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狼毒 狼毒 lángdú 亦稱“續毒”、“川狼毒”。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月腺大戟之乾根。此物有大毒,故稱。圓錐形或長圓柱形,扭曲,長數寸至一尺,粗一二寸。外表棕色至棕褐色。主治水腫腹脹,心腹疼痛,痰、食、蟲積。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下經·狼毒》:“一名續毒。”宋·唐慎微《證類本草·草部·狼毒》:“《集效方》云:治臟腑内一切蟲病,川狼毒杵末,每服一大錢。” 狼毒 140.狼毒(p2001.2)释文作:药草名,有巨毒。《新唐书·二九○·王弘义传》: “与来俊臣竞惨刻,……每移檄州县,所至震慴。弘义辄诧曰: ‘我文檄如狼毒、野葛矣!’” 按:释文可商者二: 一、释义可商。释作“药草名,有巨毒”, 而书证乃取譬喻义,则释义与书证不相应矣。深味书证,乃“借喻行文、行事之刻毒惨烈”也。故于书证之后当补此借喻之义,则既使义项齐备,又使书证与释义相应也。 二、书证仍可略为上溯。《旧唐书·一八六·王弘义传》: “弘义每暑月系囚,必於小房中积蒿而施氈褥,遭之者斯须气绝矣,苟自诬引,则易于他房。与(来)俊臣常行移牒, 州县慴惧, 自矜曰:‘我之文牒, 有如狼毒、野葛也。’ ” ☚ 狗国 犹古自 ☛ 狼毒药名。 ❶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红狼毒、绵大戟。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 L.的根。产内蒙古、山西、河南、青海、甘肃、陕西等地。辛、苦,平,有毒。入肝、脾经。逐水,祛痰,散结,止痛,杀虫。 ❶治水肿腹胀,虫积,痰饮积癖,咳逆上气。内服:多入丸、散用;煎汤,1~2.5g。醋制后可降低毒性。 ❷治淋巴结结核、疥、癣。磨汁涂,研末调敷,或熬膏外敷。内服过量,可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中毒症状。孕妇忌服。畏密陀僧。根含格尼迪木任、西瑞香素、茴芹香豆、狼毒素灵、鹅掌楸树脂醇B、赫霉毒素、单纯杆菌素等。另含挥发油。本品亦含狼毒素(Stellerin)、二氢山柰酚、甾醇、三萜类,有毒的高分子有机酸等。狼毒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在试管中有抑制作用。毒性较低。煎剂对小白鼠有镇痛作用。水或醇提物对多种实验肿瘤有抑制作用。本品还可增强小肠蠕动,治疗便秘。 ❷出《神农本草经》。即白狼毒,详该条。 狼毒Chin ese stelleraStellera chamaejasme L.,又称断肠草。瑞香科,繁缕属。多年生草本。具有杀虫作用的一种植物。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云南、贵州等省,多生于高山及草原地带。高15~30 cm,地下有宿根,呈圆柱状。枝由基部丛生,表面平滑无毛,下部木质,带褐色或淡红色。叶互生,狭卵形至线形,全缘无毛,叶老时略带革质。头状花序,生于枝端,花多数,白色或黄色,带紫红色,萼筒呈细管状。根和叶磨粉或加水煮沸后可杀蚜虫、菜青虫、猿叶虫等。与粪土拌合后施入地里可以防治蛴螬。狼毒与其他化学农药混用,效果更好。根对人、畜有剧毒。 狼毒别名断肠草。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圆锥形,外皮土褐色。茎部叶淡褐色鳞片状。杯状聚伞花序顶生,花黄绿色。果扁球形。多生于草原地带的干山坡。具有祛痰消积、杀虫止痛的功能。药用根。主治淋巴结核、疥癣、外伤出血、阴囊湿疹等病症。杀虫植物,对地下害虫、菜青虫、猿叶虫、棉蚜、蚜虫、孑孓等有效。 狼毒láng dú《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狼毒(58)。药名。 【基原】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根。 【别名】续毒(《本经》),川狼毒(《集效方》)。 【性味】苦辛,平,有毒。 ❶《本经》:“味辛,平。” ❷《别录》:“有大毒。” ❸《药性论》:“味苦辛,有毒。” ❹《本经逢原》:“苦辛,寒,大毒。” 【归经】《得配本草》: “入手太阴,兼少阴经气分。” 【功用主治】逐水祛痰,破积杀虫。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淋巴结、皮肤、骨、副睾等结核,疥癣,痔瘘。 ❶《本经》:“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瘘疽蚀,蛊毒。” ❷《别录》:“疗胁下积癖。” ❸《药性论》:“治痰饮,癥瘕”。 ❹《滇南本草》:治胃中年深日久饮食结住,积久稠痰,状黏如胶。攻虫积,利水道,下气,消水肿,吐痰涎。” ❺《本草通玄》:“主咳逆,治虫疽,瘰疬,结痰,驱心痛。” ❻《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下气杀虫。治痰饮停留,骨膜发炎,结核顽疮,酒齄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八分;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成分】瑞香狼毒的根含甾醇、酚性成分、氨基酸、三萜类及有毒的高分子有机酸。其主要成分为狼毒素、7-甲氧基狼毒素等,还有苯乙酮、棕榈酸、邻羟甲基苯甲醛、邻-正丙基环己酮、间-正丙基环己酮、正十一碳酸、13-十四烯-2-酮、正十五碳酸、8-十六烯酸、9-甲基-8-十五烯酸。狼毒大戟根含树脂、硬性橡胶、甾醇及苯骈氨基酸。 【药理】 ❶抗癌:狼毒大戟抗癌活性成分为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可不同程度的抑制艾氏腹水癌、肝癌腹水、S180等癌细胞生长。 ❷镇痛:小鼠灌胃狼毒煎剂6g(生药)/kg,对电击尾法和热板法,可提高痛阈20%~50%。 ❸其他:川狼毒素有抗菌作用。所含蒽苷,能加强肠蠕动,治便秘。狼毒大戟杀蛆。 狼毒lánɡd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红狼毒、绵大戟。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uera chamaejasme L. 的根。产于内蒙古、山西、河南、青海、甘肃、陕西等地。辛、苦, 平, 有大毒。入肝、脾经。逐水祛痰, 散结止痛, 杀虫。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痰饮、积癖、咳逆上气,煎服: 1 ~2. 5 克, 多入丸、散用。治淋巴结结核、疥癣, 磨汁涂, 或研末调敷。内服过量, 可致中毒, 参见狼毒中毒条。孕妇忌服。畏密陀僧。本品含狼毒苷、茴芹香豆素、异茴芹香豆素、异佛手柑内酯、牛防风素等。狼毒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较低。 狼毒 狼毒狼毒,又名续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大戟科植物月腺大戟Euphorbia ebracteolata Hayata、狼毒大戟E. fischeriana Steud. 的根。药材习称“白狼毒”。春、秋两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亦可洗净后刮去外皮,晒干。 月腺大戟根的切片呈类圆形、椭圆形的片状或碎块状,大小不规则,厚约1cm,直径1.5~6cm,栓皮灰褐色,呈重叠的薄片状,易剥落而显棕黄色。断面黄白色,有异型维管束形成的黄褐色或黄色环纹,呈不规则的大理石样纹理,并有黄色凝着的分泌物。质轻脆,气微,味甘。主产于安徽、河南等省,江苏、山东、湖北等省亦产。 狼毒大戟根的栓皮灰棕色,易剥落而显黄棕色或红棕色,断面呈黄白色,可见异型维管束,形成较明显的同心环纹。主产于东北、河北、河南、内蒙古等省区。 此外尚有一种“红狼毒”,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的根。产于西北、东北、西南及河北等省区。 本品味苦、辛,性平。有大毒。归肺、肝、脾经。功能泻水逐饮,破积杀虫。主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癥瘕、心腹疼痛、结核病及疥癣恶疮等证。如《滇南本草》治水肿腹胀,单用本品研末开水调服,以泻水消肿。《肘后方》治心下停痰,咳逆上气,两胁痞满,腹中冷癖,以本品配旋覆花、附子蜜丸服。《千金方》九痛丸,治积冷心腹疼痛,用此配吴茱萸、干姜、人参、附子、巴豆等。《集效方》用狼毒微炒研末,空腹砂糖汤下,治腹中一切虫病。近用治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皮肤结核、副睾结核等,均有一定疗效。取狼毒放入锅内,加水煎煮,将大枣置于笼屉内蒸熟,每次食大枣10个,每日3次。狼毒外用于疮癣,乃以毒攻毒之法。如治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熬膏外搽。久年干疥、干癣及癞疮,用狼毒醋摩涂之,或微炒,研细末,香油调涂患处。狼毒还可用治瘊子,折取鲜狼毒的白色乳汁涂于患处。本品内服须经醋制,多入丸、散。研末服,0.6~1.5g。体虚及孕妇忌服。不宜与密陀僧同用。本品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苍白、抽风等,严重者可致死亡。 实验研究: 根含回芹香豆素,异茴芹香豆素、异香柑内酯、牛防风素、狼毒素及有机酸、糖类等。又含狼毒甙。狼毒甙毒性低,有抗菌作用,狼毒大戟的水、醇提取物可治疗银屑病,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泽漆 荛花 ☛
狼毒 狼毒蒙古名塔日努,伊和塔日努、孙—浩热。为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炮制:祛巴达干病则用牛奶浸煎晒干;破痞则用白酒浸煎,晒干;杀虫则用童便浸煎,晒干;治麻风病、黄水病、痛风、痹病、坏血病则用母牛溲浸煎,晒干;毒症,胃胀,虫病则用山羊肉汤中浸煎,晒干;血、希拉热、聚合症则用诃子水中浸煎,晒干。各种炮制法均用狼毒的8倍水浸煎,任何一种制法,均放入一块山羊肉同煎并要用文火煎干二分之一水时,能除狼毒之毒。 本品味辛;性稀、钝、动、涩、温。功能为泻下,消肿、逐水、杀粘等。炭疽、白喉。用于 ❶炭疽、白喉、虫病、疫热:配制四味哈图丸,七味水银密诀丸用。 ❷痈肿,牛皮癣,疥疮:配制四味桂皮丸用。 ❸水肿:与六良药、方海、硇砂等配伍,制成十二味狼毒丸用。 ❹骚热、增盛热: 与黑云香,多叶棘豆,麝香、草乌芽等配伍,制成伊和希拉丸用。年老体弱者和孕妇忌用。 ☚ 京大戟 瑞香狼毒 ☛ 狼毒lang du【医学】the root of lang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