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玉函山房辑佚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玉函山房辑佚书 《玉函山房辑佚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私家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全书共708卷,《续补》14卷,附书后1卷,《手稿存目》1卷。“玉函山房”是马国翰的书斋名。马氏生前曾将经、子两部辑佚书刻成,死后,所刻之书及其遗稿为其婿章丘李氏保管,藏于李宅复壁之中。同治九年(1870),山东巡抚丁宝桢从泺源书院主讲匡源处得知李氏藏书及马国翰所刻书版,欲为广布,命取《辑佚》、《目耕帖》二书版刷行世。当书版从李氏宅复壁中取出时已有断烂。丁宝桢等人为补刊其残缺若干篇。同治十三年(1875),马国翰的外孙李元进及其伯父李稚玉、舅父马超凡请匡源帮助整理此书。匡源即参校汉隋唐志补为总目,将《目耕帖》31卷附书后,在丁宝桢的帮助下整理印刷出版。后来湖南书局改袖珍本。清光绪九年(1883)长沙琅环馆又依原版刊刻印行。此外还有清光绪十年(1884)章丘李氏据马氏刊版重印本,清光绪十年(1884)楚南书局刊本。 马国翰(1794-1857),字词溪,号竹吾,原山东章丘县人,后迁居历城县。道光十一年(1831)中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成为进士。曾任陕西洛川、石泉、泾阳知县。道光十九(1839)秋归里养病,家居5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升陕西陇州知州。咸丰三年(1853)引疾归。咸丰七年卒于里。马国翰生平无他嗜好,惟喜读书,广搜博访,人称“书痴”。统其家藏,曾著《玉函山房藏书簿录》25卷和《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续编》1册。但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从事了规模宏大的辑录佚书工作。从道光九年(1829)他辑录《汉晋易注》开始,直至咸丰七年(1857),他留下了《玉函山房辑佚书》已刻成的经、子两部书和史编的几部书及大量遗稿。全书的最后刊行虽然在他去世多年之后,但马国翰之功,为世所称。 该书共分3编,经编16类,凡452种;史编3类,凡8种;子编14类,凡172种。总共632种,集部并无一书。3编之下又划分33个小类,其中经编包括:易类、尚书类、诗类、周官礼类、仪礼类、礼记类、通仪类、乐类、春秋类、孝经类、论语类、孟子类、尔雅类、五经总类、纬书类、小学类。史编包括:杂史类、杂传类、目录类。子编包括:儒家类、农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杂家类、小说家类、天文类、阴阳类、五行类、杂占类、艺术类。最后补遗,又分经编、子编2种,附目耕帖31卷。 马国翰所辑之书,为唐宗以前已亡佚,后世又久无传本,其名氏篇第列于史志及他书可查考的所有古书。马氏广引博证,自群经注疏入、音义,旁及史传、类书,那怕是片词只字,都广为搜辑,以致篇章浩瀚。 光绪十三年(1887),李元进及堂兄李符卿思补马氏未刊刻之书,向马氏继子马凤藻借出手稿百余册,寄给寄居济南的河北学人蒋式理。此年4月,蒋氏将手稿校订完毕,作《存目》1卷,《后记》1篇,摘出可补刻者《尚书逸篇》等13卷补刻,并将以前误遗的《荆州记》3卷列入。而附《书后》、《存目》二卷于后。又加进了古文诗词杂著20种合为《马氏全书》。山东巡抚张曜拨款将这个本子印行了60部。民国时王仁俊又为《玉函山房辑佚书》增辑了《续编》及《补编》14卷,400余种。未刊行,稿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马国翰以毕生精力致力于辑佚亡书之事业。他的这些成果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有批判地吸收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精华,以及研究祖国的历史都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玉函山房辑佚书丛书名。清马国翰辑。辑录唐以前散亡古籍达600种左右。是一部规模巨大的辑佚丛书。分经、史、子三编,其中经篇最多,比较完备;史、子两篇较少且错漏较多。后附自居《目耕帖》1种。 玉函山房辑佚书五百九十四种。清马国翰(1794—1857)辑。马国翰,字词溪,号竹吾,山东济南人。道光年间进士,官任石泉、云阳知县、陇州知州。著有《玉函山房诗集》、《夏小正诗自注》等。其《玉函山房辑佚书》是规模巨大的辑佚丛书,辑录唐代以前散亡的古籍。全书分经、史、子三编。经篇下属易类、尚书类、诗类、周官礼类、仪礼类、礼记类、通礼类、乐类、春秋类、孝经类、论语类、孟子类、尔雅类、五经总类、纬书类、小学类。史编下属杂史类、杂传类、目录类。子编下属儒家类、农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杂家类、天文类、阴阳类、五行类、杂占类、艺术类。后又附补遗多种,最后附马国翰撰《目耕帖》三十一卷。全书以经编最多,比较完备;史、子两编则数量少且体例也有不当之处,似为未定之稿。但该书开大规模辑佚书之先河,影响甚大。其后则有清王仁后辑《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可续补其不足。有清光绪九年(1883)长沙嫏嬛馆刊本、清光绪十年 (1884)章邱李氏据马氏刊版重印本、清光绪十年(1884)楚南书局刊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四册影印本。 玉函山房辑佚书 玉函山房辑佚书清马国翰撰。其书搜辑周、秦以来迄唐代诸儒撰述,其名氏篇第列于史志及他书可考者,广引博征,自群经注疏者及史传类书、片辞、只字,进行搜辑,分为经、史、诸子三篇,每书各作序,冠于篇首,共有580余种,600多卷,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著作,为汉唐之前古籍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 正名 艾元徵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