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铧líhuá三角形的铁制农具,装在犁的下端,用来翻土。 犁铧líhuá〈名〉耕地的犁杖上的金属器物。 犁铧share又称犁铲。铧式犁犁体曲面上担负切土、升土的部分。犁耕时,沿水平方向切开土垡形成犁沟底面,并将土垡沿铧面上升到犁胸、犁翼部分,使之破碎和翻转。犁铧所受土壤阻力最大,故磨损最严重。为便于维修或更换,犁铧与犁壁分开制造,采用不同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常用的犁铧有梯形、凿形、三角形等多种。三角形铧具有对称的两个刃口且可双向使用,切割阻力小,常用于中式畜力犁和垄作犁上。梯形铧铧刃线与犁铧、犁壁接缝线基本平行,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入土能力差,强度低,使用寿命短,多用在畜力犁上。凿形铧因其铧尖伸向沟底与沟壁,入土能力强,强度较高,使用寿命较长;但结构较复杂,多用于机力犁上。此外,在开荒犁和改土深耕犁上,常采用可延伸凿尖的凿杆式犁铧,以适应多石坚硬的土壤上耕作,根据凿尖磨损情况,可将凿杆向前作补偿调节,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犁铧 1.梯形铧 2.凿形铧 3.带侧舷铧 4.组合铧 5.可伸凿尖铧 6. 三角形铧 犁铧 犁铧又称铧。安装在犁头上用以翻土的工具。大体为三角形。唐释玄应撰《一切经音义》卷18: “犁铧,犁刃也。”松江平原村遗址曾出土石犁铧,上有三孔,用以固定犁于犁头。中国出土过战国时的铁犁铧。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园出土的铁犁铧,长25、翅距25厘米,扁平,但脊梁仅长5厘米。在陕西出土的汉代铁犁铧种类多,如铁冠铧、长方形小铧、舌形大铧等。在新疆昭苏县红二场汉代乌孙族墓中出土的铁犁铧,重3公斤,长20、宽19.5厘米,呈舌形。在哈密市天山乡榆树沟采集到的铁犁铧,体形似桃,尖椭圆形,长、宽均24.8厘米。銎(qiang)径8—17.6厘米。犁铧上有孔。约为汉至唐时遗物。出土于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宋元时期的铁犁铧,长23、宽约19厘米,銎径7—14厘米,呈椭圆形,尖端扁平。由于长期使用,磨损严重。各地发现的古代犁铧,形制有不少差别,这是决定于生产需要的,同时,也有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 武威木牛犁模型 古浪汉铧 ☛ 000039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