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以下肢多见。也有单独见于一肢或四肢皆病者。表现为患肢运动障碍、肌肉痿软、感觉迟钝麻木等。其病因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种。温热病毒或久居湿地而致病的为外感。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而致病的为内伤。痿证又可细分为“筋痿”、“脉痿”、“骨痿”等。 痿证病名。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而废用。以下肢为多见,亦有手足并见痿弱的。严重者足不能任地,手不能握物,久则肌肉萎缩,甚则瘫痪。多由五志六淫、房劳食滞导致五脏内虚,肢体失养而引起。治疗上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即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以营养五脏;及“泻南方、补北方”之说,即清内热,滋肾阴,使金水相生,五脏滋润。 痿证 痿证肢体筋脉弛缓,手足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甚至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首见于《黄帝内经》。常见于西医学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发软瘫的后遗症等疾病。临床分四型辨证论治: 湿热浸淫老年人体虚久卧湿地,感受湿热之邪后,肢体逐渐出现萎软无力,身体困重,或麻木微肿,尤以下肢多见,胸腔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利筋脉,药用二妙散改汤剂加草萆薢15克,防己12克、牛膝、木通、蚕砂各10克、生薏仁、木瓜各30克煎汤服。 肝肾亏损久病耗伤肝肾精血,不能濡养筋脉,下肢痿软无力,腰背疲软,不能久立。或伴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甚至步履全废,腿胫肌肉萎缩,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药用虎潜丸改汤剂煎服。若热甚者,去锁阳,或用六味地黄丸改汤剂加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枸杞子各10克煎汤服。若病久阴损及阳,则见怕冷,阳萎,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药用虎潜丸去黄柏、知母,加鹿角胶、补骨脂、巴戟天、肉桂、附子各10克煎汤服。 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养,肢体痿弱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腹胀,气短,面浮而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益气,药用参苓白术散改汤剂煎服。若肥人痰多,可用香砂六君子丸改汤剂。 瘀阻脉络老年人跌打损伤,积血不消,阻塞脉络,筋脉失养,可见四肢软弱无力,麻木不红,唇紫舌青,四肢青筋现露,抽掣作痛或有痛点,舌紫暗脉涩不利,治宜益气养血。活血行瘀,药用圣愈汤(《东垣十书·兰室秘藏》方:生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各15克、川芎、人参各10克)加桃仁、红花、牛膝各10克煎汤服。 老年人体虚易感外邪,平时注意体育锻炼,调节情志,慎防外邪侵袭及房事过度;脾胃素体虚弱者应注意饮食调养,而高梁厚味,辛辣之品皆非所宜。病初积极投医,积极配合功能锻炼,预防肢体肌肉萎缩。病久则脏腑气血俱虚,治愈较难。 ☚ 耳鸣、耳聋 内伤发热 ☛ 痿证痿證wěi zhèng中医病证名。指肢体萎弱,筋脉弛缓的病证。《医学正传·火热》:“若误作阴虚治,即成痿证,剧矣。” 痿证 痿证四肢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渐至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称为痿证。 病名考证 痿证的记载,首见于《内经》。《素问·痿论》是讨论痿证的专篇。痿证在《内经》称痿或痿躄,又称痿疾。痿证名称见《丹溪心法》。痿以四肢软弱无力为主症,但尤以下肢痿弱,足不能行为多见,故又名痿躄。故《儒门事亲》卷一:“躄者,足不能伸而行也。” 病因病机 《内经》中已有较详的论述,《素问·痿论》有“五藏使人痿”之说,并指出五藏气热成痿,而以热伤肺津为其主因,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并就痿证与岁运的关系作了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详述湿热成痿的病因病机。张仲景对汗下后复发汗等伤津致痿及过食咸味致痿有所阐述。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咸则伤骨,骨伤则痿。” 巢元方认为外受风邪,内由脾胃亏虚致痿。《诸病源候论》卷一:“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为风痿。”后世医家又各有不同阐述。张子和重视火热在发病上的重要性,提出:“痿病无寒”的论点。《丹溪心法》则以痿证有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及食积等多种因素。张景岳根据《素问·痿论》“悲哀太甚”、“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有渐于湿,以水为事”等经文,认为痿非尽属火证。《景岳全书·痿证》:“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 综上所述,痿证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别,且有虚实的不同。根据临床实践,可归纳为下列几种: (1) 热伤肺津: 《素问·痿论》以肺热为痿证主因,凡温邪犯肺或病后邪热未清,肺受热灼,阴津耗伤;或因情志不遂,郁火熏灼,而热伤肺津致痿。《医宗必读·痿》:“盖热乘肺金,在内则为叶焦,在外则皮毛虚弱急薄,若热气留着不去,久而及于筋脉骨肉,则病生痿躄。” (2) 湿热浸淫: 久居湿地,湿从外受,滞留不去,或饮食不节,运化失常,湿自内生,均可郁而化热,以致湿热壅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使筋脉肌肉弛缓,因而成痿。《素问·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3) 痰瘀食积: 痿证有因于湿痰、瘀血、食积者,朱丹溪首倡此说,《证治汇补》对此详细地加以发挥。认为因于湿痰者,多见于体肥之人,因湿痰内停,客于经脉而成痿;血瘀者,因积血不消,瘀滞经络,致使行血气、濡筋骨、利关节的功能失常而致痿;食积者,因饮食太过,升降失常,脾气不得运于四肢而致痿。 (4) 气血亏虚: 气虚成痿者,因脾胃气虚,不能充养肢体所致。血虚者,因血虚不能养筋,发为痿证。 (5) 肝肾下虚: 属于肝肾虚者,多因体虚病久,阴精气血亏损,或房劳过度等伤及肝肾,致阴虚火旺,伤及筋骨; 或为精血亏损,精虚则不能灌溉,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经脉失于濡养而致痿。 分类 《素问·痿论》以五痿分属五脏。肺热成痿,《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称之为皮痿,《医宗必读》又称皮毛痿、肺热痿。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后世多从病因立名,一般以虚实分类。属虚者,如《证治汇补》的气虚痿、血虚痿、阴虚痿,《中国医学大辞典》的肾肝俱虚痿; 属实者,如《医学纲目》的湿热痿,《证治汇补》的湿痰痿、食积痿、血瘀痿。又有虚中夹实之证,如《证治要诀》的痢后风。《证治汇补》的痢后痿。《中国医学大辞典》的气虚挟痰痿等。痿分虚实,且多热证,除上述五痿外,尚有见于《医学纲目》的热痿。《症因脉治》的燥热痿软等。 病证鉴别 痿证又当与痹证、痱证、偏枯、骨繇等鉴别。痹证虽可见有骨节不利、肌肉萎缩,但多因正气不足而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关节所致,证有明显疼痛。《儒门事亲》卷一:“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痹者,必风湿寒相合;痿者,必火乘金。” 痱证与痿证均身无痛而四肢不用。但痱证有言语、z神志之异,而痿证常无。痱证起病突然而痿证起病缓慢。《医学纲目·总论》:“痱病有言变志乱之证,痿病则无之也。痱病又名风痱。”“痱病发于击仆之暴,痿病发于怠情之渐也。凡此皆明痱与痿,明是两疾也。” 偏枯与痿证虽同有四肢不用,但偏枯多半身不遂,多由营卫俱虚,真气不能充于全身,或兼邪气侵袭而病,无论见证与病因,均与痿证有异。《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不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与痿证显异。 骨繇与痿证亦异。骨繇即骨摇,站立不收,是似痿非痿,似痱非痱的一种病证。《灵枢·根结》:“少阳为枢,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 辨证施治 五脏气热,发为五痿,各有其特征。皮毛痿,皮毛虚弱急薄。肉痿,肌肉不仁;脉痿,胫纵而不任地。筋痿,初起筋急而挛,渐至痿弱。骨痿,腰脊不能伸举。尚有燥热成痿,以及属虚、属实、虚中夹实诸痿,均以四肢痿弱或腿足痿软为主症。 治疗,《内经》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重要原则,并确立了“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针刺治痿大法。“治痿独取阳明”,主要是指补益后天,使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医学正传·痿证》引丹溪“泻南补北”之说,认为痿证的治疗重在清心火、益肾水。心火降则脾运健,肾水足则肺热清。但治痿大法,也不可执一而论。《赤水玄珠·痿证门》:“治阳明之法,只可治脾肺。若夫肝之筋痿,心之脉痿,肾之骨痿,其受病又自不同。”五痿分治,参见“热痿”条中肺热痿软、脾热痿软、心热痿软、肝热痿软、肾热痿软等内容。又如燥热痿软治以清热润燥为主。气虚痿治宜补气。血虚痿治宜养血。阴虚痿宜滋阴清火,补益肝肾。 诸痿病因不一,应分别虚实,辨证施治。《医略六书·痿躄》:“能辨气血阴阳之虚实,而寒热即在阴阳虚实中,或行痰瘀,或清湿热,泻实补虚,治其偏胜。” 痿证除有各种热痿和虚痿分列专条论述外,尚有湿热痿、湿痰痿、食积痿、血瘀痿、痢后风、痢后痿等,兹分述如下: (1) 湿热痿: 见《医学纲目》。症见腿足痿软、微肿,或手足麻木,或顽痒,身体重着,扪之微热,胸脘痞满,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象濡数。证属湿热伤筋所致。治宜清热燥湿,健脾渗湿等法。方用加味二妙丸或清燥汤等。 (2) 湿痰痿: 见《证治汇补》。症见四肢痿弱,兼腰膝麻木,脉象沉滑。多发于体肥之人,因湿痰客于经脉所致。治宜燥湿化痰为主。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黄芩、黄柏、竹沥、姜汁等药。 (3) 食积痿: 见《证治汇补》。症见手足痿弱,腹膨胀痛,恶心嗳气,右脉弦滑等。证由饮食太过,积滞不消,使升降失常,脾气不得运于四肢所致。治宜先与运脾消导,用木香槟榔丸,或导痰汤加山楂、神曲、木瓜、防己。后用党参、白术等药补脾为主。 (4)血瘀痿: 见《证治汇补》。症见为四肢痿软,不能运动,伴见局部疼痛,或麻木不仁,甚则可见舌青唇痿,脉涩。证属产后恶露未尽,或跌仆损伤,致瘀血阻滞经络,因而成痿。治宜活血行瘀为主。方用归梢汤,或四物汤酌加桃仁、红花、蓬莪术、穿山甲、丹皮、牛膝、玄胡索等药。 (5) 痢后风:见《证治要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称痢风。主症为两脚痠软,不能行走,伴见疼痛或麻痹不仁。因痢后下虚,不善调摄,或多行,或房劳,或感外邪所致。治宜扶正祛邪,活血脉,壮筋骨。方用大防风汤。 痢后脚软胫疼之证,《证治汇补》称痢后痿。因下多亡阴而致者,治以补脾兼升举之剂。间有痢后兜涩太早,积瘀不清,下注隧道经络而成痿者,治以行气逐瘀为主。 痿证的治疗,除服药以外,可配台针灸或推拿,以加强疗效。平时注意情志修养和体质锻炼,慎防湿邪侵袭及房事过度,注意对症的饮食调养,对痿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积极意义。痿证发生后,及时采取适当的功能锻炼,对本病的恢复和防止肌肉萎缩,有一定的作用。 ☚ 局部汗 热痿 ☛ 痿证flaccidity-syndrome 痿证wěi zhèngflaccidity syndrome;atrophy syndr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