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布甘维尔〈旅行记〉补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布甘维尔〈旅行记〉补篇》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著。 1772年写成,1796年发表。我国商务印书馆于1963年出版的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的《18世纪法国哲学》收入了其中的部分章节。这是18世纪关于乌托邦的一部卓越著作。 全书共四节。 它以1771年发表环球旅行报告的法国著名旅行家布甘维尔笔记中未发表的片断形式,就泰提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阐述了狄德罗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的思想,论证了自然状态的理论。 狄德罗首先比较了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的差异,热情赞美了自然秩序,尖锐谴责了文明人。 他认为,野蛮的泰提人与文明的欧洲人相比,前者处在世界的起点,后者为世界的终点。在纯朴的、严格遵循自然法的泰提人中间,财产的概念没有意义,一切都是公有,大家一同从事农业劳动,男女平等,性交自由,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家庭,家庭以共同利益和每个成员的利益为行事准则,社会承担抚育儿童、赡养老人的义务,大家都很自由、安全、幸福。但以欧洲为代表的文明社会,开化伴随著堕落,它区分你的和我的,带来了奴役、屠杀、腐化和淫威,出现了对人的牲畜般的占有,剥夺了人的自由和幸福。 相比之后,狄德罗指出,人都是自然的产儿,不存在占有对方的任何权力;天然无政府状态中的自然状态比文明社会更高级;多少世纪以来,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小撮骗子压迫人类的历史,建立的秩序就是要人民屈服的秩序。 在法与道德问题上,狄德罗认为,根据历史的考察,存在著三种根本不一致的法律:自然法、公民法和宗教法,其中自然法是铭刻在人们心灵深处,它永远是最强有力的,另两种法律应该只是前者的摹本。道德应该建立在对自然法服从的基础上,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永恒关系;人的道德基础应是人人生而皆有的同样要求,对同样快乐的同等喜爱,对同样痛苦的共同厌恶。 文明人用违背自然的道德毒害人,他的文明程度越高就越坏、越不幸。由此,狄德罗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要仿效野蛮人,保持人的蒙昧状态。 该书反映了狄德罗否定私有制原则的态度,接近于18世纪空想共产主义的理论,促进了法国新思想的传播,但由于阶级与时代的局限,他没有进一步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唯心主义的观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