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是由于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减少或血流速度减慢所引起的缺氧。由于动脉灌流不足,毛细血管缺血而引起的缺氧,称为缺血性缺氧;由于静脉血回流障碍,毛细血管淤血而引起的缺氧,称为淤血性缺氧。循环性缺氧既可发生于全身,又可限于局部。局部性的多见于某一动脉阻塞或痉挛,也可因静脉受压和血栓形成而引起。全身性的主要见于失血性、创伤性或感染性休克以及心力衰竭。
全身性循环障碍所致的缺氧,常伴有代谢不全产物的蓄积,形成酸中毒。酸中毒不仅可损伤组织细胞,还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而加重循环性缺氧(参见“心力衰竭”、“酸中毒”)。发生缺血性缺氧时,组织器官苍白,并有疼痛感。
循环性缺氧中,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均可为正常。由于血流缓慢,经过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组织细胞从单位容积血液摄取的氧增加。同时,由于血液淤滞,二氧化碳在组织中蓄积,促使氧解离曲线右移,释氧增加。因此,静脉血氧分压、氧含量均下降,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