩愈 初唐四杰 ☛ 白居易 白居易白居易 (772—846),唐代诗人兼思想家,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出身贫寒,比较了解和关心民间疾苦。贞元年间举进士,曾任秘书省核书郎及左拾遗等职,一度贬充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 ☚ 周武后武则天 柳宗元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为翰林学士、左拾遗。后以上书得罪,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元年,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不久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官终刑部尚书。有《白氏长庆集》75卷,今存71卷,诗近3000首。他将其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讽喻诗中以《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作,它们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尖锐地揭露了政治上的阴暗面,对人民的悲惨境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其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人民的控诉: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尖锐痛切,实为我国古诗中所罕见。感伤诗中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前者写流传于民间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后者借沦落天涯的歌女遭遇抒发自己的被贬的牢骚。二诗都具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描写技巧和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向称名句。闲适诗中虽然消极成分居多,但也有一些描写山水田园的佳作。杂律诗中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短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暮江吟》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其中的名句。其诗的突出特色是浅近通俗,雅俗共赏,平易自然,毫无雕琢之痕。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群众喜爱,而且广泛流传于后世,甚至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国内外不少著名作家都深受其影响,如皮日休、王禹偁、陆游,以及日本的菅原道真、紫式部等。 ☚ 李绅 柳宗元 ☛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历任校书郎、盩厔尉、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刑部尚书等职。晚年闲居洛阳香山,自号“醉吟先生” ,又称“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他和元稹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把中国的古典诗歌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他的许多诗歌政治倾向鲜明,反映生活面广,语言通俗流畅,音律和谐优美,艺术形象生动感人。元和十年(815年)因其强烈要求革除弊政、反对宦官擅权而被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后,使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变化,讽喻之作顿减,感伤和闲适之作日多,著名的 《琵琶行》和《长恨歌》等即作于这一时期。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至下卦(今陕西渭南北),晚年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枚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他反对赋税征钱,认为由于赋税征钱,“天下钱刀重而谷帛轻”,造成人们“舍本趋末”;认为调节商品流通、平衡物价是国家的重要职责,而要调节商品流通离不开货币,说“谷帛者,生于农也;器用者,化于工也;财物者通于商也。君操其一,以节其三,三者和钧(均),非钱不可也。” ☚ 韩愈 元稹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贞元十六年 (800年) 擢进士,十九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二年 (807年) 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屡陈时政,上奏请免租税、放宫女、绝进奉,禁掳卖良民等。元和十年发生暗杀宰相武元衡事件,上奏请辑办凶手,为权贵忌恨,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杭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谥“文”。著作有《白氏长庆集》,今有顾学颉点校 《白居易集》 四册。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白居易集·至元九书》) 为处世准则,作讽谕诗170余首,指陈弊政,反映人民疾苦。将自利之心看作指导人们经济活动的动力:“苟利之所在,虽水火蹈焉,虽白刃冒焉。” (同上书,《策林》) 公开肯定“圣人”好利,认为“圣人非不好利也,利在于利万人; 非不好富也,富在于富天下” (同上),强调国家运用“管氏之轻重,李悝之平籴,耿寿昌之常平”以使士农工商四人都获其利。认为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因而不应规定两税以钱缴纳。认为两税征钱引起天下钱重而谷帛轻,主张恢复前唐租庸调制。又指出当时钱币不足的原因在于人们销钱为器、铜利贵于钱币、钱币积于国府、滞于私家,以及国家大造兵器,铸佛像等,主张禁用铜器,出公私积币,使大量从军和依托于佛门的人回归农田,参加生产。将货币流通联系商品流通进行分析,认为“圣王作钱刀布帛之货”,“以时交易之,以时敛散之”,持丰济凶,用盈补缩,在于物有盈有缩之故,初步体会到流通中的货币量随商品量而变化。强调货币对农工商三者的调节作用,认为“君操其一,以节其三,三者和钧,非钱不可也。” (同上) 发展李悝的平籴理论,要求“王者平均其贵贱,调节其轻重,使百货通流,四人交利”,使“上无乏用,而下亦阜安。” (同上)。反对勒索摊派、侵克百姓的和籴制度,要求恢复和籴初衷或改为折籴。列举官府高利贷的弊端,主张改革公廨本钱制度,“举为定数,随两税以分征,使万民而均出”,“以使“贫户无倍息之弊矣” (同上)。(参见“折籴”) ☚ 陆贽 张方平 ☛ 白居易772~846Bai Juyifamous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also scholar of Hanlin,also called Bai Letian,and called by himself Hermit of Xiang Mountain.Works: Song of Everlasting Regret,Bring On the Wine,The Red Embroidered Carpet,The Old Charcoal Seller,Ballad of Balloon Lute,New Ballads,etc.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一说其先世为西域龟兹胡人。北齐五兵尚书白建后裔。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曾祖白温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北)。襄州别驾白季庚子,生于河南新郧。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授盩厔县尉,集贤校理。二年,入为翰林学士。三年,拜左拾遗。五年,为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814),授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宰相吴元衡被刺,其力主缉捕凶手,得罪权贵,以越职言事罪,贬为江州司马。后迁忠州刺史。十四年(819)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次年,转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长庆元年(821),转中书舍人。目击宦官擅政,朋党倾轧,政治昏暗,自请外出,历任杭州、苏州刺史。文宗即位,征拜秘书监。大和二年(828),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三年,称病东归,为太子宾客。五年(831),授河南尹。七年,复授太子宾客分司。开成元年(836),授太子少傅,进封冯翊县开国侯。会昌(841—846)中,请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退居洛阳香山,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以诗酒咏佛为事。卒,赠尚书右仆射。其诗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先与拓跋鲜卑后裔元稹齐名,号称“元白”;后与匈奴独孤氏后裔刘禹锡齐名,号称“刘白”。一生著述颇丰,有文集75卷,经史事类30卷。在创作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提倡用诗歌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其“讽喻诗”多同情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的腐朽与残暴,如《杜陵叟》、《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红线毯》、《歌舞》、《伤宅》等,即是这类代表作。而《长恨歌》、《琵琶行》,长期以来为传诵人口之名篇。有※《白氏长庆集》(页)。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贞元进士。宪宗时,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等职。元和七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他力主缉捕凶手,得罪权贵,以越职言事罪,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穆宗时被召回长安,目击宦官擅政,朋党倾轧,自请外出。历任杭州、苏州刺史。文宗时,官太子少傅。武宗初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辞官,闲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以诗酒咏佛为事。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相传老妪也可听懂。诗中多揭露当时政治上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今存诗近三千首,数量居唐诗人中首位。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772—846唐伟大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幼时贫苦,勤奋好学。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二年,入翰林为学士,翌年因奏书贬为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元和十年贬为江州司马。长庆时,任杭州、苏州刺史,颇著政绩。文宗即位,迁刑部尚书。后牛李党争事起,乃称病居洛阳,与香山僧如海结香火社。其文学思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与元九书》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早期诗作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大胆革新,独树一帜,为新乐府运动之领袖。诗中抨击强权,揭露时弊,同情人民疾苦,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有卓著贡献。代表作有《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等。与元稹友情笃厚,且与齐名,并称“元白”;又与刘禹锡相厚,时称“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三十一卷,《六帖》三十卷。 白居易772—846唐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邽(陕西渭南县)。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十二、三岁时避战乱于越中(今浙江),家境贫困,对人民疾苦有一定了解。贞元中,举进士。宪宗元和时,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屡次上书请革除弊政,反对宦官弄权,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居易首先上表请求严缉刺客,得罪权贵,因其时已改职东宫赞善大夫,以僭越言事罪,贬为江州司马。穆宗即位,召回长安。不愿卷入朋党之争, 自动请求外任,先任杭州太守,兴修水利,治理钱塘湖。后任苏州太守,亦有政绩。此后,历任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武宗初,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闲居洛阳,以诗酒咏佛为事,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应“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不应“嘲风月,弄花草”。他的讽谕诗《秦中吟》、 《新乐府》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有尖锐的揭露,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同情;长诗《长恨歌》、《琵琶行》艺术性很高,广为传诵。诗作语言流畅,明白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有广泛的影响,当时就流传到日本、朝鲜、契丹等国。晚年笃信佛教。消极因素增加。有《白氏长庆集》。(参考图361—363) 白居易(唐·大曆七年——會昌六年 772~846) 太原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囁嚅翁,别署醉呤先生。貞元十六年 (800) 擢進士拔萃,拜校書郎,入翰林為學士,遷左拾遺,拜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 (815) 以越權貶江州司馬。數年後召還,拜尚書司門員外郎,主客司郎中,除知制誥。翌年加散朝大夫,轉上柱國,遷中書舍人。再歷秘書監,任刑部侍郎,繼為太子賓客。會昌二年(842)七十一歲,以刑部尚書致仕。居易為唐代傑出文豪,仕途尚得意,仕致後亦關愛民衆。其創作豐富,允稱詩壇鉅匠,六十九歲時編撰文集凡六十七卷。且善書,蔣明允云: “虔州天竺寺有樂天親書詩,筆勢奇逸,墨迹如新。”《東觀餘論》 曰: “樂天書不名世,然投筆皆契繩矩,時有佳趣。” 《宣和書譜》 曰:“居易書 〈豐年〉、〈洛下〉 兩帖與雜詩,筆勢翩翩,與時名流相後先。”其傳稱作 〈與劉禹錫書〉 介紹於《文物》雜志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