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选建商品基地,
培育主导产业, 实现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化 根据渭北旱原资源优势选择有代表性的县为商品基地。在东南部选建以合阳、白水为代表的粮食与苹果基地:在北部选建以洛川、富县为代表的经济林基地; 在中部选建以永寿、长武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基地; 在西北部选建千阳、陇县为代表的种草养畜基地。经过多年建设, 基本形成了四大类商品基地, 即粮食、果品、农作、畜牧商品基地。
粮食商品基地: 共有16个县, 占渭北旱原总县数的60%以上, 占全省粮食商品基地的30%。在粮食商品基地中, 主要建立了以优质高产为目标的小麦商品生产基地和以粮畜结合为主的春玉米商品基地。从生产实践来看, 商品粮基地县均已达到和超过所定标准。
果品商品基地: 由于渭北旱原自然条件适宜果类生产, 主要是太阳辐射强与气温日较差大, 有利于果品糖分积累与着色。尤其是白水、洛川等县区苹果色佳、味浓、质优,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渭北旱原共有18个苹果基地县, 占渭北总县数的82%。1995年种植面积在6000公顷以上的大县有15个, 年产量过亿斤的大县有10个。其中白水县1995年种植苹果2.4万公顷, 农村人均0.11公顷, 成为全国农村人均苹果面积最大的县, 年产苹果3亿千克, 已跨入全国水果百强县行列, 并获全国唯一的县级“中国苹果之乡” 的特殊荣誉。
经济作物商品基地: 主要有油料和烤烟商品基地。渭北旱原共有8个县为油料基地县, 占渭北总县数的32%, 占全省油料商品基地县数的23%。由于基地内自然条件适宜, 大田亩产基本稳定在100千克左右, 增产幅度和效益均较高。如永寿县年产油料近4000吨, 单产106千克。尤其甘白油菜新品种, 推广面积3万多公顷, 新增产值4 693万元。花生基地以渭北东部为主, 包括韩城、合阳、澄城、白水、宜川等县, 基地内热量条件较好, 近年来示范种植, 单产高达250~300千克, 且增产潜力大, 已表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烤烟主要分布在合阳、彬县、洛川、宜川等18个县。基地内自然条件适宜, 特别是土壤含氮量低而含钾量丰富, 烟叶质量仅次于云烟。如彬县年产烤烟万吨以上, 亩产150千克, 洛川年产烤烟也在万吨以上, 亩产128千克, 宜川亩产高达162千克。
畜牧业商品基地: 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和西部的山地丘陵区, 其中瘦肉型猪基地县4个县, 奶山羊基地县3个县、秦川牛基地县2个县。基地内有丰富的天然草场和玉米生产优势, 发展养畜业成本低、效益高。如宝鸡县油坊村畜牧业产值由1991年的24.3万元提高到1994年的83.2万元, 平均年增长60.5%,占农业总产值的30% 以上。宜君县被列为黄牛改良及肉牛基地, 全县共完成黄牛改良7 400头, 出栏肉牛7 150头, 平均肉改率达到68.9%, 其中城关、五里镇、棋盘、寺天等10个肉牛生产重点乡镇达到85%以上。1995年全县存栏牛4万多头, 其中适繁母牛存栏2万多头, 实现了户均养牛2.7头, 畜牧业产值达1 200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18%。
“八五” 以来, 渭北旱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和明确了本区域的果、烟、肉、油等主导产业,商品生产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1995年渭北苹果种植面积23.96万公顷, 总产11.18吨, 分别比1990年增长2倍和7倍, 占全省苹果面积和总产的51%和54%;农业人均苹果面积0.04公顷, 居全省首位;苹果产值占渭北旱原农业总产值的26.3%;农民人均苹果收入300多元。烤烟面积达5万多公顷, 总产9.8万吨, 占全省64.1%。油料面积增加到5.8万公顷, 占全省的19%。大家畜存栏114万头, 占全省34%; 猪存栏121万头, 占全省13%; 羊存栏116万只, 占全省18%。渭北在扩大商品生产规模的基础上, 主要是主攻单产, 优化品质, 提高经济效益。1995年渭北果业产值实现了22.6亿元, 占渭北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烤烟产值3.1亿元, 占7.6%; 牧业产值9.5亿元, 占 18.6%; 粮食11.1亿元, 占 21.8%。同时, 又将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 实现了商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