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登太白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登太白楼

登太白楼

明诗篇名。五律。王世贞作。见《明诗别裁集》。《嘉庆一统志》:“李白酒楼在济宁州南城上,唐李白客任城时,县令贺知章觞之于此。今楼与当时碑刻俱存。”唐宋以下关于李白酒楼的题咏很多,这首诗从空中落笔,颇能写出李白的胸襟气魄。全诗为:“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诗意境开阔,笔力雄健。每二句为一层。“昔闻”两句统摄全篇,再现李白长啸放歌,独登酒楼的傲然神态。三、四句转写此楼经过李白登临,身价倍增,百代享誉。五、六句描摹眼前壮阔景色,象征李白的恢弘气度。最后二句是说:但见济水日夜潺湲,更没有一个像李白这样的人来登此楼了。诗既对现实生活中的芸芸庸人投以鄙夷,又颂扬李白独步千古,罕有所匹。“觅”,《弇州山人稿》误作“竟”,据《明诗别裁》改正。清代沈德潜盛赞此诗:“天空海阔。有此眼界笔力,才许作《登太白楼》诗。”(《明诗别裁集》)确为谠论。

☚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居庸关 ☛

《登太白楼》

《登太白楼》

诗篇名。明王世贞作。清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集》卷八评此诗说:“天空海阔。有此眼界笔力,才许作登太白楼诗。”今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说:“唐宋以下关于李白酒楼的题咏很多,这一首诗空中落笔,颇能写出李白的胸襟气魄。”周本淳说:“此诗特色在明写太白,暗写自己,与太白精神相接。”(见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第2133页)此诗抒写作者登太白楼的感受。太白楼又称李白酒楼,在济宁(今属山东)南城上。诗中倾吐了作者对李白的无限仰慕之情。全诗摹仿李白诗歌的气韵,颇具特色。


历代诗词精品之《登太白楼》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登太白楼

 

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生漫游天下,足迹遍布国中。后人为纪念他而修的“太白楼”何止一处!这首诗所题咏的“太白楼”,在今山东济宁市,唐时为任城。李白曾在这里居住并受到县令贺某款待。此后这里就成为一大名胜古址。一说为安徽牛渚山采石矶太白楼。
 李白在天宝初年曾供奉翰林,因此后人便以李翰林呼之。此诗称李“供奉”则又出于平仄合律的需要。诗开端两句,就打破了五律一般的写法,十个字要一气读下,作“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也!这是何等气势,简直画活了一个李太白,使人想起大画家梁楷笔下那个矫首长吟、旁若无人的诗仙形象,而这种天马行空的笔法,正是深得李白律诗神韵的。写李白就要像个写李白的样子。王世贞先声夺人,诗就成功了一半。同时“昔闻”云云,意味着向往已久,暗藏有“今上”的意思(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不明说这一层,读者也心领神会。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有了前二句活画出的高蹈的形象,这两句是水到渠成。这一联作流水时,又该一气读出,岂不快哉!“垂顾”二字,恰是李白登高俯视世俗的形象。(“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不是大诗人的自画像嘛?)“高名百代留”就字面意义而言,乃指此楼以“太白”得名。而骨子里却是在高声赞美:“永垂不朽的李太白,太白楼沾了你的光!任城沾了你光!我们这些后代诗人,一齐沾了你的光!你足迹所至,目光所投,诗笔描绘过的地方,它的名称便神奇地闪光发亮。”这十字饱含激情,充满敬仰。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元美登楼或许在一个秋天早上,故有“秋”、“曙”等字(但也可以是虚拟)。济宁太白楼隔海虽不太远,去泰山尤近,但还不至于看得见“海色”和泰山南“天门”。诗中写到它们。不过是坐役万景罢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写景的句子,仍具太白的手眼,它们不但以“视通万里”而特有气势,而且以“白云”、“明月”等高洁飘逸的意象令人神往。“天空海阔,有此眼界笔力,才许作《登太白楼诗》。”(沈德潜)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末句像是以景结。但有上句,则又似饱含无穷意味。诗人感慨道:要想找出一个能继武太白的人,寻思久之而不能得,唯见楼下济水不停地奔流而已。这是不动声色的一种赞美。正是:李白之前无李白,李白之后无李白,大哉李白!一种高山仰止的虔诚心情,汩汩流出。与“高名百代留”句遥相映带。读者也为之心悦诚服。
 题赞之作没有别的诀窍,关键在于一颗真正神往的心。对象是诗人,你就必须好其诗而知其人,才能尽得其风神。读此诗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其诗不以锤炼凝重见长,纯任自然地写景抒情,音调悉合于律,而风神萧散。这是李白律诗的本色。王世贞此诗虽然在对仗上较为经心,但就情韵而言,则与李白同致。使人读此诗即能想见所咏之人,故感觉特别亲切。

古典文学作品《登太白楼》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登太白楼

 昔闻李供奉〔2〕,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3〕白云海色曙〔4〕,明月天门秋〔5〕。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6〕
 
 〔1〕这是作者登临太白楼的题咏诗。太白楼在山东济宁。《嘉庆一统志》:“李白酒楼在济宁州南城上,唐李白客任城县,县令贺知章觞之于此。 今楼与当时碑刻俱存。”王世贞(公元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侍郎、刑部尚书。王忬之子。为人耿介,开罪严世蕃,其父被严嵩害死,曾作长诗揭露严氏父子罪恶。 与李攀龙交好,同为“后七子”领袖,攀龙死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 晚年放弃“高古”主张,诗风转变为平淡自然。他在诗文和文论诸方面都有建树,著作等身,《弇州山人四部编》一百四十卷、《续编》二百零七卷。
 〔2〕李供奉:指李白,唐玄宗曾任用李白为供奉翰林。
 〔3〕“此地”二句:说李白曾登临此楼,使此楼盛名传百代。
 〔4〕海色:海面呈现的景色,因光线与海底地质而浮动变化不定。曙,这里指月亮初升。 司空图《诗品·清奇》:“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5〕天门:天宫之门,代指天上宫阙。世称李白为“谪仙人”,作者想象李白该回到天上去了。
 〔6〕“欲觅”二句:意为只见济水长流,再无李白这样的人来登此楼了。
 
 诗人登太白楼缅怀李白,并不正面描写李白其人其事和太白楼其楼其状,而只写李白登临长啸和楼因人传,便突出了李白的风度和神采。他只写所望景色,由“白云”、“海色”、“明月”依旧,联想李白已归天宫而不再归来,便表现了对李白的仰慕和崇敬。而前有李白,后无来者,又流露出惆怅的喟叹。诗写得潇洒自如,清新疏朗;“一垂顾”、“百代留”,对仗轻巧;“海色曙”、“天门秋”,情景交融。全诗已无“高古”琢饰的痕迹,是作者诗风转变后的作品。

诗词作品《登太白楼》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登太白楼

 

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缓济水流。


 
 这首诗选自清人沈德潜、周准偏《明诗别裁集》卷八。
 太白楼,就是李白酒楼。据清《嘉庆一统志》载,此楼在济宁州南城(今山东济宁市)上。唐诗人李白曾经到过任城县(旧属河南兗州),当时的“县令贺知章觞之于此。”李白自己也有《任城县厅壁记》讲过这样的话:“帝择明德,以贺公宰之。”但“贺公”究竟是谁?无法查考,后人即以“贺知章”当之,是否就是他,没有佐证。
 对此“李白酒楼”,自唐宋以来,文人墨客题咏者甚多,而王世贞这首咏楼诗,却受到后人特别赞许。沈德潜就曾称颂它是“天空海阔,有此眼界笔力,才许作《登太白楼诗》”,给予极高评价。据史籍记载,直至清代嘉庆年间,尚是“今楼与当时碑刻俱存。”可知王世贞之诗,确是亲登其楼远眺凝思之后,有感而发的。
 

****


 
 首联与颔联——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听说唐朝有个大诗人李白,曾经独自登此楼高声吟咏;经大诗人李白这一光顾之后,这座楼的大名,就远扬千秋百代。李供奉,此指李白。据《新唐书李白传》载:“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此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后因称李白为“供奉”。长啸,撮口发出声来的吟咏。垂顾,垂,俯视;顾,光顾。指用为别人对自己行动的敬词。
 这两联写一件事:对太白楼致颂。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叙述此楼的不凡来历。后边两联则是写景兴叹。即从描绘眼前景色中,写出李供奉之胸襟气概。即:
 颈联与尾联——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缓济水流。
 悠悠白云苍苍海,晨曙普照大地;皓皓明月伴“天门”,秋空一片皎洁。这是前两句的大体意思。曙,赤日破晓,即日出。天门,原为星宿之名,即室女座53、69两星。据《晋书·天文志》云:“天门二星,在平星北。”此指群星伴月之象。
 后两句说,要想李白那样的人,来此登楼再也没有了;只见济水日夜不停地慢慢流去。诗人于此,不免感叹。
 

****


 王世贞这首诗很有特色,主要是它不仅突破了一般“咏楼诗”的俗套,而且在律诗的章法结构上,也打破了“前半首写景状物,后半首抒情咏怀”的常规,把咏楼和赞人,写景与抒情,还有将吊古与感今等都紧紧地联结了起来,做到不露痕缝,浑然天成。特别是诗人能从“海阔天空”着笔。就能更好地表现了大诗人李白的旷达心胸和豪迈气魄。同时,这样,王氏其诗同李白其人,也正好相互辉映,烁烁闪光。
 

****


 顺便对明代前后七子复古的认识,略述我见。
 明代诗文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中叶以后,出现了以“复古”为旗帜,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一个大诗派。这个诗派,经过积极活动,其影响由小到大,最后取代了当时占踞诗坛统治地位的“台阁体”诗派,而成为明中叶以后一个历史时期的诗坛霸主。它留下的影响,不仅在明代是很大的,而且一直到清代还有不少诗人追随其后,成为“清代七子”诗派。
 对于这样一个在当时和后来的影响都颇大的诗派,如何评价,古今一直存在着分岐。按其基本态度来看,可以大别为三派——
 一是完全否定派
 这是从头至尾、从理论到实践给了彻底批判的一派。在明代当时先后起来反对“七子”的诗派即属于这一派。如以王慎中、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主要是散文作家);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以及钟惺、谭元春等的“竟陵派”等。在清代最出名的就是钱谦益和袁枚等人。钱是明清之际“江右三大家”之一(还有吴伟业、龚鼎孳),是清初文坛领袖。他通过《列朝诗选小传》等,力排“七子”的“诗尊盛唐,而文学秦汉”的主张,说他们是“模似剽贼,等于婴儿之学语,至谓读书种子从此断绝”,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
 在现代,也有论点与之相似的一些诗论者和文学史家。如余冠英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一九八零年版)就认为:“七子”这个“复古派”根本没有在文学内容上提出什么新的主张,它只是在文学形式上刻意模仿,使其古色古香。……这次复古运动,……并没有起推动文学向前发展的作用。它的社会影响也是不好的。可以说它和八股文异曲同工,同样束缚人的思想,使人脱离现实。
 二是基本肯定派
 这是对“七子”复古运动,从基本方面给予肯定。同时,指出错误、缺点的一派。在明代,最著名的就是明末、被称为“复古派最后一个重要作家”的陈子龙。他是一位明末清初最具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其成就在“七子”之上。在清代,比较突出的就是著名诗论家、编选家沈德潜和诗词家厉鹗等人。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卷八中作了长篇议论,认为:
 ……受之 (钱谦益之字) 掊击,讙乎叫呶,几至身无完肤,皆党同伐私之见也。分而观之,古乐府及五言古诗体 (指李攀龙诗),临摹太过,痕迹宛然; 七言律及七言绝句,高华矜贵,脱弃凡庸。去短取长,不存意见,历下 (指攀龙) 之真面目出矣。

 

《李攀龙小传》


 它对代表作家的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肯定其好的,指出其不足,批评了“党同伐异”的否定派。
 当今持此种态度或论点相近的也不乏其人。如近年出版的《元明清诗文选》中的《元明清诗文概况》的立论,其基本倾向也是相仿的。还有林庚、冯沅君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在前后七子的小传中,对其诗作的评价,也是既有肯定,也有否定的。如对李梦阳的评价,云:
 他首提 “复古 “,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因为主摹拟,故诗多蹈袭前人; 但在有关国事和人民疾苦的作品中,也还有深刻雄健的篇章。

 三是基本否定派
 他们对复古运动指出其创作方向和所走道路是错误的,但肯定其中某些积极因素。如当代的由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一九七九年版)就认为:
 ……提倡读古书,增长知识学问。开扩心胸眼界,对打击 “台阁体” ……文风,扫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抛弃了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既成传统,走上了盲目尊古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一味以模拟剽窃为能事,成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他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至于采取完全肯定的态度,现在没有发现。因为在“七子”本身,也不存在对自己的复古活动完全一致的认识。
 看来,如何评价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了对我国古代文学遗产的继承问题。大家知道,继承古代文学遗产,既不能盲地全盘继承,又不可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全部否定,而正确的态度是有批判地继承。因此,对每份遗产,有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正确估量,则是继承遗产的前提。
 那么,怎样正确地评价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呢?
 首先,以下一些基本观点是必须遵循的,即:
 一是历史观点,(即发展观点)。要把问题置于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去考察和研究,不能以“今天标准”去衡量“昨日之事”;要看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作用如何?还要善于从根本上去分析它对人民的态度问题。
 二是全面观点(即辩证的“两分法”)。这是说,要考察运动全过程,不执其一端,且要看积极方面,也看消极方面,不可以偏概全。另外,既要作“面面观”,又要有所侧重,抓住主要矛盾方面,即主要倾向;既要观察其“外貌”,又要剖析其“内脏”,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是,批判观点(即在批判中继承)。批判,不是一概否定,更不是简单排斥;批判,是一种“扬弃”,是积极的继承,而不是消极的摒弃。
 其次,从这些基本观点出发,如何对待“七子”复古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及其“七子”文学遗产?
 我的认识是——
 第一,就其运动来看,应当先分段作具体分析,然后从总体上评估。
 明七子复古运动,其肇始,是为了反对“台阁体”的内容粉饰太平,形式平庸呆板的文风的,在批判八股风,树立文坛新风气上,自有积极意义的。比如:打破当时文坛沉闷空气和狭隘眼界,开拓胸襟;提倡多读古书,增长知识,拓展做学问的范围和继承古代文学遗产,学习文化传统,特别是打击诗坛恶劣文风和扫除八股文的不良影响等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因此,应当给予必要的肯定。
 复古运动,后来逐步向自己的对立面发展,以至陷入拟古主义,当然是错误的,其社会效应也是不好的。就其基本倾向来说,(对后来这一段)它既然是错误的,当然应予否定。但是,对非基本倾向方面的某些积极因素,又不能一概抹煞。
 第二,就其作家来说,按照历史事实来看,前后七子和七子之中,以及一个作家的先后发展,都是有区别的,不能拢而统之,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举例说吧:
 后七子是继承和发展前七子的复古传统的,其拟古主义的程度,就比前七子严重,其中李攀龙比王世贞更厉害。再说前七子中,何景明对李梦阳的拟古倾向,就较早发现有不妥之处,并发展成一场“李何争鸣”;然而,李梦阳也不是始终一贯至死不悟的。他在晚年已经有悔改之意,可惜为时已晚。实际上,前后七子都有若干传世佳作,不能作完全的彻底的否定。
 综上所述,简言之,对明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的评价是:
 前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后期陷入严重的拟古主义泥坑,虽欲自拔,为时晚矣。既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也有较多的消极因素。
 总的说来,功大于过,“七子”的大量诗文还是值得研究的,应当属于一分给予批判继承的文学遗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