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民俗博物馆
位于市区东南一隅的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古建筑为依托、以弘扬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
洛阳民俗博物馆位于清代古建筑潞泽会馆内。潞泽会馆原名关帝庙,建于1744年(清乾隆九年),为山西潞安府(今长治)、泽州府(今晋城)居洛商捐资所建,是晋商文化的产物,占地面积15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250平方米,民国时期更名为潞泽会馆。现存舞楼、钟鼓楼、东西穿房、东西廊房、大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整个古建筑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在建筑设计和营造法式上集清代河南地方建筑技术之大成,是中原地区清代建筑的杰出典范。装饰考究,雕琢精美,蕴涵深邃,堪称中原地区雕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辟为洛阳民俗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动物、花果、故事性图案,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淳朴气质,蕴涵着洛阳人民生活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信俗厅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丹楹绣枋,飞檐翼然,琉璃盖顶,神兽镇脊,“大圆宝镜门”匾为慈禧太后御笔手书。檐角嵌有“四大短人”,俗称“走尽人”,传为庞涓、韩信、周瑜、罗成。檐下有人物、动物、花卉透雕,雕刻之美,堪称中原地区清代乾隆早期建筑木雕的代表,其中“渔樵耕读”木雕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前檐四根冲天柱拔地而起,柱础为整石雕成,主要雕造麒麟、群猊列左右。下方,形象各异、表情生动传神的民间乐师正操琴郄、捧笙作呐,欢快的迎亲乐曲绕梁盈耳。拜堂内塑像13尊:庄重老成的傧相,斜挂佩红,主持典礼;新郎风流儒雅,矜持中颇含书卷之气;新娘凤冠霞帔,秀眸含羞;伴娘花枝招展,小心轻搀;龀齿顽童牵母亲衣袂欲上前戏闹新人,其他男女宾客咬耳窃语、含笑静观,整个场面喜气盈盈,妙趣横生。
婚俗厅洞房的陈设颇为讲究。在拜堂的天地桌上还可以看到五种用具:“斗、尺、秤、杼和铜镜”。这些既是生活用具,又有象征意义,其中铜镜是圆的,代表天,斗是方的,代表地,是说新郎新娘天造地就的良缘,斗、尺、秤、杼则含有“称心如意”和“丰衣足食”意思。
在洛阳民俗博物馆众多的文物和展品中,匾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于厅堂、室内。匾额是具有鲜明颂扬取向的传统文化象征,是悬挂在门楣、堂室、楼阁及亭园等处的高雅艺术精品,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展500余块匾额跨越清代、民国两个历史时期,内容多为伦理道德、贺寿祝福、旌表节烈、弘扬家学等,是研究古代官爵制度、乡里沿革、人物事件、风物民情、书法雕刻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地址:洛阳市澶河区新街133号 邮编:471003
电话:86-379-3951064-8108