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中津橋”。位於浙江省臨海縣南門外。爲我國古代構造獨特之水上立體交叉橋梁。臨海傍海,潮汐漲落,靈江之水一日相差數米,故《臨海縣志》載:“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由郡守唐仲友創建(浮橋),長八十六丈,廣一丈六尺。”且採用“度高下,量廣深,立程度,以寸擬丈(即一比一百之比例)創木樣置水池中,節水以筩,效潮進退,觀者開喻,然後賦役。”正式建造,用船五十隻,每兩船一節,分二十五節,再用纜索、錨錠、地錨等將所有船隻聯系成浮橋。並固定於岸邊之地錨上。爲使浮橋適應潮汐之漲落,將浮橋一端固定岸邊,另一端則可隨潮浪起伏升降。另又於兩側木船上竪立木排架,高四尺,自水面至橋面留有净空七尺之通航孔,使船隻順利通過。宋紹熙、慶元、嘉定間相繼修葺。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更新船隻。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建造石橋,移浮橋於上津西門外,後石橋毁,又遷回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