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漆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漆疮

病名。由感受漆毒而发生的皮肤病。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又名漆咬。因禀性畏漆,感受漆气而成。多发生在暴露部位,接触的皮肤突然焮热作痒,起小丘疹及水泡,抓破则糜烂流水;重者可遍及全身,并见形寒、发热、头痛、纳差等全身症状。治宜清热解毒。内服化癍解毒汤或黄连解毒汤加银花、蝉衣、荆芥、苦参。外用鬼箭羽、生地榆等量煎水待温湿敷;外敷三白散。即漆性皮炎。

漆疮

病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因感受漆毒引起的急性过敏性皮炎。又称漆咬、漆性皮炎。发病前有漆接触史。多发于外露部分,重者可延及全身。局部皮肤红肿、灼热、作痒,起丘疹或水泡,破后糜烂流水,常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重者可引起剥脱性皮炎。

漆疮

漆疮

中医病名。又名漆咬。是指因接触漆而引起的一种皮肤病症。多因体质对漆过敏,感受漆毒而发。临床表现:多发生在体表暴露部位,发病突然,皮肤红肿,焮热作痒,局部起小丘疹及水疱,抓破则糜烂流水,严重者可遍及全身,伴有形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治疗宜清热解毒。

☚ 奶癣   瘿 ☛

漆疮

病名。系感受漆毒而致的皮肤疾患。禀性畏漆为发病之内因。多发生于暴露或接触部位,突然红肿,焮热痒痛,并起丘疹、水疱,抓破则糜烂流水,甚则伴寒热、头痛。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局部冷湿敷。

漆疮qī chuāng

《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诸疮上(41)。病证名。又名漆咬。由感受漆毒而发生的皮肤病。出《诸病源候论》卷25。因禀性畏漆,感受漆气而成。多发生在暴露部位,接触的皮肤突然焮热作痒,起小丘疹及水泡,抓破则糜烂流水;重者可遍及全身,并见形寒、发热、头痛、纳差等全身症状。治宜清热解毒。内服化斑解毒汤或黄连解毒汤加金银花、蝉蜕、荆芥、苦参。外用鬼箭羽、生地榆等量煎水待温湿敷;外敷三白散。即漆性皮炎。

漆疮qīchuāng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又名漆咬。因禀性畏漆, 感受漆气而发。多发生在暴露部位, 接触的皮肤突然红肿, 焮热作痒, 起小丘疹及水泡, 抓破则糜烂流水; 重者可遍及全身, 并见形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治宜清热解毒。用化斑解毒汤或黄连解毒汤加银花、蝉衣、荆芥、苦参。外用鬼箭羽、生地榆等量煎水, 待温湿敷; 亦可用青黛散或三白散( 《中医外科学简编》: 杭粉、石膏、轻粉) 撒布。

漆疮

漆疮

感受漆毒而致的皮肤病,称为漆疮。见于《诸病源候论》,谓:“人无问男女大小,有禀性不耐者,见漆及新漆器,便着漆毒”,又谓:“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多发生于面、颈及前臂等暴露部位,甚至累及全身。由于感受或接触了漆液、漆树和新油漆制品,甚至仅闻及其气味便可发病,说明个体对漆品之不耐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初起时,先于接触部位的皮肤突然发生风团及红肿,焮热作痒,继发丘疹、水疱及丘疱疹,痒痛交加,破后流水、糜烂、结痂,奇痒无比。若发生在组织疏松部位如包皮、阴囊、眼睑、口唇、外耳等,常呈现红色的局限性水肿,边缘不清。常伴有头痛、发热、心悸、便秘、不思饮食等症,严重者可有恶寒发热、目赤,舌质红,脉弦数等。治宜清热解毒、祛风止痒,选用化斑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加减,皮损泛发全身者,可用清瘟败毒饮。
外治: 根据皮损情况选用药物。
❶急性渗出者宜用湿敷法,可选用薄荷叶水、生柳叶水、白矾水、甘草水、枇杷叶、地榆水等。
❷轻度湿润糜烂者外涂药油,可选用核桃仁油、青黛散油等。
❸无渗液者,外用药散,常用有二味消毒散、青黛散、韭菜汁调二白散等。此外,平时要注意体质不耐者应避免再接触漆制品、漆树及漆液等,对经常接触油漆的工人,应加强防护措施。

☚ 疥疮   松毛虫病 ☛

漆疮qī chuāng

lacquer sore; paintdermatitis; dermatitis rhu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